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和政府调控问题的思考

2012-04-29 00:44姜霞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36期
关键词:价格农产品

姜霞

摘 要:近年来,中国农产品价格呈现频繁波动、恢复性上涨等特征。通过对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对策是: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善调控手段,增强价格调控的针对性;加大市场价格监管力度,保障价格稳定;完善农产品供求调节机制,平衡市场供求;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降低流通成本。

关键词:农产品;价格;政府调控

中图分类号:F01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005-04

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价格一直存在着较大幅度的波动。进入“十一五”时期以后,尤其是2005年底以来,中国农产品价格轮番上演“过山车式”的涨跌。从2008年开始,农产品价格再次轮番上涨。从最初的大蒜、绿豆到后来的生姜、棉花、食糖以及大白菜、土豆等农产品,一次次的价格波动催生了“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疯”、“油你涨”、“辣翻天”和“姜你军”等一批流行语的出现。农产品价格的频繁波动,不仅增加了农户收益的不确定性和生产决策的难度,而且影响了城乡居民的正常生活;不仅凸现出中国农产品生产经营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反映了在农产品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和市场之间的一些矛盾,也对中国宏观调控提出了挑战,值得我们认真探究。

一、近年来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总体特征

(一)农产品价格呈现频繁性波动

2010年7月份以来,粮食、副食品和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均出现价格上涨的态势,农产品价格较上年同期上涨了10.9%,粮食生产价格上涨了13.3%。其中,大蒜、生姜、绿豆等小宗农产品价格上涨迅猛,只有大豆、油料等少数品种价格上涨相对温和。据物价部门监测,2010 年小麦的收购价格为 1.1 元/斤,比 2009 年同期上涨 13.4%,花生的收购价格为4.85 元/斤,比上年同期上涨了36%以上。杂粮的价格涨幅更大,被戏称为“豆你玩”的绿豆,涨到了7 元/斤。农产品价格在迅速上涨一段时间以后,于 2010 年12 月开始轻微下降,数据表明,2011年10—11月间,全国主要大中城市18种蔬菜平均批发价格比前一周下降2.2%,连续四周下降。2012年,作为调味菜主力军的大葱,一改往日形象,风头甚至盖过肉禽和鸡蛋,跻身“贵族菜”之列,开始“向钱葱”了。进入2012年6月,一度直逼肉价的大白菜价格终于“退烧”,但“蒜你狠”却强势回归,部分地区大蒜零售价已达到8元/斤;与此同时,全国各地鸡蛋价格开始飙升,从3.5元/斤一跃涨至5元/斤,变成名副其实的“火箭蛋”。纵观近年来的农产品价格波动状况,呈现出明显的频繁波动特征。

(二)农产品价格恢复性上涨趋势明显

长期以来,中国农产品价格一直偏低,农业比较利益一直低下。尤其是近十年间,工农产品比价不仅没有趋于平衡发展,反而出现了明显恶化,各种工业基本商品价格都大幅上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样也大幅上涨,出现了农民丰收不增收的问题。商务部数据显示,鲜猪肉批发价格由2008年 2 月 8 日的 22.88 元/公斤一路下跌至 2009 年6月 5 日的 14.01 元/公斤,降幅达 38.8%;大蒜批发价格由 2007年 1 月 5 日的 5.16 元/公斤下跌至2008 年 5 月 30 日的 1.31 元/公斤,降幅为74.6%。农产品价格的大幅下跌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产品产量的降低导致供给减少从而价格回升,且呈现出多倍增长态势[1]。因此,近年来中国农产品价格在一定范围内上扬,是对中国农产品长期低位运行的合理补偿,是对长期以来中国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的补偿,是市场对资源和要素稀缺性的正常反应,带有明显的恢复性上涨特征。

(三)小宗农产品价格波动异常

商务部数据显示,小宗农产品中很多品种在2009 年上半年就开始快速上涨。2009 年第一季度末,生姜价格开始猛涨,到 2009 年 9 月达到 5.26 元/公斤,半年左右涨幅就达 77.1%。从2009年 5 月至2009 年 12 月的七个多月,大蒜批发价格由 1.6 元/公斤上涨到 7.35 元/公斤,涨幅达 3.6 倍。绿豆价格由2009年4元/公斤涨到2010年5月份的18元/公斤。土豆批发价格由2009年7月的1.35元/公斤上涨至2010年5月份的3.13元/公斤,涨幅达132%[2]。尤其是2010年,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呈现明显的先由小宗农产品的价格率先大幅上涨,进而带动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涨并呈现全面上涨的趋势。2012年初,中国农产品价格总体呈现先升后降的走势,在春节期间达到峰值,其中蔬菜价格呈现高位震荡走势,大葱涨势尤为“凶猛”,一季度全国大葱批发价格最高涨至3月份的4.99元/公斤,同比涨幅高达1倍以上,“10元两根”的大葱引发了人们对“向钱葱”的争论。因此,此次小宗农产品价格的异常暴涨就成了近年来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一个显著特征。

二、中国农产品价格频繁波动的成因辨析

(一)供求变动的影响

首先,从农产品需求上看,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加快,人们对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等粮食需求和水果、蔬菜等鲜活农产品需求将不断增加。例如,中国居民对粮食的消费需求每年增加80亿斤,对肉类的消费需求每年增加80万吨。因此,农产品需求刚性和供求关系紧张等因素无疑对农产品价格造成一定影响,成为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一个基本因素。从供给方面看,由于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从业人数等农业生产要素减少等因素影响,容易造成农产品供给的下降。同时,气候的异常、各种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及水利灌溉设施的完善等也会影响农产品的产量,进而影响农产品价格。以绿豆为例,2004年中国绿豆的种植面积为90万公顷,2010年只有约80万公顷,种植面积逐年下滑。加上受气候干旱的影响,2010年绿豆总产量下降,只有74万吨。如绿豆主产地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由于2009年东北地区的严重旱情,使绿豆减产面积达到50%左右,产量较上年减少13.5万吨[3],从而对当年的绿豆价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二)农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

伴随着支撑农产品价格上行因素的不断积累,中国农业逐渐步入“高成本时代”。近年来,受石油、煤炭等上游资源类原材料的价格上涨势头的影响,化肥、农药、种子、土地等都在涨价,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处于上涨趋势。以表1为例,2009 年与 2005年相比,中国生产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的投入要素中,种子和化肥的单位价格以及雇工工价和土地租金都呈现出了明显的上涨,最低涨幅30%,最高涨幅接近85%。据相关研究分析,当粮食的生产费用每提高1%时,粮食的市场价格则会提高0.875%,当粮食的劳动力成本每提高1%,粮食的市场价格则会提高0.75%[4]。由此不难看出,2005年以来,中国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直接推动了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提高,成为拉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三)农产品流通成本居高不下的影响

农产品物流环节多,路线长,需要经过生产、收购、运输、批发、零售等诸多环节才能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其间打包费、装卸费、包装材料费、过磅费、运费、摊位租赁费等流通成本的增加也成为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5]。据相关调查,在目前的农产品销售中,中国农产品的地头价和中间环节价格之比大概为1∶3,流通环节拿走的利润为 40%,而通常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利润在25%~30%,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6]。由于中间环节过多,导致了农民和城市居民在价格波动中都成为了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商贩却成为了利益享受者。根据凤凰网报道,河南省郑州市生葱的价格在刘庄市场为8角/斤,然而经过了陈寨市场、黄河路农贸市场后,价格就已经达到1.5元/斤,再经过超市到达大学路某店后,就达到了2元/斤。经过了几个中间环节的损耗费、包装费、养路费、工商管理费用等因素,菜价涨了将近3倍,可见流通成本对农产品价格涨幅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四)货币供给量的影响

经验表明,流通中货币增加会造成了人们的通胀预期,这是推高农产品价格的重要因素。具体来看,1988—2005年间,中国农产品价格经历了四次大的波动,而货币供给量相应的也有较大幅度的同向变化。1988年,流通中现金量较上年增长46.7%,与此相应,1988年、1989年农产品生产价格分别上涨23%、15%。1989年,中国M1同比增长率由46.7%回落到9.8%,相应地1990年和1991年农产品生产价格也出现一定下降。近年来,中国货币发行处于超经济发行的状态,货币供给快于国民经济和农产品供给量的增长,从而导致货币与农产品价格的比例关系发生变化,推动着农产品价格上涨。尤其是2008年以来,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家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直接导致M1在2009年大量增加进而引发了2010年新一轮农产品的涨价风暴(见表2)。

(五)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全球粮食减产、石油价格飙升、农产品能源化等原因的影响,国际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抬高了国内流通商、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涨价预期,国际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对中国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06年全球谷物产量为19.85亿吨,减产了3 300万吨,仅小麦就减产了2 700万吨;到2008年初,世界粮食库存已经降到了自1982年以来的最低水平[7]。加上中国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一些进出口量大的农产品,其价格走势受国际市场供给关系影响十分显著。在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的同时,中国对进口农产品的依赖却在进一步加强。2010年,中国进口玉米157万吨,是2009年的18倍;进口小麦120万吨,比上年增长36%;大豆的国际依赖度则高达70% [8]。如此之高的依赖度,使得当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时,国内粮食价格必然会跟随式波动。

(六)农产品投机者的炒作

2010年,绿豆、大蒜、糖等部分农产品产品价格成倍暴涨,除了种植面积减少、遇灾减产等客观原因之外,农产品投机者的故意炒作成了这部分农产品价格过度上涨的原因之一。近年来中国一直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发行量过多,流动性过剩已是不争的事实。在2010年股市低迷楼市遭遇宏观调控的情况下,大量游资必然寻求新的出路。而小宗农产品因为具有一些独特的“特性”而容易被游资炒作,进而助推了其价格的暴涨。以大蒜为例,中国大蒜产地相对集中,主产区集中在山东、江苏、河南三省等地,而且每年产量有限,炒作所需资金较少,而国家长期以来对小宗农产品的运行状况缺乏足够关注,暂时也没有较好的调控措施,使得农产品投机者有机可乘,投机者很容易囤积此类产品,左右市场价格,从而助推价格上涨。

三、应对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政府调控政策

(一)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其一,要实现规模经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逐步改变当前分散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提高耕地使用效率,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过于分散、规模太小、盲目跟风的问题。其二,各级政府要扶持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围绕优势农产品,引进一批经济实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逐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9]。其三,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健全农村防自然灾害、防病虫害、防牲畜瘟疫制度体系。切实增加对农业投入,保护农民利益增强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增加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财政、金融支持,不断完善各种水利设施的功能。加大对农业种植的引导,提高农产品增产和抗灾能力,确保农业产量稳步增长。其四,各级政府要在政策上、财力上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积极引导广大农民走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合作道路,促进农产品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率。

(二)完善调控手段,增强价格调控的针对性

首先,应分清主次,“抓大放小”,针对不同的调控对象采取不同的调控政策,增强价格调控的针对性。对主要的保障性农产品,如稻谷、小麦、玉米等重要粮食作物,要继续坚持稳定的保护性收购政策,从根本上维持其价格稳定。对于粳稻、牛肉、羊肉等长期供求趋紧产品,要稳定生产夯实基础保障供给。对于蔬菜、猪肉、大豆这样的日用性农产品,则可以适当放开,主要由市场来决定其价格走势,政府进行相应的价格监管,关键是把握好调控时机、适时出手,促进市场平稳运行。对于水果和水产品等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季节性波动产品,政府可以实行比较宽松的监管措施,并根据其特性探索灵活有效的价格干预政策,防止对居民生活和社会生产秩序产生较大影响。其次,要不断完善价格调控手段,丰富价格调控体系。不能过分依赖国家及政府的行政调控手段,必须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发挥民间资本作用,加快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产品储备机制,逐步形成上下互动、多种形式互补的多层次保障体系。

(三)加大价格监管力度,保障农产品价格稳定

一是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严格执行国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稳定、刺激农业生产,从根本上保障价格稳定。通过农产品的合理涨价或者适度的价格补贴,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从而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供给。二是切实履行好市场价格监管职能,开展农产品价格专项检查,严厉打击乱加价、乱涨价以及价格欺诈、哄抬物价等不正当价格行为,加强对农产品收购、流通等环节以及市场交易价格和行为的监管,坚决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三是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农产品交易资金监管,预防和制止社会游资对农产品进行投机炒作,努力保持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四是完善市场价格发布系统,建立更加灵敏的价格监测预警体系,扩大监测监管的广度。重点加强对涉及群众生活的必须农产品价格的市场监管,及时发布分析预测报告,客观分析农产品市场价格情况,使居民更清楚的认识到农产品市场上的变化,不盲目追风,促进农产品市场的稳定。

(四)完善农产品供求调节机制,平衡市场供求

一是要健全农产品储备制度,提高应急调控能力。完善收储投放机制,建立粮、油、肉、蛋、菜为主的生活必需品应急储备,确保主要农产品的产销平衡。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完善农产品跨区调运、调剂机制,对农产品价格进行有效干预,在农产品供求关系紧张时及时平抑物价,维持价格稳定。当农产品市场供过于求、价格较低时,政府相关部门以合理价格大量购进并储存,平衡市场供求,抬高农产品价格,避免农产品卖不出去或价格极低而损害农民利益;当农产品市场供不应求、价格较高时,政府等相关部门要以合理的价格抛售,缓解供不应求的局面,防止价格偏高而损害消费者的利益。二是继续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建设现代农产品市场,稳定农产品生产。积极推动主要农产品产销衔接,稳定农产品交易关系,保持农产品稳定供应,维护农产品市场正常秩序。三是充分发挥进出口的调节作用,建立高效有序的农产品进出口体系,做好农产品的进出口工作,构建供需平衡的农产品市场。

(五)健全农产品物流体系,降低流通成本

一是探索农产品销售模式,大力打造现代化农产品流通链条。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等多种形式的产销衔接,鼓励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学校、酒店等最终用户与农业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推行直销配送,扩大对接规模,降低对接门槛和流通成本。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物流运输体系,降低流通费用。完善农产品绿色通道,减少流通环节,采取多种措施取消或减少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各种费用,降低进场费、过路费、摊位费、工商管理费等流通费用,切实保护城乡居民消费者的利益。建立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批发者、销售者之间利益衔接机制,使最终零售价能够真实反映农产品的实际价值,引导农产品价格上涨收益更多地流向农业生产者,使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收益真正为农民所享有。三是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和改造。建立新型农产品流通渠道,提高农产品物流配送效率,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参考文献:

[1] 赵文琦,于璐.当前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及对策[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5):88-89.

[2] 王超,鲍锋.新一轮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成因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1,(4):38.

[3] 唐丽婷.浅议农产品价格的非正常上涨及其治理[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0,(12):49.

[4] 马晓河.当前农产品价格上涨成因分析与走势判断[J].中国物价,2008,(4):5.

[5] 仝爱华.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因素及稳定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11).

[6] 王家显.探析中国农产品价格“过山车”现象[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1,(11):25.

[7] 薛淑珍,王保忠.当前中国农产品价格上涨原因及对策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8,(8):30.

[8] 陈雪.中国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原因[J].商业文化,2012,(3):127.

[9] 唐玲,苏楠.浅谈中国农产品价格不合理波动的原因和改善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1,(10):70.

[责任编辑 刘娇娇]

猜你喜欢
价格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这些模式解决农产品滞销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价格
价格
价格
农产品争奇斗艳
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