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芳玲 桑正杨
摘要云南26个少数民族中有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就有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五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唯一的一所高校,大学生民族成份构成的多元化在边疆高校具有典型特征。本文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个案调查研究,期望了解德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德宏地区大学生民族认同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民族认同是指民族成员在民族互动和民族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对所属民族和他民族的归属感、情感依赖态度、政治效忠、责任意识和行为卷入,以及其对民族文化、民族语言和民族历史等的认同。民族认同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对本民族的认同;其二是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包括民族多样性的认同与民族统一性的认同。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居住着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五个世居少数民族。其中,阿昌族、德昂族是全国人口较少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49.7%。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芒市,是德宏州唯一的一所高校,因此,大学生民族成份构成的多元化在边疆高校具有典型特征。本研究以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大学生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四个维度(民族认知、民族评价、民族情感、民族行为承诺)为考察内容,进行个案调查研究,期望了解德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因素。
1关于德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调查问卷的设计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一年级至三年级590名学生(18-23岁),收回问卷587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534份,问卷有效率为91%。被试分布情况见表1。
1.2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测量法,选用工具有《民族身份认同问卷》、《对中华民族看法问卷》。
(1)民族身份认同问卷。本问卷是参照前人编制问卷基础上的自编问卷包括民族认知、民族评价、民族情感、行为承诺四个维度共20个项目。问卷采用Likert自评式5点计分:从“很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记为1到5分,数字愈大表示愈认同该观点,得分越高者表示民族认同程度愈高。经分析问卷信效度良好。
(2)对中华民族看法问卷。本问卷是参照前人编制问卷基础上的自编问卷包括民族认知、民族评价、民族情感、行为承诺四个维度共20个项目。问卷采用Likert自评式5点计分:从“很不同意”到“非常同意”记为1到5分,数字愈大表示愈认同该观点或行为愈多,得分越高者表示民族认同程度愈高。经分析问卷信效度良好。
2德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影响因素
2.1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在中华民族的总体认知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本民族认知上差异不显著,女生的平均得分要比男生低。在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人有很强的重男轻女的倾向,男性多被教育成独立自主、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角色,而中国女性更多被教育成要倚赖社会,服从他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个体,男性和女性被赋予了不同的职责和任务。正是由于“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结构模式的影响,不同性别的个体在学习、生活以及交友中便无形中下为自己定位,对个体观念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2.2城乡差异
不同来源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评价和中华民族感情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本民族认知、本民族评价、本民族情感、中华民族情感、中华民族行为承诺、本民族总体认知、中华民族的总体认知维度上农村少数大学生平均得分要高于城镇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眼花缭乱的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在价值观念多元化、社会经济结构多样化的条件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冲击和碰撞,不少大学生在民族认同感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而城镇的经济、文化交流比农村频繁,城镇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到的冲击更大一些,因此城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比农村少数民族大学生要弱。
2.3专业差异
不同专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情感、中华民族认知、中华族情感、中华民族的总体认知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其他维度上差异不显著。在专业上对民族认同及各维度上做单因素方差分析其中本民族感情、中华民族认知、中华民族感情、中华民族行为承诺、中华民族认同维度上文史类与理工类得分存在显著差异且文史类高于理工类。由于专业的不同,文史类大学生学习和接触民族文化和遗产的时间和机会比理工类要多,因此民族认同感比理工类要强。
2.4政治面貌的差异
不同政治面貌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情感、本民族行为承诺中华民族认知、中华民族认知、中华族评价、中华族情感、本民族认同、中华民族认同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其他维度上不存差异但党员的平均得分高于预备党员、团员、群众的平均得分。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党都非常注重自身的建设,对于提高民族意识党有自己的经验,这也就促使党员拥有更高的民族意识。
2.5家长受教育程度差异
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比家长受教育程度低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本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平均得分略高,差异不显著。在本民族民族认知上,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存在显著差异,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显著高于文盲;在中华民族认知上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存在显著差异,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显著高于小学。
父母的文化程度决定了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差异,使子女成长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很大的不同,国外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对主流文化认同较强,父母的教育程度为研究生就有较高的认同。父母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对子女民族文化的接受能力、民族历史的了解程度产生巨大的差距,同时也影响大学生对民族的认同程度。如果父母都是农民,由于生活环境和交际圈的狭小,对其他民族没有太多的认识,其自身的民族认同感较弱,同时还会把这种影响传递给子女。
2.6父母的民族身份
父母民族身份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认知、本民族情感和本民族认同、中华民族情感维度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其他维度上差异不显著。父母同是本民族的和父母是其他民族身份的大学生要比父母身份是汉族的大学生的本民族认知显著,父母身份是本民族和少数民族的平均得分高于父母民族身份是汉族的大学生。父母是启发和教育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启蒙者,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必然会对子女产生影响,在生活中他们会将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状况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子女。
2.7居住地本民族和汉族的人口多少
居住地方本民族和汉族的人口多少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本民族认知、本民族评价、本民族情感、本民族总体认同维度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其他维度上差异不显著。在本民族认知、本民族评价、本民族感情、本民族行为承诺上两者人口差不多组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汉族人口多组;在本民族总体认同上,少数民族人口多组与两者人口差不多组的平均得分高于汉族多的组。由此可见民族人口的多少也是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的因素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在少数民族与汉族混合居住的地区,他们同时接触两种民族,接受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化的影响。如果居住地汉族人口比少数民族人口多,那么少数民族大学生接触和了解汉文化机会也就相应增多,从而弱化了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如果居住地少数民族人口比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就会较深,因此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民族认同。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边锤,五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多元文化长期并存,增强民族认同意识对于促进边疆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德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他们担负着传承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双重任务,因此充分把握德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影响因素,不仅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德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研究”,项目编号:2011C202
参考文献
[1]万明钢.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4.
[2]秦向荣,高晓波,佐斌.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J].社会心理科学,2009(2).
[3]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6):17.
[4]杨素萍,尚明翠.广西汉、壮族大学生文化认同调查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5]万明钢,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J].心理学报,2004(1).
[6]张庆林等.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纬度的调查[J].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7]王亚鹏.少数民族认同研究的现状[J].心理科学进展,2002(1).
[8]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7(2).
[9]王聚芹,温超.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影响因素浅析[J].新西部,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