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互动、疑议”机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012-04-29 00:44范良兴
考试周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互动语文教学

范良兴

摘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作者在语文课堂中引入“互动、疑议”机制、从创设“互动、议疑”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组织学生“互动、议疑”三个方面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由方法做了探讨。

关键词: 语文教学“互动、疑议”机制创新思维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应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素质教育创新观认为: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期。学科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基于以上理论的思考,我参与了“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课题的研究,在语文课堂引进“互动、疑议”机制,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在此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互动、议疑”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语文课堂的“互动”,即指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与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之间互相作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教互动。

创造心理学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有利于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格局。因此,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进行互动、讨论、辩论、争论(也就是议疑),有计划、有目的,适时、适量、适度地为学生创设思维摩擦和碰撞的情境,置学生于灵活多变、民主和谐的“互动、议疑”情境中。通过讨论、辩论、争论,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对问题寻求尽可能多的答案,以达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互动、议疑”是集体探究问题真谛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那么,如何创设“互动、议疑”情境?

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安排“互动、议疑”讨论小组,可以自由讨论、小组讨论、全班性讨论,不同层次学生间讨论,还有师生间共同研讨。小组讨论是“互动、疑议”机制中经常和主要采取的方式。优化组合讨论小组能够发挥讨论的立体效应。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往的方式应该是:

如图所示,分小组对教学中质疑问题进行互动式讨论和研究,每个学生都可以主动质疑问题、议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看法,成为学习和求知的主动者,学生按小组讲述、讨论、争辩、互评、互检,进行互助合作,竞争激励,取长补短,学生思维异常活跃,能够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教师只是引导者、参与者、点拨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是民主的、和谐的、合作的关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是多向式的网状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教学信息的交流,形成了多元互动的格局,这种多元互动的课堂格局,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水分。能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二、引导学生主动质疑,激发创新思维

晋代大学者张载曾说:“读书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也。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充分说明,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和释疑的过程。其实学习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疑”—“疑”—“不疑”的矛盾过程。疑是思维的开始,勇于质疑是一种可贵的探索精神,是创新的萌芽,在大力推进创新教育的今天,质疑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引导创新的重要策略。提出一个问题远远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得多,可是学生读书,往往一读而过,不留什么印象,究其原因是不会“生疑”,因而就领略不到文章的“妙处”,理解课文不深,“长进”自然也就不大。问题是思维的“发动机”,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指导先要放在引导质疑上,引导学生去质疑,去发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自学课文内容,充分感受课文中所蕴含的各种问题。学生自学后,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提出自己发现和想研究的问题,参与质疑、议疑。如上朱自清先生《背影》这课可引导学生从这几个方面参与质疑:文中父亲说了几句话?表现父亲对“我”怎样的感情?文中作者流了几次泪?每一次流泪的原因相同吗?文中写了几次背影?哪次背影是最使作者难以忘怀的?题目改为《我的父亲》好不好?学生质疑的这几个问题,能统摄全篇,紧扣题旨,引起学生深思,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善于质疑的能力不是天生的,我们应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当学生在学习课文中,似乎没有问题时,教师就要及时引导学生参与质疑,促进思考,有疑才会有探求,寻根究底,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著名学者孙绍振先生在《名著细读》的扉页写道:“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在学生时代对之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读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是的,有的时候看似很简单的文章或文段,学生“一望而知”,“感觉到又读不出来东西”,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能把疑问提出来,进行思考议论。

如教完《伤仲永》,因为这一课浅显易懂,学生学得明白,认为没有什么问题了。后来通过我的引导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仲永的悲剧的造成,谁该负责任?一疑激起千层浪,学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讲,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质疑、议疑,这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广开思路,吸引学生探究和发现,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联想,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产生了“投石击破水中天”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学生“互动、议疑”,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还要善于指导学生议疑,开展多种类型的讨论,发扬互助合作精神。要使习惯于听的学生敢于开口讨论,也就是开口“议”,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放手让学生去议、去论、去辩,放手让学生去品评,让他们把意见讲够,把道理摆出来。教师可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当中,但不要轻易表态,在适当时给予点拨,使学生能充分地“议”,发表观点和看法。还可让小组长,做好记录以便发言。学生通过互动、议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作者说春天既像娃娃,又像姑娘,还像青年?这三个比喻合理吗?会不会有矛盾?学生通过小组互动议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充分议疑,最后发表了多种富有创造性的观点和看法。有学生说:刚落地的娃娃是新生的,小姑娘是美丽的,健壮的青年是有力量的,这三句话分别揭示春天的特点:新、美、力。也有学生说,这三句比喻句刚好写初春、仲春、暮春的特点,可以看出春天的发展过程,春天像人成长一样从小长到大,从新的娃娃、美丽小姑娘、到生机蓬勃、旺盛生命力的青年。多么有创意的回答,我作为老师都没想到这么多的。在“互动、议疑”阶段,教师的作用就是巡回指导,适当点拨,不要轻易发表看法,学生回答有其合理的地方,应给予充分鼓励肯定。这时,如果教师一定要统一认识,势必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像这些独特、富于创造性的见解,有时教师未必考虑到了,可在民主、和谐的讨论、议疑情境中却会经常出现,对此,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让他们觉得老师很重视他们的看法,以此调动他们学习思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互动、疑议”机制课堂中,人人都是质疑者,人人都是解疑者,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他们既可从中获得新知识,又能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研讨,在议论交流中活跃思维。如此不断循环反复实践,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在民主和谐的“互动、议疑”情境中得到了培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互动、疑议”机制,能改变教师单方面控制课堂的预设式教学现状,改变课堂教学经常处于“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的“师授生受”的状态,代之以学生自主参与,师生平等、和谐、互助合作、互动研讨的情境教学,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和富有成效,也使课文课堂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

[2]“学教做互动”教学模式的主要教学环节[J].宁德教师进修学院网,2011-11-28.

[3]侯华敏.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J].新校园,2007.09.

猜你喜欢
互动语文教学
用互动方式打通两个舆论场
手机报面临的发展困境及纾解之道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高年级古诗词教学艺术之我见
精心设计:培养语文兴趣的土壤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