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
如何大幅度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这是多年来一直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学生不会写作文这一问题,我在长期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要想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过去那种“甩给学生一个题目便万事大吉”的教法已经很不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老师要做的工作便是指导学生如何积累素材,如何提炼主题。
首先,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素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要学生善于捕捉、善于感受,就会不拘一格,把它们信手拈来,提笔成文。而学生面对着堆积如山的材料,却止步长叹认为“没米下锅”。主要原因就是他们轻视生活,认识不到“伟大来源于平凡”这个道理。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角度和方法。对于纷繁的生活现象,仅仅停留在表面,就会觉得平淡无奇,的确没什么值得写,只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就会发现各种生活现象中蕴含的“情”和“理”,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了。因此,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会获得写作素材,就会写出优秀的文章。
其次,提炼主题。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时,有米又难为巧妇的现象也并不罕见。即使有了好的素材,但不能依据中心进行筛选提炼,也很难写出突出主题、立意新颖的文章。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依据要求,多层次、多角度地对材料进行提炼加工,就能写出立意新颖的好文章。
一、立意新颖,力避俗套
学生写以人为主的记叙文时,从立意到选材、从构思到叙述,均无独到之处。如,写教师往往是深夜工作、带病教学、为有病的学生辅导补课;写学生时必定是拾金不昧、刻苦解题、浪子回头上大学。这些已成为学生写作的主要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事物没有独到见解,立意陈旧。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围绕职业特点进行选材。职业,表示一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在今天,职业道德的好坏往往说明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写人物应以人物职业特点为重点进行选材。
2. 根据人物性格特征进行选材。写人物就要抓住人物性格特征的主要方面着重加以描述。
3. 选取典型事例。一个人可以写的事例很多,然而题目要求写一件事,这就要求从很多的材料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
二、克服思维定势,敢于同中求异
以记事为主的文章都是有区别的,我们要善于分析比较,只有这样才知有异,要以小见大。写事不仅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还要从小处着眼。比如,学生写听到或看到的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作文时,选了寒风中清扫路上积雪、支起倒地的雪松、为灾区小朋友献上一份爱心等,这样就避开了教师带病上课、学生拾金不昧等事例,从而拓宽了素材领域。
三、扩大视野,推陈出新
作文贵在写出新意,因此选材要注意弄清题目要求,写出新意。题目要求是选材的主要依据,如写《集市见闻》的文章,不乏有这样的内容,但不可能原料搬进文章中去,于是我要求学生以歌颂党的富民政策和反映集市繁荣,人民要求精神文明为主题,描绘家乡蓬勃向上的面貌,不少学生在文章中再现了集市商品的丰富、物价的稳定、人们精神生活丰富多彩和高尚;写封建迷信活动,也融进了批判的笔锋,有一定深度和新意。
由此可见,积累素材、提炼主题是写作教学中的关键,而学生普遍不善于积累素材和提炼主题。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会有效率,才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逐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