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中颜色核心词的语义场研究

2012-04-29 00:44施真珍赖成彬
现代语文 2012年3期
关键词:后汉书颜色

施真珍 赖成彬

摘 要:颜色词“红、绿、黄、白、黑”是语言中最核心的词汇之一。本文重点考查了《后汉书》中颜色核心词的语义场构成及使用,并对比上古,对《后汉书》中颜色核心词的语义场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关键词:《后汉书》颜色核心词语义场

《百词表》所录颜色词“红、绿、黄、白、黑”,在郑张尚芳先生《华澳语言比较三百核心词表》(征求意见稿)中均加*,为最核心的词。有关古汉语颜色词的研究,已有许多重要的成果。①我们仅对《后汉书》中颜色词的使用情况作一个简单的梳理。

符淮青先生曾归纳了古汉语中的红色词群,在搜集古汉语中表红色的颜色词时,他将红色词群的词分为四种类型:甲类——表示含有红色的事物的词;乙类——由特指某类事物的红色(或含有红色)变为泛指一般的红色的词;丙类——特指颜色为红或能染红的某类事物,又指红色的词;丁类——单纯表示不同深浅的红色的词。在乙类下又单独列出“特指某事物是红色或含有红色”,因此实有五类。(符准青,1988:29~32)他的这种语义范畴的划分,覆盖了古汉语中包括[+红色]这一义素的全部词语。考虑到古汉语颜色词的复杂面貌,这里我们对《后汉书》中颜色词语义场成员的选取,将采用严格的标准:只针对那些用如颜色词的词语,而对于表示含有颜色的事物的词,暂不纳入考察范围。

一、核心词“红”

“红”语义场的成员包括:红、赤、朱、绛、纁、丹、彤、赭。

1.红

甲骨文和金文中尚未见“红”。《说文·糸部》:“红,帛赤白色。”《释名·释采帛》:“红,绛也,白色之似绛者也。”又《素问·五藏生成论》中“如以缟裹红”。张志聪集注:“红,淡白红也。”可见,古时的“红”是介于赤、白之间的颜色,犹今之淡粉色,应该还更偏近于白色,因而在尚赤的时代被认为是非正色,在先秦文献典籍中较为少见。

《后汉书》中“红”的使用频率依旧很低,共10见,只有4例表示颜色,基本上见于颜色词的列举,如《志·舆服》:“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三采,青白红,淳青圭,长丈七尺,百二十首。”

2.赤

“赤”早见于甲骨文,是最早出现的颜色词之一。《释名·释采帛》:“赤,赫也,太阳之色也。”《周礼·天官·屦人》:“赤繶”。孔颖达疏:“赤,南方火色。”《素问·风论》:“其色赤”。王冰注:“赤者,心色也。”又《史记·周本纪》:“其色赤”。裴骃集解引郑玄曰:“赤者,周之正色也。”可见,古人认为“赤”是太阳的颜色,是火的颜色,是心的颜色,这些都与他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而被认为是正色。

在上古汉语中,表示红色的主要是“赤”,《后汉书》中沿袭了这一特点,“赤”共294例。从组合搭配上看,多见“赤+事物”,表示红色的某物,如:赤光、赤眉、赤草、赤蛇、赤龙、赤菟、赤气、赤道、赤幡、赤绶、赤帻、赤绂、赤舄、赤罽、赤帷、赤屏泥、赤车、赤汗、赤玉、赤圭、赤毂、赤衡轭、赤珥。此外,《后汉书》中还可见“赤山、赤岸、赤壁、赤坑”等词,如《皇甫张段列传》:“时,休屠各及朔方乌桓并同反叛,烧度辽将军门,引屯赤坑,烟火相望。”显然,这里“赤坑”已成为地名,或许这些词开始的时候还与红色有关,此时颜色的意义已经淡化了。②也有“赤+其它颜色词”或“赤+色”的形式,如:赤黄、赤黑、赤纁、赤色,如《志·天文》:“二年四月,有星出文昌,入紫宫,蛇行,有首尾无身,赤色,有光照垣墙。”同时,“赤”也可单独使用,如《志·祭祀》:“车旗服饰皆赤”。

“赤”的颜色词意义在汉语史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渐被“红”取代(赵红梅,2004:109~111)。现代汉语中,“赤”多用为引申义,表示纯净无杂、光着裸露,如“赤忱、赤膊”,而表颜色仅见于固定搭配,如“面红耳赤”。

3.朱

《说文·木部》:“朱,赤心木,松柏属。”段注:“朱本木名,引申假借为纯赤之字。”“朱”本义表树木,表颜色是引申假借而来。又《广韵·虞韵》:“朱,赤也。”《孟子·尽心下》:“恶紫,恐其乱朱也。”朱熹集解:“朱,正色也。”可见,“朱”和“赤”一样被认为是正色。

《后汉书》中“朱”多用于姓或地名,表示颜色有41例,使用频率不如“赤”高。从用法上看,“朱”也仅用作定语修饰事物,例如:朱楼、朱堂、朱阙、朱草、朱轮、朱干、朱旗、朱寿器、朱鸟、朱乌、朱雀、朱文、朱目、朱唇、朱衣、朱裳、朱鬣、朱轓。与“赤”相比,虽然与事物搭配的数量上不及“赤”,但从所修饰事物的所指类别上看,除了衣物器具、动植物、容颜,“朱”还可用于修饰建筑物,这是“赤”所不能的。如《冯衍列传》:“伏朱楼而四望兮,采三秀之华英。”此外,《后汉书》中还有1例“珠”用为“朱”表颜色的,如《袁张韩周列传》:“朝廷以逢尝为三老,特优礼之,赐以珠画特诏秘器”,李贤注:“《音义》云:‘以朱沙画之也。‘珠与‘朱同。”

在尚赤的汉代,“赤、朱”是十分祥瑞、尊贵威仪的颜色,如“赤草、朱草”都是吉祥的征兆,《鹖冠子·度万》:“朱草生”。陆佃注:“朱草,可以染绛,以别尊卑。”同时也常用“朱”来装饰皇室贵族的车马服饰,用以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如“赤绶、赤帻、赤绂、赤车、朱衣、朱裳、朱轮”等。正因为“赤、朱”在人们心中是正色,所以一些寿器、祭服之类多与之搭配,如《梁统列传》:“及薨,帝亲临丧,诸子欲从其诲,朝廷不听,赐以东园朱寿器、银镂、黄肠、玉匣、什物二十八种,钱二百万,布三千匹。”《后汉书·蔡邕列传》:“臣自在宰府,及备朱衣”。李贤注:“朱衣,祭服也。”

“朱”的意义相对要单一,不似“赤”有诸多的引申义,且“朱”的用法较为固定,很多直接继承自上古汉语,在口语中使用不多。查阅《现代汉语大字典》,“朱”主要是用来表示人的姓,现在还在使用的如“朱笔、朱红、朱砂”等词多为古词沿用,不甚通行。

4.绛

《说文·糸部》:“绛,大赤也。”段注:“大赤者,今俗所谓大红也。朱红淡,大红浓,大红如日出之色,朱红如日中之色。”朱骏声《通训定声》:“绛,即纁也。”又《尔雅·释器》:“三染谓之纁”。邢昺疏引李巡云:“三染其色已成为绛。纁、绛,一名也。”可见,“绛”的颜色比“赤”深,和“纁”是十分接近的。《后汉书》中“绛”用为颜色词共28例,多用来表示衣物,如:绛衣、绛帷、绛纱帐、绛领袖、绛裤袜。此外,“绛”如“赤”还可用于表示云气自然景观,如《窦融列传》:“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绛天。”

5.纁

《说文·糸部》:“纁,浅绛也。”《后汉书》中“纁”共15见,多与“玄”连用或对举,如《卓鲁魏刘列传》:“及莽篡位,遣使赍玄纁束帛,请为国师,遂欧血托病,杜门自绝。”《志·舆服》:“天子、三公、九卿、特进侯、侍祠侯,祀天地明堂,皆冠旒冕,衣裳玄上纁下。”

6.丹

“丹”甲骨文作“”,原是一种矿物原料,也是一种染料。《说文·丹部》:“丹,巴越之赤石也。”段注:“丹与赤不同者,丹者如丹沙,与赤异,其分甚微。”《仪礼·乡射礼记》“凡画者丹质”。郑玄注:“丹浅于赤。”《后汉书》中“丹”多用于人名或地名,表示颜色有10例,和“丹”组成的词语有:丹水、丹土、丹漆、丹书等,这都和“丹”本身作为矿石和一种鲜亮的颜色有关。《后汉书》中“丹”与颜色词连用时,多见“丹青、丹朱”,如《志·舆服》:“大夫台门旅树反坫,绣黼丹朱中衣,镂簋朱纮,此大夫之僭诸侯礼也。”此外,与众不同的是,“丹”还可用作动词,表示染红,如《皇甫张段列传》:“流血丹野”。

7.彤

《说文》“丹”字下云:“彤,亦古文丹。”《集韵·寒韵》:“丹,古作彤。”《后汉书》中“彤”除用于人名外,表示颜色有6例,组合形式仅见“彤管、彤弓、彤矢、彤庭”。虽然从意义上看,“彤”即丹红色,但用法上,“丹、彤”与之习惯搭配的事物各有侧重。

8.赭

《说文·赤部》:“赭,赤土也。”段注:“赭之本义为赤土也,引申为凡赤。”《山海经·西山经》:“其状如赭”。郭璞注:“赭,紫赤也。”从色彩上看,“赭”应该是比“赤”更深的一种颜色。《后汉书》中“赭”共2见,表颜色仅1例,如《刘玄刘盆子列传》:“盆子时年十五,被发徒跣,敝衣赭汗,见众拜,恐畏欲啼。”

以上“红”系列颜色词中,“赤”仍是《后汉书》中使用最广泛的,居于主导地位。现代汉语中“红”早已取而代之成为基本词,其余“绛、纁、丹、彤、赭”常在绘画领域中使用,日常语言中已不被使用。

二、核心词“绿”

“绿”语义场的成员包括:绿、青、苍、缥、绀、葱、艾、碧、翠。

1.绿

《说文·糸部》:“绿,帛青黄色。”“绿”本指绿色的丝织品,后来演变为颜色词“绿”。“绿”是青与黄的间色,比“青”娇嫩,先秦文献中,“绿”多用于形容植物嫩绿的颜色,如《楚辞·九章·桔颂》:“绿叶素荣”,王逸注:“绿,犹青也。”《后汉书》中“绿”表颜色并不多见,共10例,多作为定语修饰名词,例如:绿莎、绿车、绿里、绿绶、绿圭;也见于颜色词的列举中,如《志·舆服》:“二百石以上四采,青黄红绿。”

“绿”不是古代的正色,一般以绿色为贱色。如《诗·邺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朱熹集注:“间色贱而以为衣,正色贵而以为里,言皆失其所也。”又《汉书·东方朔传》:“董君绿帻傅鞴”。颜师古注:“绿帻,贱人之服也。”事实上,不同历史时期尊崇禁忌的颜色有所不同,绿色并不总被视为贱色。如考古专家袁仲一先生,通过对秦始皇兵马俑的服装颜色进行分析对比和量化统计后发现,秦人以绿、红、紫、蓝四色为主要流行色,其中绿色最受欢迎(袁仲一,2002:95)。在《后汉书》中,绿色也被用作高等官绶的颜色,如《志·舆服》:“诸国贵人、相国皆绿绶……九卿、中二千石、二千石青绶……千石、六百石黑绶……四百石、三百石、二百石黄绶”。

2.青

《说文·青部》:“青,东方色也。”《释名·释采帛》:“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即植物生长之色。早在先秦文献中,“青”除了可指绿色,也可表示蓝、黑二色。如《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礼记·礼器》:“或素或青”。孔颖达疏:“青,谓黑也。”关于“青”意义的演变,徐朝华先生在《析“青”作为颜色词的内涵及其演变》中有细致的研究:一般而言,“青”表示绿色,用于形容自然物;表示蓝色,用于形容染织物和天色、肤色;表示黑色,是在中古以后,先用于形容头发、眼睛,约元明后在口语中又用于形容染织物的颜色;表示灰、灰黑、灰褐等色,如灰黑色的铅称青金,是因为这些颜色在没有专门的颜色词表示之前,就以与之接近的五色之词来表示。(徐朝华,1988:33~39)

由于蓝、绿色相性质相近,我们把蓝色也列入“绿”系列③,则《后汉书》中“青”表颜色均为本语义场用法,未见“青”表示黑色的例子。从组合形式上看,有“青+事物”,如:青衣、青巾、青帻、青幡、青绶、青纶、青虹、青云、青气、青荧、青蛇、青龙、青牛角、青蝇、青翅、青首、青玉、青琐、青盖、青山、青岑、青草、青林、青竹、青石;也可与颜色词组合,如:丹青、葱青、青紫、青白、青黄。而“青”独用仅1例,如《志·祭祀》:“车旗服饰皆青”。

3.苍

《说文·艹部》:“苍,艹色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草木苍乾”。王冰注:“苍,薄青色也。”可见,“苍”最初是一种草的颜色,比“青”的颜色要浅。《后汉书》中“苍”表示青绿色,所修饰事物的范围比较狭窄,如:苍天、苍梧、苍蜼、苍隼、苍龙、苍蝇、苍岩、苍头;其中“苍梧、苍岩、苍蝇、苍龙”仅用为专有名词,“苍”的颜色义已弱化。

4.缥

《说文·糸部》:“缥,帛青白色也。”《文选·曹植<七启>》:“乃有春清缥酒”。李善注:“缥,绿色而微白也。”可见,“缥”指泛白的淡淡绿色。《后汉书》中“缥”共8例,多见于颜色的列举,如《志·舆服》:“乘舆黄赤绶,四采,黄赤缥绀,淳黄圭,长二丈九尺九寸,五百首。”值得注意的是,“缥”前可有程度修饰语,如《志·舆服》:“贵人助蚕服,纯缥上下,深衣制。”

5.绀

《说文·糸部》:“绀,帛深青扬赤色。”段注:“绀,此今之天青。”《玉篇·糸部》:“绀,深青也。”《后汉书》中“绀”表颜色共10例,除见于颜色词的列举外,还有“绀纶、绀绶、绀缯蔮”,如《志·舆服》:“公、卿、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绀缯蔮,黄金龙首衔白珠,鱼须擿,长一尺,为簪珥。”

6.葱

《说文·艹部》:“葱,菜也。”即大葱。用于颜色,“葱”表示葱发芽时的浅青色,《尔雅·释器》:“青谓之葱。”郭璞注:“葱,浅青。”《后汉书》中“葱”多用为地名“葱岭”,本语义场的用法仅1例,如《桓荣丁鸿列传》:“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葱青”指植物萌发时之浅青。

7.艾

原指艾草,后可表示艾草之色。《诗·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毛传:“綦巾,苍艾色”。孔颖达疏:“艾,谓青而微白,为艾草之色。”《后汉书》中“艾”表示颜色2例,均见为“艾绶”,如《朱冯虞郑周列传》:“帝尝幸其府,留饮十馀日,赐驳犀具剑、佩刀、紫艾绶、玉玦各一”,李贤注:“艾,即盭,绿色也。”

8.碧

《说文·玉部》:“碧,石之青美者。”《增韵》:“碧,深青色。”又《资治通鉴·唐纪十九》:“八品以下,旧服青者更服碧”。胡三省注:“青色之深者为碧。”可见,“碧”来自玉石名,表颜色时“碧”比“青”的颜色要深。《后汉书》中可见“碧树、碧鸡”,如《班彪列传》:“琳珉青荧,珊瑚碧树”,这里“青、碧”对举。另有“青碧”1见,如《西域传》:“土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珊瑚、虎魄、琉璃、琅玕、朱丹、青碧。”这里“青碧”义为青色的“碧”,并不指颜色。

9.翠

《说文·羽部》:“翠,青羽雀也。”“翠”原指翠鸟,也可表示如翠鸟羽毛的青绿色,而因为翠鸟羽毛的亮丽,因此“翠”是奕奕生光、富有光泽的青色。《慧林音义》卷十三“青翠”注引《考声》云:“翠,碧色之明也。”《后汉书》中除“翡翠”外,仅见“翠云、翠羽”,如《冯衍列传》:“驷素虬而驰聘兮,乘翠云而相佯”。

以上“绿”系列颜色词中,“青”为基本词。其中“绿、青、苍、缥、绀”本身即为颜色词,而“葱、艾、碧、翠”表颜色则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从历时发展来看,“绿”语义场的成员变化较大:首先是代表词“青”为“绿”所取代;其次表现为有些成员本身意义的变化,如“青”在中古以后表黑色适用范围的扩大;“苍”逐渐可用于表示灰白色;“绿”在现代增加了“生态健康”的意义,如“绿色食品、绿色经济”,而成为了一种令人向往的颜色。

三、核心词“黄”

“黄”语义场的成员包括:黄、绞、黈、缃、缇。

1.黄

“黄”早见于甲骨文,刻辞中多用于修饰用于祭祀的牲口。④《说文·黄部》:“黄,地之色也。”《书·禹贡》:“厥土惟黄壤”。蔡沈集传:“黄者,土之正色。”可见,“黄”指的是土地的颜色,这也是大自然最基本的色彩。古人以五色配五行五方,土居中,故以黄为中央正色,表示地之色,后来近似于黄土地的颜色逐渐都称“黄”。

《后汉书》中“黄”的使用已经十分频繁。从修饰的对象来看,可表示牲畜的颜色,如“黄牛、黄羊、黄龙”,表示鸟的颜色“黄鹄”,表示植物的颜色“黄肠、黄橘”,表示谷物的颜色“黄粱”,表示头发的颜色“黄发”,表示丝织品的颜色“黄衣、黄巾、黄缣、黄绶”,表示建筑的颜色“黄堂、黄屋”,表示尘雾的颜色“黄尘、黄雾”,表示山川的颜色“黄壤、黄山、黄石、黄河”,表示日光的颜色“黄珥、黄气、黄晖”等。“黄”的颜色意义的用法已非常丰富。从语法功能上看,基本上为“黄”作定语置于被修饰事物之前,也可单独用作谓语,如《志·五行》:“其水也,雨杀人,陨霜,大风,天黄。”

2.绞

《集韵·爻韵》:“绞,苍黄色。”《礼记·玉藻》:“绞衣以裼之”。郑玄注:“绞,苍黄之色也。”《后汉书》中“绞”表颜色仅1例,如《文苑列传》:“诸史过者,皆令脱其故衣,更着岑牟、单绞之服。”这里“单绞”即苍黄色单衣。

3.黈

《集韵·厚韵》:“黈,黄色。”《汉书·东方朔传》:“黈纩塞耳”。颜师古注:“黈,黄色。”《后汉书》中“黈”只1例,如《志·舆服》:“皆有前无后,各以其绶采色为组缨,旁垂黈纩”,刘昭注引吕忱曰:“黈,黄色也,黄绵为之。”

4.缃

《说文·糸部》:“缃,帛浅黄色也。”《释名·释采帛》:“缃,桑也,如桑叶初生之色也。”“缃”几乎不见于上古文献。《后汉书》中“缃”1例,与另一颜色词“缥”组合,如《志·舆服》:“二百石以上四采,青黄红绿。贾人,缃缥而已。”

5.缇

《说文·糸部》:“缇,帛丹黄色也。”相当于现在的橘黄色,指丝织品,后转化为颜色,如《楚辞·昭世》:“袭英衣兮缇,披华裳兮芳芬”。《后汉书》中可见“缇缯、缇骑”,如《志·礼仪》:“守宫令兼东园匠将女执事,黄绵、缇缯、金缕玉柙如故事”,李贤注曰:“缇,赤黄色。”

以上“黄”系列颜色词中,“黄”为基本词,从古到今基本义不变,使用仍然十分广泛。“绞、黈、缃、缇”从字形和与其它词的搭配情况看,主要用于表示丝织品的颜色,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一方面,染织业的发展促使产生了大量与丝帛有关的颜色词;另一方面,服饰颜色的选择性大起来,统治阶级为适应等级制度的需要,对服饰颜色有了制度的规定,颜色也被注入社会等级意义而蒙上了高低贵贱的色彩。

此外,现代常用于表示黄色的“金”“橙”,《后汉书》中均没有颜色词的用法。

四、核心词“白”

“白”语义场的成员包括:白、素、皤、皓、华、鹄、皎、皦、粉、玉、冰。

1.白

《说文·白部》:“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许慎仅从古文的符号得出结论是不可信的。关于“白”的本义,各家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汉语大字典》共收录了三家的观点,除《说文》五行之说外,另有“日光”说、通“伯”说⑤。我们认为“白”的起源应与月亮有关,如“赤”为太阳之色一样,这也是与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相一致的。《史记·孝武本纪》中曾有“日赤、月白”的记载;金理新先生也提供了相关证据,“藏缅语显示出‘月亮一词和‘白色有关。比如,博嘎尔珞巴po-lo‘月亮和pu-lu‘白色。达让僜x-lo‘月亮和lio‘白色。”(金理新,2011)

《后汉书》中“白”在表示白色的词中使用范围最广,不论动植物、毛发、光亮、云露、珠玉、丝帛等,都可以用“白”形容。其组合形式有:白马、白鸟、白鹭、白雀、白雉、白兔、白鹿、白虎、白驹、白驴、白牡、白狼、白蛇、白鱼、白竹、白草、白粲、白垩、白首、白头、白腹、白骨、白光、白气、白云、白虹、白露、白水、白刃、白珪、白环、白珠、白璧、白玉、白布、白衣、白丝、白盖、白帻、白纨。“白”也与其它颜色词搭配,如:黄白、白黑、缥白、青白、苍白,同时有“白色”1例,《志·天文》:“十一年五月丙午,流星大如瓜,起氐,西南行,稍有光,白色。”值得注意的是,《后汉书》中还有“程度或状态修饰语+白”形式2例:正白、雪白,如《皇后纪》:“仓头衣绿褠,领袖正白”。此外,“白”独用的例子如《冯岑贾列传》:“每一发兵,头须为白。”

2.素

《玉篇·素部》:“素,白也。”《后汉书》中“素”用作颜色词仅有定语用法,应用范围远不及“白”,所修饰的事物多为动物、丝帛衣物类,如:素乌、素雉、素虬、素丝、素服、素帻、素裳。当修饰动物时,“素”同于“白”,“素乌、素雉”即为“白乌、白雉”;而当修饰衣帛时,“素”“白”则有细微差别,由于“素”的本义是未经染色的帛,《说文》:“素,白致缯也”,所以“素”更侧重于“本色的、无色的”,“素服”即未经加工染制的衣服。

皤、皓、华、鹄:“皤、皓、华、鹄”均可用于形容人的须发之白。《说文·白部》:“皤,老人白也。”《后汉书》中均“皤皤”叠用,共2例,如《樊宏阴识列传》:“故朝多皤皤之良,华首之老”,李贤注:“皤皤,白首貌也。”不同于“皤”,“皓、华、鹄”其后需要接所修饰的事物,如“皓首、华发、鹄发”。同时,“皓”不仅仅用于表示须发之白,《后汉书》中还可见“皓羽、皓质”等,如《班彪列传》:“发皓羽兮奋翘英,容洁朗兮于淳精”,而“皤、华、鹄”则只表示须发之白。

3.皎

《说文·白部》:“皎,月之白也。”“皎”常用于形容月光,也可表示其它明净光洁之物,先秦文献中较多见,如《诗·陈风·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后汉书》中“皎”表示白仅1例,出自对《诗经》的引用,见《杨李翟应霍爰徐列传》“《诗》曰:‘皎皎练丝,在所染之。”

4.皦

《说文·白部》:“皦,玉石之白也。”王凤阳先生认为这是妄作分别,“皎”“皦”是异体字的分化,最初用法相同,后来“皦”更偏重形容光线。《后汉书》中“皦”仅1例,如《郎顗襄楷列传》:“洁白之节,情同皦日,忠贞之操,好是正直,卓冠古人,当世莫及。”

5.粉

《说文·米部》:“粉,傅面者也。”由傅面的粉又引出指粉的颜色,白色。《书·益稷》:“藻火粉米”。孔颖达疏引郑玄云:“粉米,白米也。”《后汉书》中“粉”用为颜色词2例,可见“粉米、粉絮”,如《志·天文》:“十六年四月丁未,紫宫中生白气,如粉絮。”在后世的语言发展中,“粉”逐渐成为专门的颜色词,可直接用为“粉色”。

6.玉

“玉”原指玉石,见核心词“石”相关论述。因其色泽洁白光亮,因此可用于形容白色如玉之物。这里似有比喻的意味,《后汉书》中“玉”的这种用法并不多见,如《张衡列传》:“羞玉芝以疗饥”,李贤注:“白芝,一名玉芝,以白如玉而得名。”

7.冰

“冰”原指水凝结成的固体,也可用于形容似冰一般洁白晶莹之物。《读书杂志·汉书第七·地理志》:“织作冰纨”。王念孙按:“冰,谓素色如冰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袭冰纨”。吕向注:“冰纨,素绮也。”《后汉书》中“冰纨”3见。这里,“粉、玉、冰”表示白的引申方式相同,但“玉、冰”多与被修饰物直接紧密结合成物名,在使用的自由度上远不如“粉”。

以上白系列颜色词中,“白”为基本词,其用法已与现代汉语基本无异。从语义的层面看,“白”系列颜色词显现出了一个鲜明的特点:偏向物名。如:“皤”表须发之白,“皎”表月之白,“粉”表粉之白,“玉”表玉之白,“冰”表冰之白。比较之下,红色系列颜色词则更偏向色名,如:“朱”为纯赤,“绛”为大赤,“纁”为浅绛。由此,我们可以略微感知古人对颜色的认知方式及汉语的早期编码机制。

五、核心词“黑”

“黑”语义场的成员包括:黑、玄、皂、墨、缁、淄、黔、漆。

1.黑

早见于甲骨文,与牲畜搭配表示其颜色。《说文·黑部》:“黑,火所熏之色也。”《后汉书》中“黑”共66例,是黑色系列词中频率最高、应用最广泛的,其反义词是“白”。其组合形式有:黑白、白黑、黑气、黑子、黑犀、黑漆、黑山、黑轓、黑云、黑穴、黑齿、黑血、黑绶、黑药、黑盐、黑玉、黑郊、黑室。较之其它颜色词,“黑”独用的例子在自身用例总数中的比例相对较高,如《班梁列传》:“衰老被病,头发无黑,两手不仁,耳目不聪明,扶杖乃能行。”

2.玄

《说文·玄部》:“黑而有赤色者为玄。”又泛指黑色。《小尔雅·广诂》:“玄,黑也。”《后汉书》中“玄”多用于人名,表示颜色词的有37例,多与动物或衣帛搭配,例如:玄甲、玄石、玄鹤、玄犀、玄龙、玄猿、玄鸟、玄林、玄云、玄衣。在颜色搭配上,“玄”常与“朱、纁、黄”并用,如《志·礼仪》:“方相氏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较之于“黑”,“玄”不与“白”组合,而与“素”连用或对举,如《班彪列传》:“器用陶匏,服尚素玄”,《志·舆服》:“行大射礼于辟雍,公卿诸侯大夫行礼者,冠委貌,衣玄端素裳。”⑥“玄”没有独用的例子。

显然,《后汉书》中“黑”在使用频率上高于“玄”,且“黑”的语法功能也更为全面。但在上古文献中,“黑”出现的次数不及“玄”出现的次数多。据许嘉璐先生统计:《诗经》中“黑”出现2次,“玄”7次;《易经》“黑”1次,“玄”4次;《礼义》“黑”3次,“玄”25次;《周礼》“黑”8次,“玄”8次;《礼记》“黑”6次,“玄”63次。(许嘉璐,1994)周秦之后“玄”渐渐用于表幽远深奥等非颜色意义。“黑”逐步取代“玄”成为基本颜色词。

3.皂

“皂”原指栎树果实皂斗,本写作“草”。《说文》无“皂”,有“草”。《说文·艹部》:“草,草斗,栎实也。一曰象斗子。从艹早声。”《释名·释采帛》:“皂,早也,日未出时,早起视物皆黑,此色如之也。”由《释名》得之,“早”表日未出时天空的黑色,当人们发现栎树果实能够作为黑色染料后,就将“早”所代表“灰黑”天色用来表示这种颜色,并用艹旁加以分化,表明其属植物。《后汉书》中“皂”共27见,均表颜色,由于“皂”本身用于染色,因此多用于形容布帛及其制品,如:皂缯、皂囊、皂布、皂绢、皂单衣、皂领袖、皂盖。此外,“皂”也可单用,如《志·舆服》:“公、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夫人,会朝若蚕,各乘其夫之安车,右騑,加交络帷裳,皆皂。”

4.墨

《广韵·德韵》:“墨,笔墨。”《慧琳音义》卷一“翰墨注引《考声》”:“墨,黑也。”黄英先生认为“墨字起源早在周朝以前,墨的颜色为黑,称墨乃黑的同状异所。从字形上观之,黑从炎,炎从二火,墨即为松烟所制,故张揖训墨为黑,徐铉谓黑亦声。所以,我们说墨为黑孳生。”(黄英,1994)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中也认为“黑(*mhk)”与“墨(*mk)”同源(王力,1982)。《后汉书》中“墨”用为颜色词仅9例,其中“墨绶”8见,剩下1例为《志·舆服》:“大手结,墨玳瑁,又加簪珥”。

5.缁

《说文·糸部》:“缁,帛黑色也。”《说文·玄部》:“玄,黑而有赤者为玄”,段玉裁注:“缁,与玄通称,故礼家谓缁布衣为玄端。”可见,“缁”和“玄”相似,也是黑中有红。《后汉书》中“缁”共5例,例如:缁麻衣、缁布、缁文,如《志·礼仪》:“千石以下,缁布盖墙,鱼龙首尾而已。”

6.淄

《太玄·更》“化白于泥淄”。司马光集注:“淄,黑也。”《后汉书》中“淄”在本语义场中的用法仅l例,如《皇后纪》:“虽御己有度,而防闲未笃,故孝章以下,渐用色授,恩隆好合,遂忘淄蠹。”李贤注:“淄,黑也。”

7.黔

《说文·黑部》:“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周谓之黎民。”《后汉书》中除“黔首”⑦外,“黔”表示黑色有1例,如《马融列传》:“若夫鸷兽[彖殳]虫,倨牙黔口,大匈哨后,缊巡欧纡,负隅依阻,莫敢婴御。”

8.漆

《周礼·春宫·巾车》:“漆车、藩蔽、豻

猜你喜欢
后汉书颜色
克己奉公
调调颜色
秋天的颜色
王符生平简述——《后汉书·王符传》释读附拾遗二则
《后汉书》郭玉脉法校文
特殊颜色的水
寻根索源 别伪求真——曹金华教授《后汉书稽疑》简评
《谢沈后汉书》鲁迅辑本考略
清人辑诸家《后汉书》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