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君
摘 要:教师的师德观决定了师德水平的高低。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教师的师德观个体差异较大,地区、性别等均影响教师的师德观。应重点加强对教师“恪尽职守、甘于奉献”、“树立崇高职业理想”、“对学生严慈相济、同等对待”等的培养。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德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282-02
一、教师师德的构成
结合他人师德构成的观点,根据时代和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要求,高校教师师德观的内隐研究可从以下四个构成要素方面入手:一是爱岗敬业:热爱教育、学校和本专业;有责任心、积极性;树立崇高职业理想;恪尽职守、甘于奉献。二是教书育人: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尊重、关爱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同等对待;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三是严谨治学:刻苦钻研、提高水平;勇于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规律、方法;恪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尊严;诚实守信、服务社会。四是为人师表:爱国守法;团结协作;以身作则、清廉自律;举止文明。
二、高校教师师德观的现状
此次研究在全国选取了97名高校教师,提前不告知研究目的,要求每人写一篇对师德理解的文章。由两名统计学专业学生和两名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学生按照与上述有关师德构成要素的一致性,以句为单位进行统计,统计与每项构成内容一致的次数,进行编码。在对文章按照构成进行归类统计时,8个为无效样本,89个为有效样本,其中,一线城市教师28名,二线城市34名,三线城市27名;男教师43名,女教师46名;30岁以下11名,31~40岁23名,41~50岁20名,51~60岁23名,61岁以上12名;教龄在十年以下26名,11~20年24名,21~30年24名,30年以上15名;助教有6名,讲师20名,副教授45名,教授18名;本科学位21名,硕士44名,博士24名。
(一)高校教师师德观的总体状况
下表提到最多的是“爱岗敬业”,共987次,在教师师德四个构成要素中占34%。“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相差不大,分别被提到667次和714次,各占23%和24%。“严谨治学”最少,558次,占19%。
高校教师的师德观个体差异较大。在“爱岗敬业”中,“恪尽职守、甘于奉献”8名教师未提,而有9名提到40次以上,说明个别教师的功利心较强,而有的教师不太计较个人得失。在“严谨治学”方面的“勇于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规律、方法”有7名教师1次未提,而有两名教师均提到35次以上,说明有些教师未意识到创新对于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而有的教师创新理念较强。
从“平均数2”来看所列的师德,高校教师提到最多的前3项分别为:“以身作则、清廉自律”,平均5.04;“尊重、关爱学生”,平均4.50;“恪尽职守、甘于奉献”,平均4.44。而有5项师德被高校教师提到的平均次数不到1,分别是:“恪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尊严”最少,平均0.25,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目前有如此多的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高校教师的师德观忽略了这一点;“团结协作”,0.44,说明很多高校教师更善于“单打独斗”;“诚实守信、服务社会”,0.47,教师服务社会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增强;“对学生严慈相济、同等对待”,平均0.69,实际上很多高校教师过于严厉,不能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或过于心慈手软,对学生有一定的心理定位,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举止文明”,平均0.73,说明有些高校教师不太重视自己的言谈举止。
(二)高校教师师德观的影响因素
1.地区。三线城市教师提到的师德构成要素的次数最少,一线城市教师提到的最多。一线城市的教师提到的“恪尽职守、甘于奉献”次数最少。二线城市教师提到的“有责任心、积极性”,“对学生严慈相济、同等对待”,“以身作则、清廉自律”,“诚实守信、服务社会”,“勇于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规律、方法”5项次数最少。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教师在“树立崇高职业理想”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2.性别。女教师提“为人师表”少于男教师;男教师提“教书育人”和“严谨治学”明显少于女教师;“爱岗敬业”男女教师次数相当。T检验结果显示,性别不同,师德观在“教书育人”和“严谨治学”方面差异较大。女教师提到“热爱教育、学校和本专业”少于男教师。男教师提到“恪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尊严”明显少于女教师。
3.年龄和教龄。提到的师德构成要素越来越多,跟年龄和教龄正相关。40岁以下“恪尽职守、甘于奉献”,“举止文明”明显少于40岁以上。年龄和教龄短的教师在“勇于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规律、方法”,“刻苦钻研、提高水平”方面少于年龄和教龄长的教师。
4.职称。副教授和教授提到“严谨治学”和“爱岗敬业”的次数多于讲师和助教,“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的次数同讲师和助教相差不大,但副教授和教授在“教书育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副教授提到“尊重、关爱学生”的次数多于教授。
5.学位。“教书育人”的次数跟学位的高低成正比,其他三项成反比。博士学位教师除了提到“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恪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尊严”,“对学生严慈相济、同等对待”,“爱国守法”,“以身作则、清廉自律”,“刻苦钻研、提高水平”的次数多于硕士和本科学位教师,其他均少于硕士和本科学位的教师。
三、对高校教师师德培养的启发
1.爱岗敬业。应加强对40岁以下高校教师“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的培养,还要加强“树立崇高职业理想”的培养。研究结果发现,“恪尽职守、甘于奉献”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和不平衡性,40岁以下少于40岁以上;地区不同,教师在“树立崇高职业理想”方面也有差异性。个别教师被市场经济大潮冲昏了头脑,认为“奉献”已经过时,思想和行为上淡化了教育的“奉献”精神,表现出更多的功利和庸俗。应提倡高校教师追求合理的回报,但不能丢了“奉献”。
2.教书育人。应加强高校教师“对学生严慈相济、同等对待”的培养。根据上述研究,高校教师提到此项的平均次数不足1。古往今来,很多教育家认为对学生必须严格,“严是爱、松是害”。但过于严格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胆小怕事、处事能力差、逆反心理等,导致师生关系僵化。实质上教师要能正确把握尺度,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严慈相济。
3.严谨治学。应加强高校教师“严谨治学”、“勇于探索和创新教育教学规律、方法”的培养,增强“诚实守信、服务社会”的观念。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对“严谨治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最低,忽视了“严谨治学”对于师德构成的重要性,不能严谨治学,就不是一位合格的有“师德”的好教师。要勇于创新,不断突破。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观念和教育途径均需要创新,这是一个不断完善自我和加强修养的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下成长为祖国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不端行为的频出严重影响了教师的职业声誉,应加强对于这方面危害的认识,培养“严谨治学”的师德观,只有“诚实守信”,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4.为人师表。应加强高校教师“团结协作”和“举止文明”,研究发现这两项的平均值均较低,尤其是“团结协作”,远小于1。教师的团结协作对做好教育工作非常重要,也是作为教师必不可少的重要品质,很多工作不能靠一个人解决,需要协作完成。教师既要心灵美,也要行为美。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自己的模范品行去影响和教育学生。
除了上述四点启发,还应加强二、三线城市教师的师德观。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很多:一线城市名校、名师较多,对其他教师有良性的示范或引领作用等。但研究结果说明,应加强相关方面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