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非遗”展再现乡村古老工艺

2012-04-29 00:44王芬
农家书屋 2012年3期
关键词:荣华非遗生产性

王芬

2012年2月5日至2月15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举办。展览由文化部、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以及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此次展览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为主,从全国精心选取了180多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的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类项目参加展览,包括云锦大花楼木织机、傣族贝叶经、赫哲族鱼皮服、苗族蜡染、藏族绘画唐卡等在内,基本囊括了中国制陶、刺绣、玉雕、石雕、木雕、纺织、制茶、剪纸、印刷、中医等领域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特色的技艺项目。

160余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场展示精湛技艺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工艺流程。记者在现场看到,除了大家了解较多的刺绣、织染等传统工艺外,一些初次参加展演的创意产品前更是围满好奇的观众。

“草木染”的传承人黄荣华告诉记者,虽然是首次接受邀请来参加展览,但是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认可。草木染是一种利用原木植物提取染料对纺织物进行染色的方法,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西周时已有专门负责印染纺织品的官吏“染人”。

因为植物染料颜色鲜艳亮丽多彩且上色牢固,在中国曾延续几千年不衰。“草木染几乎已经失传了,现在的染色上色几乎都是化学染料,也就云南、贵州一些偏远地方还能找到这种硕果仅存的传统作坊。”提起草木染的现状,黄荣华不无遗憾地说。

为了恢复这种几乎失传的传统工艺,黄荣华几乎抱着“神农尝百草”的劲儿,将能找到看到的花花草草、树叶树皮一一试验。如今他已研发出30多个色系、120多种颜色、300多个天然染材,初步恢复了草木染的工艺。

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非遗分成十个大的类别,其中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药物炮制技艺等三个类别符合生产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旨在“以保护带动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统筹协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既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传承发展的规律,也有利于增加传承人和当地人民群众的收益。

据记者了解,8000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分为绘饰生活、文明天下、抟泥成器、点石化金、锻造辉煌、品味醇美、经纬天地、锦绣人间、悬壶济世九个部分展示,结合了展板和实物,介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概况,阐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概念、内容、意义及成果概况。

猜你喜欢
荣华非遗生产性
熊荣华
主持专家:熊荣华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Antenna selection based on large-scale fading for distributed MIMO systems①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赵国荣先胜徐荣华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