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龙
摘 要: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会计管理的优化,对确保事业单位履行职能过程中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实现事业单位的事业发展目标有着重大影响。通过分析当前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会计管理的现状、问题,对如何加强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提出了一些意见。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091-02
一、事业单位会计对象
事业单位会计对象是指事业单位会计所要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事业单位是执行国民经济计划的基层单位,担负着培养各类人才、进行科学研究和文化活动、增进社会福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以及为生产服务而进行的勘察、设计、计量和情报等重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些任务,事业单位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房屋、建筑物、车辆、办公用品以及用于日常开支的现金和银行存款等作为开展业务活动,完成事业计划的物质基础。这些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就是事业单位的资金。事业单位资金主要是事业单位按照事业计划向财政门或上级单位领取的经费、接受其他单位投资、向金融机构借入以及自身积累等渠道形成的。事业单位借助已有的物质条件开展科技产品开发、医疗卫生保健以及教育、文化、社会福利等活动来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按照资金规定的用途和开支标准,以货币资金支付人员工资与福利费、人民助学金、公务费、设备购置费、房屋修缮费、业务费等各项费用,同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取得一定的业务收入。事业单位会计的一般对象就是上述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或称资金运动。
二、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特点
1.会计要素的变更。原制度将会计对象分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三大会计要素。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借鉴了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国际惯例,并结合事业单位的实际,将会计对象划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大会计要素。
2.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逐渐向企业单位会计制度过度。逐步与国际会计接轨的过程中,仍然部分保留了原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企业单位会计制度还有不同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两个制度的会计核算的原则不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是沿袭老制度的收付实现制,而不是企业会计制度的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的不同,从而导致收入的确认上等有很大的差别。企业单位的收入只要同时满足四个条件,及风险、报酬实质性转移,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并能可靠计算相关收入和成本。而事业单位的收入则以收到钱款作为记帐依据。从而使事业单位的收入不能真实反映。同样由于核算原则的不同,两种制度在负债的确认上也有很大差别。事业会计制度对应收而暂时未收的款项不能确认为收入,那么同样也不能确认为负债。事业单位的或有负债往往也不与反映,因而事业单位的负债不能真实、完整地反映本单位的债务。企业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在实物资产的核算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事业单位的事物资产往往不能准确反映本单位真实的资产情况。
三、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的现状
随着中国的的改革日益深化,国家对事业单位也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但目前国家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指导只是政策性的,财政部颁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由于事业单位本身的公益性的性质,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监管力度不如对企业严格,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存在一些漏洞。预算执行与预算制定相脱离现象严重,导致财政支出跑、冒、渗、漏极为严重。由于预算支出监管不严,缺乏有效的法律约束力,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都全力争取调增预算资金,预算执行常年超支。预算编制时,各单位为自身利益积极争项目、争资金,预算确定后,在各单位资金的具体使用过程中,财政基本上无法行使监督职能。结果是采购资金大量被挪用,随意采购、盲目采购、重复采购现象普遍,致使财政资源使用无效率,额外增加财政资源耗费,加重财政负担。
四、加强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与管理对策
1.改革会计核算基础。中国《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除经营性业务收支外,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化,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多渠道、多元化,事业单位的会计环境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仅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确认基础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不能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存在大量隐性债务、资产虚高、不能准确地进行成本和费用核算等。因此,为便于进行效率考核,建议在采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辅之以“权责发生制”,即对于资源的耗用即成本计算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的双轨制,双重反映,而对于其他业务的核算,仍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一方面能保持事业单位和政府预算收支的一致性,以满足国家宏观管理对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确保按事业单位绩效预算管理的要求,正确计算各项成本,为绩效预算提供准确的会计信息。
2.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制度。首先,应建立独立于事业单位的外部审计制度,使审计机关或其他鉴证机构以公正中立的身份,提供客观、公允的审计报告。同时应将审计报告纳入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以保证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客观、公允地反映事业单位绩效和受托责任。其次,应构建一个层次分明、内容完善的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使之包括审计报告、事业单位财务报告、基金财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要求披露的补充信息等五个部分。事业单位财务报告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及现金流量表这些主表及其附表组成;基金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和基金余额变动表及现金流量表组成,并确立事业单位基金、权益基金和受托基金,各自作为独立的财务报告主体。最后应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素质及专业胜任能力,并建立更高效的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系统。
3.夯实会计基础工作。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部门预算的实施效果。因此,要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为财政“节流”奠定坚实的基础,还必须重视改进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强化会计系统的控制作用。强化会计工作基础,需要财政机关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培训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的全面检查制度,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4.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在实行既有的部门预算、零基预算的基础上,适当引入绩效预算模式。部门预算的各项收支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标准编制,按类、款、项、目进行细化,分门别类地在预算中单独编制,并要详细说明预算金额和支出标准。同时,对经费性支出实行定员定额制度。对于专项经费,要根据单位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分轻重缓急予以适当分配。在预算的执行环节,应严格按制度执行,避免主观随意性。预算单位要增强法制意识,严格按照制度办事,控制集体舞弊行为的发生。特别强调的是,部门预算一旦经过财政部门审批,即具有法律效力。预算单位必须严格执行,财政部门要对预算编制、下达、资金拨付、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控管理。
5.健全内控制度体系.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工作的效果,需要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来支持和保证。目前,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虽明确指出其适用范围包括行政事业单位,但实际上是针对企业制定的。由于没有考虑行政事业单位的特点,也没有体现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和经费管理体制上的特殊性,诸如收支两条线管理、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国库集中支付和国库直接支付等,实际上对行政单位的适用性是比较差的。鉴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不健全、不完善的状况,财政部门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研究制定体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指引,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的制度体系,并不定期地进行监督检查。
6.加强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力度。一是事业单位会计审核工作是单位财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与单位职工的利益息息相关,因此,搞好会计审核工作,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部门也责无旁贷。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不能仅局限于查账,应该充分利用熟悉本单位规章制度及财务状况的优势充当一个“好管家”。对会计审核中出现的不规范现象要及时指出,并责成相关人员改正。二是财务部门要在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内部规章制度,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范围,以加强会计审核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以保证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全理合法。三是建立健全本事业单位内部的会计凭证稽核制度,财务部门内部应配有业务水平高、素质过硬的会计人员,赋予其一定的权限,专职从事会计凭证的稽核工作,以建立财务部门的自我约束机制。
7.建立事业单位优秀人员评选表彰机制。各单位应积极开展本单位财务人员工作质量的考核制度,实施年度考核,对涌现出的会计工作先进人物开展会计先进工作者的评比活动,实行事业单位考核推举、财政部门评比表彰,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此机制有利于激励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开拓进取、勇创佳绩;另外,对财务工作中敢于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勇于创新、考核成绩优秀的人员在干部选拔任用上要优先考虑,大胆起用。对重点行业和财务管理混乱的事业单位实行委派制,由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选择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业务素质,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及其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的会计委派制下属事业单位,明确委派人员的职责,权限与被委派单位的关系,强调委派人员必须深入到事业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去并严格按照国家的财经法规指导财务工作,同时明确委派人员只对上级主管部门负责。财务会计人员进行相对的条线式管理,通过建立健全会计委派制,进一步规范会计工作秩序,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会计主管人员轮岗制度是新形势下加强会计监督和管理的有效形式,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重要措施,是科技服务运行机制体制上的制度创新。对委派人员实行定期轮岗,轮岗期限一般为三年,轮岗要充分考虑各委派人员的工作能力,工作特点与事业单位本身存在的问题,尽量利用互补作用,有针对性的安排轮岗。
参考文献:
[1] 吴淑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刍议[J].现代商业,2010,(17).[责任编辑 陈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