李婉婷
不久前,与一位刚回国不久的朋友小聚。他大我近十岁,觥筹交错之中评价我最多的一句话便是:长大了。我与这位好友多年未见,发现彼此间言谈举止的变化倒也平常,于是我没有理会,只是开玩笑说:“你千万别说我变成熟了,我只想永远保持一颗童心。”不想他却—本正经地历数起我“成长”的“证据”,最后还称赞我说:“不管你多不情愿,都会在工作中潜移默化地改变自己的性格和习惯,我觉得你的改变是好事。”
自从这次见面后,我便对自己平时的言行格外留心,并且也问周围的同事、朋友:“你觉得我这几年变了吗?”得到的大都是肯定的答案,大家提起的现象也都相差无几。惊喜之余细细品味朋友们指出的细节,我发现这确实应该归功于每日身在职场中的苦心修行。
比如,我习惯把任何文件和杂物分门别類,整理得井井有条;聚会前,我会给每个朋友发送地址和行车路线;我开始留心和宽容身边朋友和同事们的小偏好;我不再冲动,告别了毛躁;我更加开朗,也更容易与人相处……这些或大或小的习惯与改观,使我在生活中也愈发细致、平和,表面上看大概可以算做“职业病”的延展,而深思之后发现这些来自于职场生存的基本技能,也是身在职场的修行成果。
回想起进入职场之初,我对工作的选择总是游移不定。作为纯粹的80后,我对职业的选择不单单拘泥于专业、收入和稳定性,更看重的是缘分。“我的性格究竟能否适合这份工作”,成为当时徘徊在心里最大的疑问。我既不迷信什么“职场法则”一類的说法,也不认为有那样一个“场”的存在。
我只专注于工作本身,甚至极力排斥在职场中自然而然地“职业化”与“成长”,幼稚地把它们等同于“职场厚黑学”。我希望能保持学生时代的“单纯”,丝毫不沾染职场中的“江湖气”;我希望和其他同事只保持单纯的工作关系;我希望可以在公司里特立独行;我整日沉醉在自己的小世界……
然而,即使我在工作中收获了诸多工作技能,却总显得与这个“场”格格不入,工作起来也不似想象中的游刃有余。于是我开始把这些现象归罪于自己与这份工作“性格不合”,希望找到一份与“星座、血型”与我十分匹配的工作。于是,我从事业单位换到外企又换到了报社,两年多时间便“勇敢”地做了3个跨界。
当我犹疑着是否走入公关圈时,一位从事过多年广告工作的前辈告诉我,“没有谁天生合适做哪一行;无论做哪一行,大家都在同一个职场,都需要做出改变和妥协;先学会做职场中的人,才能做好职场人的工作”。这句看似云淡风轻的经验之谈,却是促使我下定决心进入公关行业的最大动力。
带着此前的“前车之鉴”和前辈高人的指点迷津,我开始了崭新的公关生涯。如今,两年多时间悄然逝去,我逐渐发现所谓的“职场江湖气”对工作的裨益。我学着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时不急不躁;我学着对任何一个小动作都仔细检查;我学习职场礼仪:职业范儿的着装,职业化的笑容,约束自己行为习惯,参加同事们下班之后的各种小聚会……这全部的努力使我看起来更加稳重,更加像一个“职场人”,让我获得了同事与客户更多的信任。
职场中久而久之的“修行”,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生活和性格。所幸的是这些改变并不像我此前所担心那样:我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圆滑”和“世故”,与之相反,在工作中我多了一份自信与从容,在生活中多了一份淡定与平和,我开始被职场所接纳,被社会所认可。
我恍然觉得,我可以保持自己眷恋的那一份“纯真”,我可以坚守自己的价值观,我可以有自己的审美和爱好,但它们与职场中的规则其实并无冲突。它们甚至得益于职场的修行:因为我始终要回归生活,我们需要生活得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