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文峰
一、案例
初一的青年教师小丽一心想提高教学水平,他主动向初三的高级教师王老师学习,经常跟班听课,极力学习王老师的教学风格。小丽在自己的班级上课时,尽管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甚至教学语言都模仿王老师,但教学效果却不好。分析其原因:第一,小丽只关注了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因素,但在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体验、经验、感觉、困惑、疑难等;第二,小丽一味模仿王老师,没有实现新课程关于“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的理念;第三,小丽没有把握所教学生的年龄特征,没有针对初一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小丽犯了“重教轻学,重知轻情”的错误。
二、由案例引发的思考
1.要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
教师教同样的教学内容,运用同样的教学方法,面对智力水平相差不多的学生,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却有很大差距,这往往是情感因素在起作用。《走进新课程》这本书中曾经说过,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的热爱时,他们学习的效果好。当然,这里列举的不一定是全面的,也不一定是绝对的。但至少可以看出,这些情形多数与学生的情感因素有关,而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则成为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善于调节课堂气氛,学生会认为教师有幽默感;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犯了一些小毛病,而教师能在课下指出来,学生会体会到教师在爱护他;如果学生严重违反课堂纪律,而教师能严肃处理,学生会认为教师有正义感;如果学生遇到了什么困难,教师能帮助他,学生会认为教师有爱心;如果学生考试后,教师能帮他分析,并能为他确定一个合理的奋斗目标,学生会认为教师对他负责;如果学生有了细微的进步,而教师予以了及时的肯定,学生会充满自信……诸如此类教学中的点点滴滴,小丽可能忽视了。如果能加以注意,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要在课堂教学时格外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拥有存在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使他们产生民主平等的观念;要赞赏每一位学生,让他们获得成就感;要帮助每一位学生,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2.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提升教师的个性魅力
《走进新课程》中说,教师的个人魅力主要是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新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及时反馈,并构建沟通的桥梁,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经常提示课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尽管我们很难在同一节课中把这些都做到,但如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尽力去做,就会展现出服务于学生的教学态度、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思想和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理念,从而赢得学生的尊重,并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如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经常提示课程间的关联,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体现教师博学多识;如果能把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不仅使知识直观易懂,更可以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如果能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不仅起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更能使学生感到学习成功的乐趣;如果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勇于承认自己的过失或错误,这不仅体现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更能拉近师生的距离。如果小丽老师能在教学实践中注意这些,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而且能提升教师的个性魅力。
3.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
初中学生大致分为三个心理变化时期:
第一,“第二断奶期”。这是指大多数的初一学生,他们刚刚进入初中,面对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学习内容、新的学习方法等等,多多少少有些不适应,这也是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针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关注他们,使他们感觉教师很有亲切感;应多用以前的成绩激励他们,使他们充满荣誉感;多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减少对学习的迷茫感;授课时应多提示与以前知识的联系,使他们消除对学习初中课程的畏惧感。
第二,“充气皮球期”。这是指大部分的初二学生,这个时期的多数孩子已经萌发了自主意识,对教师、家长的约束常有逆反心理,就如同一个充满气的皮球一样。对这样的“皮球”,教师给的力越大,他可能就会蹦得越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学会用太极拳中的“云手”,用一支“看似无形实则有力”的手,将这支“皮球”控制在手中,既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又不能放任自流而失去掌控。
第三,“油漆未干期”。这是指部分初三的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明辨是非的能力,也知道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但生理和心理的变化驱使他们去摸标有“油漆未干”字样的墙。比如,吸烟、喝酒、打架、早恋等。对那些还没有“摸到墙”的学生,教师应及时与之沟通,并要发出善意的警告;对那些已经“摸到墙”的学生,教师也不能歧视、鄙视和漠视,更应调动家长和同学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沟通和教育,促其尽快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如果小丽教师掌握了本年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取用适当的方法,一定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没有无情感的教育。身为教师,如果不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就不能很好地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教师一定要重视情感因素,以此提高教学效果,提升自身魅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责任编辑 冯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