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运用于语文阅读教学的利与弊

2012-04-29 16:15孙娟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3期
关键词:课件多媒体文本

孙娟

多媒体是直接作用于人体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总称。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学容量、教学效果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多媒体呈现的声音、图片、文字等满足了学生的视听需求,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将“教”与“学”结合得更加紧密,展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生命力。

●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传统课堂教学中,常见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无精打采的情况,这种沉闷的课堂气氛使课堂效率大打折扣,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给学生带来生动活泼、声情并茂的画面,优化教学氛围。例如,《烟台的海》一课展现了烟台海四季不同的美。新课导入时,教师首先播放一组或平静或奔腾的海的画面,使学生感觉仿佛正站在海边,聆听着海涛的声音。未成曲调先有情,在这样美好的情境中,学生的好奇心如雨后春笋般萌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被牢牢地吸引住,迫不及待地想阅读文本。

● 拓展阅读,提高效益

语文是一门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的学科。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阅读量的增加,知识面的扩展。丰富的知识储备有利于学生更好、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小学语文所选的文章文质兼美,短小精悍。但有时,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与文本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在阅读的过程中难以产生心灵的撞击,情感的共鸣。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小学生认知世界的缺失,通过相机补充适当的内容,学生能够逐步理解文本所包含的信息,体会个中感情。例如,《清平乐·村居》的作者辛弃疾描绘了一幅安逸宁和的村居图,从字里行间学生不难体会出村居生活的美好。通过补充作者写作的背景资料,学生可以了解,这是作者在社会动荡不安、自己壮志难酬的情况下所作,自然也就蕴含了本身对安宁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客观上还反映了他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憎恨,深化了学生的阅读领悟。又如,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执教《秋天的怀念》一文时,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了丰富的阅读资源。不仅介绍了作者的生平简介,还介绍了作者的其他作品《我与地坛》、《合欢树》、《有关庙的回忆》等,通过多媒体课件这个平台,把课外读物引入课堂,在有限的时间内丰富教学内容,提高知识传授密度,课堂效益也得到了提升。

● 走进文本,深化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文字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由于生活体验的缺乏、想象力的单薄等因素,学生有时对文字加以“贴标签”式的理解,并没有真正将文字内化为自己的体验。在多媒体环境中,利用音乐能够将教学形式变得更为灵活。音乐能够创设课堂情境、渲染教学气氛,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调动内心情感。因此,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引入恰当的音乐,引领学生进入情境,走进文本,深化对课文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望月》一文时,月光照映在江边上的情境如诗如画,但对于“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所描绘的情境,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适时播放一段音乐,并配乐示范朗读,使学生在音乐创造的情境中展开想象,仔细揣摩文字的妙处,获得美感。抽象的文字在音乐的渲染中变得具体、可知可感。

● 培养能力,彰显个性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传统的阅读教学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灌输式”的教学相对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参与性、创造性。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多媒体为阅读教学提供了开放、交互的阅读环境,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自我封闭的过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共享网络资源,可以不受限制地发表观点,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观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和发展。教师还可以建立学习论坛或博客,让学生展开联机讨论,全班学生针对别人的理解看法,发表各自的评价,凸显个性。

● 过度依赖,反成弊端

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介入的程度越来越高,的确给阅读教学带来了莫大的好处。但是我们也遗憾地看到,教师有时对多媒体过度依赖,不断操纵的鼠标,不断闪现的窗口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教师的课堂组织能力、教材研读能力,也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剥夺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机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看“电子书”,代替学生阅读

多媒体极大地满足了现代教学的需求,教师也常用多媒体课件来呈现重点、化解难点。但现下,有些教师将课文内容完全照搬在幻灯片上,学生仰头看屏幕,看了前面忘后面。有些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默读仔细品味的语言,学生在屏幕上匆匆读过,没有思考、揣摩的时间,反而影响了阅读的深入。还有些教师,直接将教学重难点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直接识记。这种方法肢解了文章内容,忽略了学生的阅读体验,仍然逃不出“灌输式”教学的嫌疑,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2.呈现图像,束缚学生想象

为了给学生阅读创设良好的情境,教师常常呈现画面或视频,还原文本所描绘的情景。有位教师在教学《荷花》时呈现了一幅荷花千姿百态的画面,学生看后赞叹不已。但当他要求学生想象荷花还会有哪些姿态时,大多数学生只能描述刚才画面中呈现出来的情景,缺乏自己的思考和语言。学生的阅读还不充分,理解还没有水到渠成,教师就开始让学生欣赏画面,殊不知,相对画面来讲,文字更能够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获得独特的体验,这也是文字的生命力所在。如果教师提前呈现画面,将意境简单地传递给学生,学生的想象力将被束缚,思维也得不到发展。如果这位教师能够先预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想象荷花的美,当教师呈现画面时,学生一定能够从画面中看到更多的荷花。

3.过度使用,淡化学生交流

多媒体的使用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频繁,无论是大型课还是小型课都少不了多媒体的身影。有时,教师会在学生静心思考时播放背景音乐,书上有的内容却要求学生看投影,该学生自己读书时却播放录音范读等,此般情景在课堂中并不鲜见。这样的课堂看起来热闹,但静心思考,学生真的走进文本了吗?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吗?有些教师的课件做得精美缜密,为了让课件准确无误地演示,心里默想着下一步的操作,对学生的发言不能做出及时、准确的反馈,整堂教学在课件的提示下串讲完成,弱化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此外,多媒体技术所呈现的知识在课堂中过于机械,不能反映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生成;有时使用的动感图片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同时也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学生专注文本阅读。这些情况都需要我们合理把握多媒体使用的尺度和方式,只有正确使用才能发挥其本身的优势,更好地优化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课件多媒体文本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提高高中数学多媒体课件质量的几点思考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