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成因及其治理

2012-04-29 00:44雷蕾
时代金融 2012年30期
关键词:规则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摘要】2006年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已经基本建立,这表明会计信息向更加透明、完善的方向又迈进了一步,但与此同时,会计信息失真并没有完全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中的规则性失真问题仍然困扰着学术界和决策者,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己成为困扰我国会计界的一大顽症。本文分析了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原因治理

一、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相关概念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

会计信息是人们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工作的实践获得的反映会计状况的一种经济信息。会计信息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信息资源,在国家宏观调控、经济发展、微观管理及投资决策等方面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会计信息的本质特征是客观真实、公正公允。据统计,它占到了整个经济信息总量的70%以上,可见会计信息对经济的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从而给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了虚假的情况,给决策者们制定相关的决策带来了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

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故意失真与非故意失真。非故意失真是会计人员技术熟练程度不够、疏忽大意等非故意因素导致的,比较容易克服和纠正。故意失真是指在企业管理当局的授意下,利用会计规范给予企业的灵活性,有偏向性或诱导性地提供信息,或者违背会计规范制造假账。一般认为会计信息失真就是会计核算的依据不真实或反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虚假,不符合实际情况。事实上,会计信息失真并不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与企业经济活动有所偏差的全部情况。由于在会计信息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主观因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只能是大致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偏差是在所难免的。因而,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行为只要遵循现行的规则,偏差限于现行规则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就不应被认定为会计信息失真。

(二)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含义

吴联生较早定义了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他认为,会计信息的规则性失真是指由于会计规则与会计秩序的不一致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也承认会计信息存在着由于规则因素导致的风险,“能够确切传达相应信息的计量和列报技术的设计与运用,存在内在困难……大多数财务信息都可能存在不足以真实反映所拟反映情况的风险”。基于对会计秩序也是一种客观事实(社会事实)的认识,本人认为可以将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定义为由于会计规则不能反映客观事实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它存在的原因就在于会计规则制定者将自生自发的会计秩序转变为会计规则的过程中存在偏差,而这种偏差主要是由于知识的相对性和人的有限认知理性所造成的。

二、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的成因诠释

(一)会计准则仍不完善

会计准则作为各利益双方相互博弈的一种合约,从酝酿、形成、修改完善整个过程中都体现了利益主体的博弈结构,因此构成了一种不完全的契约,这使得其超出了原有的技术制定层面。如果在制定准则过程中的某些代表多方利益的机构或关系人较少,最终准则就会出现倾向性;其次,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定义或释义的不准确,这必然会在时间操作中产生误解;再次,会计原则在应用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说在会计计量研究中遵循了谨慎性原则,这样会特别强调预计可能损失但没有将完全利得考虑进来,当这种没有考虑进来的利得有较大概率出现时,就很可能违背了披露和可靠性原则。

(二)会计准则、政策等往往存在多项选择

企业会计准则是针对不同性质的企业都适用的行为规范,因此其在制定时必须保有必要的弹性使之与现实中不同环境、不同性质的企业都相匹配。这就造成了另一个困境:对一项会计实务的处理往往可以从不同的基本原则或者规范出发,造成了企业都会利用准则的可选择性,来选择更有利于自己一方的出发点进行信息纰漏,这就造成了难免会存在信息失真的情况。另外,往往是实践中出现了问题才会想解决的对策,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是滞后于会计实践工作的。当出现新的情况或者新纰漏领域时,就找不到与之相匹配的会计准则来作为会计操作的依据,因而在会计信息纰漏中企业往往会存在的会计处理“无法可依”的情况,为企业如何选择会计准则提供了更宽的范畴。

(三)会计法规间存在冲突

会计法规之间往往由于其制定的目的、初衷、所处环境以及利益主体不同会存在很多出入的地方,这些地方甚至有可能是相互矛盾和冲突的。比如在主体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之间,主体的会计准则和其他具体会计准则之间,会计准则与财务通则之间,会计准则与税收制度之间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协调甚至是矛盾、冲突的地方。这种会计法规体系内部的不协调、不一致,必然会使得企业经营者、会计从业人员以及会计监管当局会根据不同标准的会计法规中找出最有利于自己利益的规定,从而增加全社会的交易成本,降低了经济的运行效率。

三、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一)加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规范

如果想要从源头上提高我国会计准则质量,就必须加强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程序规范:要改原来“自上而下”的法规制定程序为向社会公众公开更多知识并争取社会公众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而且还要借鉴世界发达各国和国际准则委员会的先进的成熟经验,使更多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与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制定机构中,其中既有学术界又有企业界,既有政府部门又有民间组织,既有审计机关又有会计职业团体,以便使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所确定的会计空间尽量与利益空间相吻合,制定出具有普遍认同的准则、制度。

(二)进一步明确不确定事项

新的会计法规或准则应该对原有不确定的事项进一步进行明确。一、最后确定的会计准则应对未来会计环境发生的变化做好充足的预判和分析,尽量避免在新会计现象出现时出现“无法可依”的尴尬。二、会计准则的制定会直接导致各相关利益主体的利益发生改变,因此制定者必须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得失,权衡好各方关系,不可完全偏袒导向一方,这样准则才有公信力和执行力。三、应尽快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经济警察”机制,及时地对包括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进行实时有效监督,尽量减少和避免企业钻会计法规空子的机会。

(三)完善会计制度体系

针对当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当前应尽快对《企业会计淮则》进行修订,并加快各具体的行业会计准则的制定。如果对某些概念或定义存在不同的解释方式,《准则》中必须对其详加注明。确定不同情形下的解释方式,避免解释混乱、减少漏洞。应尽量减少政策选择的空间范围,根据不同行业所处的环境、经营特性、不同业务的不同特点作出与之相匹配的规定;并且要求对某一类企业能且只能适用于以下情形中的一种,从而最大限度地杜绝会计人员人为地有利于己方,使其估计判断也有章可循。最后还应加强对会计信息的社会监督和国家监督体系,通过一切手段打击企业钻会计法规空子的机会,最大限度来预防信息的规则性失真。

另外,在制定会计制度体系时,应纵观全局,不要造成体系内部的不协调,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使失真的会计信息披上合法的外衣。

四、结束语

应该说,会计信息规则性失真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一定历史阶段是无法避免的,一些客观因素导致了它的产生。因此,我们应从提高准则、制度自身的完美性和改善法律环境来着手防治,这也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徐雪芬.浅议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现象、危害及治理对策[J].粮食科技与经济,2005(4).

[2]黄文胜.试论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原因及其治理[J].经济师,2005(8).

[3]鲁春杰.虚假会计信息的诚信缺失[J].财会研究,2005(5).

[4]王迅.虚假会计信息的弊端及应对措施[J].建材财会,2005(2).

[5]张旭莲.虚假会计信息的识别[J].审计月刊,2005(9).

[6]崔晓钟.会计造假成本效益分析及治理措施[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8).

作者简介:雷蕾(1986-),女,海南澄迈人,广东文理职业学院财金系会计学助教,研究方向:财务会计与审计。

(责任编辑:刘晶晶)

猜你喜欢
规则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非熟练汉英双语者英语过去式的加工机制研究
新会计制度下财务管理的创新策略
切合实际完善政府会计制度
新时代下武学创新需重视其历史性、游戏性、规则性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难点思考与探索
规则与非规则肝叶切除治疗肝胆管结石疗效对比分析
新会计准则运用中的若干问题思考
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发展、构成及展望
财政部发布四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FASB会计准则汇编及更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