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的影响

2012-04-29 04:52许逸颖
人民论坛 2012年32期

许逸颖

【摘要】文章从研究马克思的历史著作着手,分析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证明马克思不是“费尔巴哈派”,并且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中也不存在“费尔巴哈派”阶段,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中只是有所启发和影响,进而厘清费尔巴哈哲学与马克思哲学之间的关系,促进马克思哲学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费尔巴哈哲学 马克思哲学 历史著作

近几年,国内学者关于费尔巴哈与马克思关系的研究越来越多,争论不断升温。关于二者关系的争论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费尔巴哈化或费尔巴哈阶段论;二是非费尔巴哈化或非费尔巴哈阶段论,三是传统马克思哲学“黑格尔加费尔巴哈综合推广论”。运用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法来看,这三个方面的争论都夸大或贬低了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是片面的、不科学的,缺乏看待问题的辩证性。因此,我们需要从马克思的历史著作中探索费尔巴哈与马克思的关系,在重新认识马克思哲学的过程中厘清它的源头,辩证地看待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哲学的影响。

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青年时期的影响

马克思青年时期的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博士论文》是马克思最早的专业研究成果,也是他终生著述的思想起点;《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开始从实际斗争中思考和运用哲学。

《博士论文》提出:“哲学的最高使命就在于反对一切天上的和地上的神,这些神不承认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不应该有任何神同人的自我意识相并列。”①“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而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②“自我意识的绝对性和自由。”③可以看出,马克思此时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问题上:自然与自我意识关系问题、“自由”问题、对待宗教问题。自然与自我意识问题上,马克思认为自我意识是与物质或者自然密切联系的,但与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进一步阐发了自然与自我意识的辩证关系;而在天体运动的论述中揭示一旦确定了天体的永恒性, 就有崇拜神性而贬低人的自我意识的危险,体现了马克思否定宗教、反对宗教的思想,并且对宗教思想进行了彻底否定。由此看出,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哲学观点虽说有契合点,但他们的基本哲学立场是相互背离的。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产生了“苦恼的疑问”,这个疑问来自于马克思的现实实践经历与黑格尔国家和法的理性观念之间的矛盾。从黑格尔哲学理性来看,不法当然也不应该而且也无权颁布法律,然而这些与莱茵省议会“凡是在法为私人利益制定了法律的地方,它都让私人利益为法律制定法律”④这一实际相矛盾。由此可见,马克思这一时期的思想还没有彻底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的影响,但已开始注重政治批判和现实性,逐步偏向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但由于他注重政治批判和现实性,又从根本上显示出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区别。

费尔巴哈哲学对马克思哲学发展过程的影响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在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影响下完成的。文中马克思利用费尔巴哈哲学的颠倒方法对现实政治国家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提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前提,他们才是真正的活动者;而思辨的思维却把这一切头足倒置”⑤和“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⑥的观点,得出“正如同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一样,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⑦的革命性结论。马克思虽说运用了费尔巴哈哲学的颠倒方法,但其哲学的基本理论及出发点是有所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马克思利用费尔巴哈哲学的颠倒方法得出了人民创造国家的革命结论,而与费尔巴哈认为的国家领袖是普遍人的代表有所不同;其二,马克思强调人的社会性,把个人与社会联系起来,比费尔巴哈研究人的本质论时只抓住个人的共同属性更为深刻;其三,马克思政治批判中的出发点“社会化了的人”与费尔巴哈宗教批判中的出发点“深化了的人”是不同的。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对市民社会各阶级的新认识,都是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改造和超越。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是《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两篇文章,在这些文章中都采用了许多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观点,提出自己独立的超越性的哲学观点。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引用了费尔巴哈的“类存在”来指出“现实的人,即所谓基督教国家中的人,由于他们为整个社会组织所败坏,被非人的关系和势力所控制,他们还不具有‘类本质,还是‘真正的类存在物”⑧,通过这些观点表达了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并指出资产阶级革命并不是人类解放的最后形势,这个政治解放观点是对费尔巴哈的超越。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以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为出发点,把人类解放与无产阶级解放联系起来,正如马克思在这篇序言中认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哲学不消灭无产阶级就不能成为现实;无产阶级不把哲学变成现实,就不可能消灭自己。”⑨指出德国要实现真正解放的因素是哲学和无产阶级;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也明确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指出“批判已经不再是目的本身,而是一种手段”,“他不是要驳倒敌人,而是在消灭敌人”⑩,这些观点是完全不同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是马克思通过实际深入论证,得出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实际结论。

马克思哲学对费尔巴哈哲学的内在超越

《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开始用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观点来剖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虽说仍带有浓厚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色彩,但马克思已经开始对这一人本主义思想进行革命性的改造。在《手稿》中,一方面,马克思运用了许多费尔巴哈哲学中的概念,认为黑格尔是“在抽象的范围内把劳动理解为人的自我产生的行动,把人对自身的关系理解为异己存在的关系,把作为异己存在的自身的实现理解为生成这的类意识和类生活”。另一方面,马克思运用费尔巴哈异化理论,探究了“私有制的合理性”问题,指出“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据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在劳动的结果”。确立了劳动异化理论,并指出“要扬弃现实的私有制,则必须有现实的共产主义行动”。由此可见,马克思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出发,利用异化理论对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感性活动”进行分析,创立了劳动异化理论,这是对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理论的很大超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正式决裂的起点,全面揭示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在《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势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主体方面去理解”。这其中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就包括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开始利用生产实践的观点代替劳动异化,是马克思思想上质的飞跃,并标志着“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确立,这是完全不同于费尔巴哈哲学的新唯物主义哲学。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批判的深入,也是彻底超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形成了独有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体系。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历史观是分离的,“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并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费力的”。并指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深刻地揭示了费尔巴哈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提出了人类史的真正前提是“一个现实的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的生活条件,包括他已有的和由他们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指出历史是由社会地组织起来的人类实践所创造和推动的。

通过以上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历史著作的梳理,可以看出从《博士论文》到《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是存在的,这种影响在的形式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把费尔巴哈哲学思想和方法作为工具,走出黑格尔哲学阴影、展示个人通过实际斗争所得到的哲学思想;二是以费尔巴哈哲学理论为平台,通过深化改造,创造出自己独有的哲学理论。可见,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这些影响是有限的、不起决定性作用的,马克思通过改造、深化和超越,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新唯物主义哲学,由此得出结论:马克思哲学发展中不存在马克思费尔巴哈化,也不存在“费尔巴哈派”阶段。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政治教育学院)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页,第40页,第62页,第288页,第205页,第252页,第272~273页,第434页,第455页,第455页。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75页,第57页,第128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页,第78页,第78页,第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