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冷战后美日同盟的历史进程看其发展空间

2012-04-29 14:04蒋祚
人民论坛 2012年32期

蒋祚

【摘要】美日同盟是二战后最重要的双边军事同盟之一,是美日亚太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美日同盟的发展进程对深刻认识美日与亚太国家关系以及日本战后的外交政策都有重要意义。21世纪初,美日同盟提出将“确保美日两国安全与繁荣并加强地区稳定”。由此可见,日本将在美国“重返亚洲”的政策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关键词】美日同盟 外交战略 非对称性依赖 亚太安全

冷战后美日同盟的“漂流”及延续

二战后期,美苏对抗局势的形成促使美国不断调整其在亚洲的战略部署,新中国的成立引起整个远东局势变化,美国不得不重新评估包括对日政策在内的整个远东战略,这就使美国原来对日本联合占领并改造的战略设计变为单独对日本进行占领和媾和。日本作为美国推行远东政策的一个“庞大的航空母舰”而受到美国保护,日本也因此节省了军费而将宝贵的资金最大限度地用于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末,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变动,美日关系也因而面临挑战。著名战略家托马斯·麦克纳格和乔治·凯南都认为,“美国在东亚的政策应该重新探讨,共同的敌人已经不复存在,就应该解散美日同盟”。日本方面也对美国的态度有所改变,认为美日同盟限制了日本的自主发展,过去依靠美国得到了很多帮助,却也因此抛弃了原本属于日本的战略和利益。这样,美日两国的合作就不仅失去支撑,以前被忽略的矛盾也开始露出头角,美日之间的经济摩擦增多。

战后日本经济实力不断恢复壮大,出口日增,与美国在贸易上的竞争也愈显激烈,并逐渐占据上峰。但美国经常压制日本并逼迫日本退让,这引起了日本官方和民众的强烈不满。20世纪90年代美国因经济滞胀,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就是振兴经济,这使美日之间的经济矛盾显得更加严峻。在这样以经济竞争为主的时代背景下,已经成为经济大国的日本看到了在世界秩序中重新发挥主导作用的曙光。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经济发展遇挫,日本在经济上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也有所缓解。同时,两国的国内政治也发生巨大震动,领导人的变更使得两国政府对各种内外形势的控制力下降,为了减少局部领域内的摩擦和矛盾,两国政府都开始更加注重相互之间“制度性”的建设,将目标转到两国之间安全范围内的整体合作上。1995年2月,美国国防部发表的《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安全战略报告》中称,两国国防部门的官员将根据两国战略利益以及东亚地区形势,共同对《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进行修订,条约的重点将从防卫日本向维护亚太地区安全转变。是年6月,美国正式宣布将捍卫被日本称之为“海上生命线”的南中国海上的航行自由,这是美国首次在安全方面向日本作出承诺。

奥巴马上台后,坚持了小布什政府时期的对日盟友政策,希拉里在访日期间也再次强调美日同盟是维持亚太地区稳定的基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为了缓解美日之间的冲突,奥巴马调整了冲绳普天间机场驻日美军整编计划,意在提升日本的自我安全防务能力。日本扩大海外维和活动的行为也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支持,作为交换,美国也得到了日本对于阿富汗重建的经济支持。美日军事同盟关系在海外活动的互助中进一步深化。

日本对美国的非对称性依赖

实际上,在美日同盟中双方存在地位偏差,日本对美国的依赖性更加突出,美国是为了争夺地区霸权而拉拢日本,但日本要依靠美国才能维护本国自身的地缘安全,借助美国的力量来抗衡东北亚大国。并且,日本可以以协助美国的名义在海外事务上有更多的发言权。二战结束后,日本的军事力量发展受到严格限制,这使日本感觉自身的安全利益岌岌可危,美日安保体制作为日本地缘战略的基础就显得至关重要。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基本没有余地进行战略回旋,且缺少资源,国内市场狭小,这些都使日本的经济处在危险的边缘,只要在资源和贸易的流通过程中出现细微问题,日本就会深受其害,而仅凭日本自己的实力无法保护漫长而广阔的“海上生命线”。

在二战及其遗留问题上,日本与其他东北亚国家始终存在隔阂,这使它面临诸多安全隐患。它虽然“地处亚洲却不被承认为亚洲国家”。而美国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太平洋海权国家,虽然本土和日本远隔重洋,但日本国土一旦遭受威胁,美国军力完全有能力迅速抵达日本,帮助日本抵御危机,而且日本还可以借助美国的盟国和基地保证自己海上航线的安全。所以美国在亚太驻军数量上的保持,以及对亚太尤其是对日本安全作出承诺,对日本安全与经济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还有一个问题日本无法解决也无从回避,那就是日本需要美国的核保护。1955年日本政府制定《原子能基本法》,规定日本的核能仅能在和平目的下发展、研究和利用。1970年,日本政府签署《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条约规定日本“不得发展、引进核武器”。1995年日本又同意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无限期延长,这就意味着日本无权进行核武器的研发和利用。1994年,日本前首相羽田孜指出:“日本自身的安全不可能缺少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失去美国的保护,日本就会面临所谓的“安全困境”,在邻国的“虎视眈眈”下举步维艰,无力应付来自本地区的威胁。而扩充军备不仅会加重日本的经济负担,而且二战中被侵略过的国家对日本十分警惕,稍有不慎,就可能使日本成为众矢之的,使日本在地区事务中难有作为。由于日本是全球唯一遭受过原子弹袭击的国家,发展核武器同样会在日本民众当中引发恐慌。种种限制下,日本只能作为一个“没有核弹头的核国家”而发展核能。但在地缘上,两个有核国家在它的周边,而且朝鲜也在试图研发核武器,这就使日本感觉自身安全面临着极大威胁,因此不得不寻求美国的保护。

同时,日本由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的转变也需要美国的支持。因为二战遗留问题日本想成为地区性主导大国困难重重,通向日本大国之路的最好方法就是在美日军事同盟的框架内摆脱国际社会的束缚和限制,日本可以在美国的庇护下寻求更多的国际事务发言权。2011年,日本首相野田佳彦访美时明确表示:“日美同盟不仅在外交和安保领域,而且在经济等各方面都是基本中的基本,是主干,是基轴,这是我的信念。”

美日同盟在新时期的发展

“9·11”后,美国发现自己的地缘优势已经不复存在,所进行的反恐行动亦有力不从心之嫌,美国对此的策略就是加强同盟关系,把盟友也加入到全球反恐体系中。欧洲实力强大但是却经常与美国意见相左,这样日本的作用便突出起来。日本立即推出一系列反恐措施法案,以坚定的立场和迅速的行动得到了美国的赞赏,但日本的意图却日渐明了。法案中的《恐怖对策特别措施法案》规定日本有责任向美军的反恐战争提供包括武器弹药在内的后方支援;而《自卫队法修正案》则提议驻日美军的战略设施由日本自卫队保护。2001年11月9日,二战后日本首次向战区派遣军队,以配合美军在阿富汗的军事行动,虽然只是负责后勤,但是“专守防卫”战略因此被打破。在伊拉克战争中日本进一步突破禁区,第一次在派遣军队中配置了重型武器,并无视联合国的规定,进入了战区,其后日本完备了“有事法制”,在法律上为日本出兵提供了依据,从此日本向海外派遣兵力基本上摆脱了限制。以美日军事同盟为借口,限制日本的“专攻防守”已经形同虚设,美国的反恐战争使日本向“普通国家”之路大踏步迈进。而美国也对日本的大力支持表示满意。

在21世纪亚太地区的地缘战略变化必将十分剧烈,作为“美国力量在亚洲地缘政治上的延伸”,日本必将成为美国重点拉拢的对象。2005年“美日防务磋商会议”确定美日将在全球范围内合作,公布的“全球和地区战略目标”也包括台湾问题,美日同盟共同制衡中国的针对性明显增强。2008年以来,美国重新部署了全球战略,太平洋的海军力量增加到三分之二,并且加强了对中国周边地区的军事部署,意图将中国的海军力量限制在第一岛链内。美国希望借此扩大同盟在东亚海域内的合作,在中日海洋争端中占据主导优势,为未来美国争夺海洋霸权奠定坚实的基础。2010年,美国高调介入钓鱼岛事件的争端,试图在美日海洋国家同盟体制下,加强对于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干涉,与介入中国南海争端一起,在海上包围中国,牵制中国海洋力量的发展,加快重返亚洲的脚步,从而实现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绝对主导地位。

结语

在今天的世界中,主导和构成国际格局的是国际战略力量,即具有全球战略利益影响力的大国或国家集团。美国在冷战后为实现自身霸权下的单极世界目标寻求战略支持,而美日同盟的强化可以使美国的战略基础更加稳固,有利于美国进一步扩大其相对于其他战略力量的优势。日本通过美日同盟的强化,也得到了实力上的增强,为其谋求政治、军事大国地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奥巴马认为日本是美国战后最坚固的盟友,他弥合了美国政府与日本之间的间隙,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与日本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值得注意的是,美日同盟的加强必将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产生影响,美日之间的数次联合军演使亚太国家紧张并被迫发展军事力量,加剧了东北亚地区的紧张局势。美日亦联合插手中国钓鱼岛和台湾问题,中国应予以足够的警惕。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