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鹭军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管理的推陈出新,传统的依靠报表数字的会计信息系统无法提供体现企业价值的完整信息,因此,为了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的要求,对于商誉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应该有更深入的探讨。
【关键词】商誉会计处理
随着企业改制、重组、并购和股份制合作等经济业务的发展,在资产评估中关于企业商誉的性质、确认和计量以及会计处理等问题,已成为会计实务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
一、传统的企业商誉理解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基本都在定量上承认商誉有助于企业比其他同行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而在定性上存在几种不同的观点。各国学者针对商誉的内涵在会计领域进行了长久的激烈讨论,主要的观点有以下三种:
(一)商誉是良好企业形象产生的价值。这种观点基于社会对企业的良好印象,例如企业在劳资关系、产品性能、地理位置、产品口碑以及独占特权等方面的良好表现。然而由于目前会计可以确认一些“好感”因素,将这些能为企业带来利益的因素划入商誉将导致重复计价的问题。例如产品口碑即是品牌效益,体现在企业的商标上,现在会计可以计量商标价值并将其计入企业的无形资产。由此可见,这种观点不符合现代的要求。
(二)商誉是企业总价值与有形、可识别无形资产的差额。这种观点综合持续经营和未记录资产两种价值观,将企业的协调效率作为商誉的表现形式之一,却没有考虑企业并购时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抬高价格产生的多支付部分。由于多支付部分属于被收购企业的投机性收益,已经偏离市场规律,和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无关,所以不应该计入企业价值中。这种观点将人力资源、售后服务、经营道德以及客户的忠诚度等至今无法准确计量的潜在资产作为商誉的形式,由于这些因素能够使企业获得高于其他企业的超额利润,故在财务状况报表里予以体现。
(三)商誉是预期利润和正常投资报酬的差额。这种观点即是超额收益观,将商誉建立在企业长期经营的基础之上,暂时性的收益不属于商誉。由于人们认为企业之所以存在商誉便是由于它能长期获得高于同行业的利润,因此这种观点认为未来的超额收益便是企业的商誉,其理论依据来自于货币具有的时间价值,将商誉作为预计净收益与正常报酬率下预期利润的差值。由于商誉不仅可以为企业带来效益,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定成本和收益,因此将其纳入无形资产中。
二、现代的企业商誉理解
商誉是不可识别的无形资产,商誉的构成要素与选择性资源、产业要素、理性管理选择等有关。一方面,由于环境资源不是无限的,无法供应所有的企业需求,因此能够得到大量资源的企业便拥有更大的利润,资源盈利是受要素市场、历史环境、特殊能力等因素决定的,这方面可以归为企业的硬件基础,受客观环境所影响;另一方面,资源的稀缺引发了资源的争夺,然而受有效信息、认知能力等影响,只有优秀的企业管理人员发挥所长,依靠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不断提升业绩,才能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资信级别不断上升、社会形象不断美化,因此企业的协和效益需要考虑人力因素。具体来讲,现代企业的商誉理解包含以下特点:
(一)在现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商誉依附于企业但并不依附于某项具体资产。商誉的价值表现于商誉依附于企业,通过有效组合客户对企业产品的偏好等企业个别资产和员工素质、组织文化、对市场的把握、管理层素质等因素,从而发挥整体协和作用,这些因素协作的有效性越高则商誉价值越大。因此,研究商誉应将商誉置于企业的整体中。
(二)商誉属于无形资产。因为商誉没有实物形态,成本却可以有效计量,商誉能够带来经济利益,收益也可以有效计量,因此商誉是企业资产的组成部分之一,能够如固定资产一样创造利润。但是固定资产将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损耗,而商誉可能在持续经营中不断增值。
(三)商誉体现企业在持续经营过程中的盈利能力,即商誉是一种能够使企业持续获得超额利润的资源。因此,企业获得的暂时性收益不属于商誉范畴,短期性的收益仅仅是投机性收益,一般是信息不对称、政策、财务等方面因素造成的,这些因素无法对企业产生持续的影响,不能为企业未来的经营业绩提供持续的、有实质意义的帮助。
三、商誉的会计处理
商誉有自创商誉和外购商誉之分,前者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自己创立和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后者是企业合组并购时,预期被并购企业因其优越条件和无形资源能在未来时期获取超额利润,而对被购企业确认的商誉。
(一)自创商誉的会计处理
虽然在商誉的构成因素中,有些因素可以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广告,可按广告的费用计量;占有优越性的地理位置,一般有公允价值,即使没有,也可以通过租金资本化的价值作为入账价值;具有独占性的工艺技术或配方,可按其研发成本或外购成本计价,但并不主张将自创商誉确认入账。因为:(1)自创商誉的形成是一长期的过程。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引发商誉形成的活动多种多样,所以很难按照历史成本原则为其计价。(2)自创商誉的构成因素具有不稳定性。随着各行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具有独占性的工艺技术或配方可能不再是秘密,有的甚至落后于形势;占有优越性的地理位置可能会由于城市建议规划或经济布局的变更而不再具有战略性等,这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性,说明自创商誉本身并不稳定,因此若仍将自创商誉确认入账,显然违反了会计处理的谨慎性原则,不能满足财务报告使用者的信息要求。(3)不确认自创商誉并不会给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造成很大的影响。使用者可以根据企业的利润水平与同行业平均水平相比较,来估算企业的商誉,必要时可在表外附注中披露有关自创商誉信息。
(二) 购买商誉的会计处理
1.外购商誉的确认
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当收购企业以超过被并购企业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价款购入被并收购企业时,超过公允价值的价款就被认为是被购企业的商誉。对外购商誉一般有三种处理方法:(1)将其作为一项无形资产,以后期间不进行摊销;(2)将其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在以后会计期间按期进行摊销;(3)将其立即注销,冲减收购企业的股东权益。
外购商誉的会计处理因企业并购重组的形式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简而言之:(1)在企业并购的情况下,购买商誉应立即注销,冲减收购企业的股东权益;(2)在控股合并的情况下,母公司应对外购商誉应予以确认、计量和报告。理由是:
(1)在企业吸收合并时,已对被合并的企业确认了商誉,并计入帐薄,而实施兼并的企业却未确认自己的商誉,这是一种矛盾的会计处理方法。
(2)在企业新设合并的情况下,如果被并入的企业均对商誉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这就违背了自创商誉不入账的会计原则;同时,商誉与企业是联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所以在企业新设合并情况下不能将商誉单独列为一项资产。
(3)在控股联合的情况下,母公司与子公司是一种投资者和被投资者的关系,投资成本反映了被投资企业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购买商誉的确认与计量可以看成是投资者对被控股企业的投资,即为了预期能获得超额利润,投资者事先支付的成本。这种为预期收益所做的支付,应记为一项资产,并按配比原则在以后预期的会计期间进行摊销。
2.外购商誉的计量
如前所述,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当收购企业以超过被收购企业净资产公允价格的价款购入被并购企业时,超过公允价格的价款就是被并购企业的商誉。所以,首先要确定被并购企业净资产的三种价格:(1)被购公司净资产账面原始价值;(2)被购公司净资产得公允价值;(3)被并购公司净资产市场价值。购买商誉即是购买价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为了做到正确的计算,有必要对收购公司购买的商誉加以分析。换言之,公允价值是把被并购公司的净资产进行分项购入的价格,而买价则是把被并购企业作为整体买入的价格。若从获利能力角度来讲,公允价值又可表述为,被并购公司以现有净资产按未来预期的平均获利能力确定的价格;买价又可表述为,被并购公司以现有净资产目前获利能力所确定的价格。
理论上,可采用下面两种方法计算公允价值和买价:
(1) 分项计算
公允价值=∑被购公司各项资产现值—∑被购公司各项负债现值 (A)
买价=公允价值+商誉 (B)
(2) 按获利能力计算
公允价格=(A)×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 (C)
买价=(A)×被购公司个别利润率/平均利润率 (D)
注:为了简便这里略了折现过程。
四、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誉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商誉会计理论必将逐渐达成共识。这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提高对商誉会计的认识水平,对商誉进行准确、合理的确认、计量、报告和会计处理。
参考资料
[1] 张鸣,王明虎. 对商誉会计理论的反思[J]. 会计研究,1998(4).
[2] 罗飞. 谈论商誉的性质及购买商誉的会计处理[J]. 会计研究,1997(1).
[3] 韩长晖. 商誉的特性、计价和评估[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4] 刘健,黄菊珊. 《对商誉的再认识》质疑——兼谈对合并价差、外购商誉的会计处理[J]. 会计研究,1999(2).
(责任编辑:刘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