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成轩 鄂海涛
摘 要: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是中国研究生教育的根本目标。在分析中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借鉴美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经验,从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完善以及研究生能力评价方面探索研究生教学改革,推行创新教育,提高中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研究生;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264-02
一、中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自 1978 年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总体上中国培养的研究生基础扎实、能力较强,但创新性不够,动手能力较弱。中国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研究生创新意识不足。中国的研究生培养,主要由课程培养和导师培养两部分内容构成。在课程培养阶段主要以已有知识的传授为主要教学目标,以教师和教材为主,以课堂教授为主要教学方法来传授科学知识;在论文阶段采用导师制模式,通过让研究生参与到课题工作中来锻炼和培养学生。而考试和考察则多以笔试为主。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基础扎实,实干能力较强,但因为在培养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缺乏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不能有效地启迪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更多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导致普遍存在研究生创新意识不足。
2.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中国过分量化的评价机制使得研究生忽略学术积累的重要性,继而降低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艰苦而长期的过程,而研究生的学制相对并不长,过分量化的评价机制与毕业、评优等培养管理行为相结合,会导致学生不愿意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创新上,转而选择容易出成果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缺乏创新的论文,抹杀了学生的创造性。
具体在研究过程中,中国研究生的研究选题基本都是围绕导师课题进行,其好处在于研究的风险小、经费有保证,挑战性也相对较小,完成难度相对不大,然而这就导致学生在选题上思考不够,无形中减少了对自身选题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方法主要是借用现成的方法和手段,自主探索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少,奉行“拿来主义”,很少有自己创新的手段、方法甚至仪器、设备,在方法和工具层面的创新意识和意愿不够强,甚至由于不能使用现存的方法和工具而放弃相关的研究。由于研究选题和研究方法缺乏创新,导致中国研究生的研究原创性成果少,国际影响力较低,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的论文数量不足,特别是文章的他引率仍低于国外优秀水平。
二、美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借鉴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建立于19世纪中后期,在借鉴欧洲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形成了建立在学院制基础上的研究生院制——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而发展了协作式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其教育体系日趋完善,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竞相学习的典范。美国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途径实现。
1.导师制度。导师是研究生全面成长最重要的外部因素,美国研究生的培养采取集体培养和个人指导相结合,集合学科师资的集体力量对研究生提供指导和帮助。研究生入学除了有一位导师外,还有四至六位本学科相关方向的教师组成的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对研究生修读的课程、研究方向的确定、综合考试以及最后的论文答辩,负有指导、咨询、组织和把关的职能。这种机制把导师个人作用和本学科师资的力量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了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研究生与不同的指导教师进行交互式接触,可以博采众长,形成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另外美国每名导师所带的研究生仅为二三名,低师生比使导师有精力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2.课程设置。美国的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特点主要包括: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学科渗透和文理交叉。在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社会变化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基础理论知识可为将来从事科研活动创造基础性条件。而在研究生教育中重视学科渗透和文理交叉就大大拓宽了研究生的可研究的领域,有利于学生掌握宽广扎实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为此很多的美国大学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课题组和试验中心来设立和发展跨学科课程,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跨院校进行学习,这些综合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将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也有利于将来学生在就业时有更多的选择。
3.教学方法。美国的研究生教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等,形成一个宽松、自然、批判性的学习环境。在日常教学中,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亲临”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或探究问题背后隐含的概念和原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搜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对多学科知识进行融会贯通,运用决策模型或评价等方法,能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逻辑推理、口头表达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中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措施
国家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研[2005]1号)指出,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以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激发研究生、导师和管理干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深刻改革,培养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和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鉴于中国研究生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的现状下,在借鉴美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上,中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导师队伍建设是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需要建立一支高水平、负责任、敢于创新的导师队伍。这需要我们在传统的单一导师或双导师制的基础上,探索在相关学科中构建学科导师指导团体,为研究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学术研究和交流的环境,使研究生的培养变成真正的团队行为。另外由于中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多,相对较高的师生比使得单个导师缺乏精力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这就需要在政策导向上强化导师的职责和指导作用,通过学科导师指导团队中的研究生导师之间的合理分工,在导师和学生中引入竞争机制,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2.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研究生教学方法。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之一,课程设置应最大程度地满足研究生形成完整的基础理论体系和学科专业知识,为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打下良好基础。目前中国研究生的课程体系主要有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多数课程均是在相同学科领域内的本科课程的进一步深化,较少有交叉学科或多学科复合的课程设置,学生很难进行跨专业、跨学科和跨院校的学习,无法满足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中国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调整,应使研究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多学科的知识结构,公共必修课突出对学生创新品格的培养,专业必修课要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重视实践环节,强化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专业选修课要开设跨学科的多门课程共研究生选择,增大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知识的比重,以扩大学术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完善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教学方法的优化也尤其重要。研究生的教学应由“以教师为中心”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运用启发式、讨论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提出需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展开讨论,实现教师和学生间的思想碰撞,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3.完善研究生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生教育要有活力,就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研究生能力评价体系,实现研究生的优胜劣汰,激励优秀研究生从事创新性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而中国目前的研究生能力评价主要以系列的量化指标为主,主要包括课程考核的笔试成绩和发表的论文数量等,这些单一的量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局限于课程考核的笔试,强调死记硬背,忽略了研究过程成绩的重要性,同时片面的强调发表论文的数量使得学生急功近利,发表了大量缺乏创新性的文章,却忽视了能力的积累、沉淀和创新。因此在完善研究生能力评价体系中,我们要遵循系统性和发展性原则,全面考虑研究生能力评价的内容、主体和方法,争取在评价内容上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评价主体上做到个体和集体相结合,评价方法上做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强调过程考核、质量考核、品格考核等方面,实现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亚清,王怡然.中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述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2] 李玉兰,彭青青,何仁斌.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1,(3).
[3] 袁本涛,延建林.中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9,(4).
[4] 陈冶亚,蒋琦伟,冯芬玲,刘文丰.学科交叉条件下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0,(8).
[5] 朱宏清,陈鸣曦.美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模式[J].江苏高教,2009,(3).
[6] 肖云龙.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三大策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
[7] 王根顺,李立明.从案例教学看研究生教学改革的方向[J].中国电力教育,2011,(4).
[8] 章晓莉.基于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7).
[9] 罗云,李姝蓉.美国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特点及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10,(4).[责任编辑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