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才华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110-01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从的关系,教师处在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学生处在教育活动的客体地位,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是顺民。这实际上是将教育关系作为师生关系的核心地位,忽视了师生间的情感关系,孔子与其弟子的关系,给我们的启示在于,在师生关系中起重要作用的不仅仅是教育关系,而有更关键的东西——一种潜在的情感关系。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平等交流基础上,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促进教师和学生知识、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情感关系潜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师生关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在一个良好心理氛围中,具有健全人格的教师通过自己的人品、人格魅力不断激励着学生成长发展。
二、建立和发展良好师生情感关系的策略
在思考和讨论到师生关系问题时,往往都会归结到对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崇尚上来。那么,这种所谓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建立从哪里开始,采取什么策略,师生间是否应以一种零距离的亲密接触来呈现,是不是就是师生间没有冲突这样才完美呢?
1.师爱
师爱是一种真正意味上的“博爱”,表现为教师对学生最广泛的关注和同情,承认学生和教师一样,是个性独立而且不断发展的完整体。教师在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独立基础上,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师爱,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学生不应为教师的一时好恶而有恒久的变化,教师也不因学生一时的行为表现而作出恒久的定势评价。在这种神圣的情感面前,教师和学生一同体验激烈的崇高。正如有人说的,“师爱是在教育实践中,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而形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它既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又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和手段,同时还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
2.尊重
19世纪美国哲学家、散文家、诗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高明的老师,都懂得尊重学生的需要。他们知道如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其树立起自尊的意识,使其看重自己的“面子”。只要学生有了自尊意识,教师的建议和批评才会被重视。尊重学生,就要将学生看作与自己“平起平坐”、有着平等人格的活生生的人,一个同自己一样有理想、有感情的人。尊重都是双向的,尊重学生,教师也在无形中赢得学生的尊重。
3.教师威信
教育实践中,师生关系往往会有两个极端表现,一种就是认为学生是具有控制性的,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压服性管理和指令性教育;一种就是师生间以一种零距离的亲密关系交往,表现为对学生采取放任性管理,只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并无较高的要求。前者被认为是虚假威信,后者则很少有什么威信。前者师生间心理距离过大,后者师生间心理距离过小。这都是不理想的心间距离。教师与学生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这种心理距离主要是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合理期望与学生现实状态之间的差距引起的。这种心理距离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的作用升华为教师的威信,表现为既对学生有较高的要求,又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将教师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典范。值得指出的是,教师人格魅力潜移默化作用的生效,需要学生的认同,只有教师的言行达到了学生的满意度,美满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才可能发生和发展。
4.师生冲突
在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师和学生所扮演的角色、所处的地位、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师生冲突经常发生。而且,师生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发展着的、动态的社会关系,师生间产生冲突便不可避免了。因此,我们没有必要追求一种没有冲突的师生关系。实际上,表面上没有冲突的师生关系往往隐藏着更大的危机。一般而言,师生冲突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消极冲突指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由于彼此理解上的反差,或者情绪上的敌意或者行为上的逆反,而产生的影响双方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不平衡状态。处于消极冲突情境中时,教师应更多地具有理智,而不是过于情绪化,以避免冲突的激化。积极冲突往往是在良好的师生关系已经形成后而较常见的一种冲突,教师可以通过心理学上所说的“对峙”的方式来促进师生的互动,即将师生间的矛盾以毫无掩盖的方式呈现出来,然后理智地做出反应。教育实践表明:合理利用师生间的积极冲突,有助于师生关系中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教师,与师生关系中最活跃的影响因素——学生,两者产生情感互动,从而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共同体验成长的快乐,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资料
1.车文博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基本理论体系》。
2.《思考师生关系——新时期中小学师生关系大调查(之一、之三)》《中国教育报》
3.《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书(一)》,长城出版社,2000年,第25页。
4.《走进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2002年4月,第122-1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