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贤璇 纪金贤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外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的意义和作用,并以文化差异为切入点,从交际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障碍和课堂素材选取三方面探索如何将文化导入到外语课堂教学中。
关键词外语教学文化语言文化差异文化障碍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过去的二十多年,文化和外语教学的关系在外语教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和研究。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文化本身与外语教学理论及实践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是对外语教学的社会意义的一种肯定。传统的外语教学,往往注重语言的教学,比如语音、语法和句法等;而忽略了语言的社会功能或其它的外在因素。然而,随着教育全球化的发展,单纯的以语言结构为中心的外语教学已经不能胜任时代的要求。这就要求外语教学工作者重新审视文化在外语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并找到适当的方法将文化因素融入到外语课堂教学中。本文简要分析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的意义,并对如何实施文化教学给出了几点建议。
1文化教学的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单纯的语言教学已经不能满足跨文化交际的需要。根据学者对于全球化的定义和高等教育学的概念,高等教育全球化可以理解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相关理念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跨国性的相互影响,以及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全球性自由流动。(P195,高等教育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全球”和“跨国”成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的关键词。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我们必须加强培养全球化的人才。近年来,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纷纷采用“合作办学”的方式,促进了我国与世界其它国家之间的交流。在进行学术思想交换的同时,外语作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的基本工具,起到了关键作用。所以,加强文化教学,顺应了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发展,是外语教学中刻不容缓的任务。
2外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的作用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要加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还要谈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邓炎昌、刘润清编著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只有对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具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量的英语词汇,他们对于英语语言结构规则的把握比英语初学者要好很多。在大学英语课堂中适当导入文化,比如英语国家的习俗和社会习惯等,有助于他们掌握英语语言的使用规则。所以,对于开展英语教学的工作者来说,在英语教学中传授文化知识,是加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只有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社会的思想、习惯和行为,才能够正确使用英语。
3外语教学中如何实施文化教学
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中国的英语教学过于偏重语法,很少考虑其语用文化和社会背景等问题。事实上,对于外语教学中引入西方文化的讲解,外语教育界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大多数外语教学工作者也是在实践中慢慢地探索。对于外语教师而言,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地导入文化,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笔者从事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下面仅以英语教学为例,提出从三个方面入手,加强学生对于中西文化的理解,从而增强其运用英语的实际能力。
3.1交际文化
学习外语的目的之一就是交流。在交流中使用外语,反过来也会提升外语水平。文化背景不同,说不同语言的人交谈时,即使语言精准,也可能产生误会。所以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讲授英语国家交际方面的文化是必要的。在国外做过演讲的人应该有这方面的体会。同样一个笑话,在国内演讲时,会使听众大笑;而在国外演讲时,听众可能面无表情,对这个笑话无任何反应。和英语国家的人打交道,首先就要了解其交际文化。因此英语教学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注意将文化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中国的传统文化推崇谦虚的品德。在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由于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对同一句话的理解不一样。例如,中国人用英语和美国人打交道。美国人对于中国人的英语进行夸赞:“你的英语讲得太好了”。按照中国人谦虚的特点,中国人很可能脱口而出:“不不不,我的英语很不好。”从语言上来讲,这句话在语法上并无不妥之处。但是美国人听到这样的回答会很不解。并不是美国人不谦虚,而是他们的文化中,夸赞一个人往往发自真心。美国人听到别人赞扬的时候,诚心诚意地说声“谢谢”,是基本的礼节;而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扬之时,往往会觉得受之有愧。轻易接受赞扬意味着骄傲自满。所以对于同一句话的不同反应是由于双方的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造成的。
称谓和问候方式也是交际中要注意的文化问题。人们的日常交往都是从称谓和问候开始的。所以学习英语,首先要学习如何称呼和问候别人。中国人和西方人称呼方式大不相同。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而西方人(尤指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的社会性,人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而西方文化则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中国人碰面后除了说“您好”之外,往往还要问“去哪儿啊?”“吃了吗?”等。与之相反,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打招呼和交往方式不太理解。他们认为这样的问法侵犯了其个人隐私。他们除了说“Hi”、“Hello”等,可能再评论一下天气或者时事,而不会去问别人的私人问题。除此之外,称谓方面,西方人也显得简单而不失隆重。和我们中国人在称呼时需考虑对象的职业、年龄和等级不同,西方人的称呼方式相对简单。对于特别熟悉的人,可以直呼其名。对于不太熟悉的人,除非有特别的尊称,否则直接在姓氏前面加上“Mr.”或“Mrs.”即可。
3.2翻译中的文化障碍
翻译中的文化障碍,也是从事英语教学的人特别重视的问题。要在英语教学中加入西方文化元素,必须向学生强调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传统习俗和社会习惯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拿中国和美国为例。美国人大多数有宗教信仰。根据BBC的一次就“世界如何看待上帝”的问题在10个国家10000人中的调查,54%的美国人经常前往教堂做礼拜,而大部分美国人认为自己国家的宗教性还不够。在美国,宗教进入公共领域,可以左右社会和公共政策,公民身份与信仰相联系。基督教原教旨主义对美国人的思想影响巨大。反观我们中国文化,对于宗教的信仰远远不及美国,信奉基督教的更是少数。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关于美国人的宗教信仰,教师可以做一个基本的介绍。实际的语言教学里,一些宗教习语的使用更可以作为范例来讲解。例如:英语:YouarejustadoubtingThomas.YouwontbelievewhatItellyou.汉语:你这个人真多疑,我说什么你都不信。这个英语句子的难点就在于doubtingThomas.如果不了解英语文化,学生容易将其翻译为“多疑的托马斯”,殊不知,在英语文化中,这个习语有特定的来源和含义。DoubtingThomas的用法源自《圣经》。托马斯是耶稣的十二门徒之一,他生性多疑。他最为人知的是,怀疑耶稣复活。他表示要摸到他的伤口才相信真有其事,而耶稣亦显示了其身上的伤痕证实自己复活。所以现代英语用doubtingThomas来形容多疑的人。因此这个例句要翻译为“你这个人真多疑”,而不是“你就是一个多疑的托马斯”。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通过讲解美国的宗教文化,提到《圣经》,再引到耶稣及其门徒的故事。以讲故事的方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加强他们对来源于宗教的习语的理解。由此可知,东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之中,只有深刻了解东西方文化个性的差异,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才能避免错译或者误译,使翻译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3.3结合课文、选取素材来讲解文化背景知识
现在的大学英语教材选取的课文多来自英语国家的素材,有着英语语言的原滋原味。这些文章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十分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师将语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进行讲解,达到跨文化教学的目的。例如,讲到西方节日的课文时,可以将西方所有重要节日的渊源简单介绍一遍,让学生对于西方的节日文化有大致了解。这样就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意识。除此之外,大学英语教师还应当多挖掘课文以外的素材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课堂中利用视频来讲解文化背景知识,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2008年美国大选可谓是一次历史性的大选,因为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由非洲裔美国人当选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民主党内初选和全国大选阶段发表的演讲,就可以作为很好的课堂教学的素材。奥巴马的演讲充满感情色彩,很容易打动人。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演讲无处不体现着美国社会文化因素。在英语教学中使用这样的视频,既可以让学生学到语法、词汇和句法,还能让他们了解相关的美国历史和文化知识,一举两得,达到语言和文化教学相融合的效果。
4结语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尚有不少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值得语言界人士去探索和研究。本文主要是从文化差异着手,初步探索应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总之,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地进行文化知识的讲解是必要的。作为高校外语教师,不能忽视外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知识讲解。
参考文献
[1]MichaelByram,AlisonPhipps.ContextandCultureinLanguageTeachingandLearning[M].Clevedon,Buffalo,Toronto,Sydney:MultilingualMattersLTD,2003.
[2]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傅树京.高等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朱世达.当代美国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骆贤凤.关于文化因素与外语教学的思考[J].合肥: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