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有效提问的艺术

2012-04-29 05:16金天宏
考试周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物理思维课堂教学

金天宏

摘要: 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本文就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等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提问提问艺术

物理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的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英国学者德波诺提出:“思维是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思想活动。”“思维是为了某一目的对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探究。”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物理教学中的提问应紧紧围绕这一主题,把教师提问与学生质疑相结合,变以往教师的机械程式化提问为师生的交流互动。就是通过教师提问的示范、指导和潜移默化作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从教师善问到学生会问

1.提问要有趣味性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探究。所以,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在生疑、解疑过程中愉快地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体会到思考的欢乐与满足。例如在学习摩擦力时,我提出这样的问题:现在有一杯米,老师想用一根筷子将它提起来,你们认为行不行?这个问题一下子就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他们都能积极地开动脑筋去思索,同时也产生了一种迫切想知道结果的心情,对接下来的知识学习很有好处。

2.提问要注重真实性

真实性的问题才能真正触及学生的认识,成为学生产生探求欲望、推动积极思考的刺激。从烧开水中可以知道同一种物质升温多少与质量、吸热多少有关。质量越大,升温越高,需要吸收的热量就越多。但是,不同种类的物质,质量相同,升温相同,吸收的热量相等吗?真知灼见来源于实践。先请有生活经验的同学谈谈对沙滩的体验。白天海水?摇 ?摇,沙子?摇 ?摇;傍晚海水 ?摇,沙子?摇?摇 (选填“凉”或“热”)。即可提出海水和沙子为什么在同一时刻温度不一样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接下来请看实验: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上质量相等的水和沙子,用相同的酒精灯加热相等的时间,两个烧杯吸收的热量相等,但沙子升温比水快。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时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说明物体吸热升温还跟物质的种类有关。于是提出了反映物质这种性质的物理量——“比热容”。

3.提问要有启发性

启发性的提问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尽可能引导学生认清问题的实质,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提问后出现冷场,并非学生启而不发,而是由于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例如在学习直流电动机原理这部分内容时,为了引出换向器这一关键结构,教师一般会问:怎样让线圈连续地转动下去呢?由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要用到较多的知识点,学生往往无法回答清楚,不利于教师引出新知识,因此很多教师为了教学进度都是自问自答,一讲了之,学生学得很被动,掌握得不扎实。其实这个问题可以用分化知识点的办法引导启发学生分步骤解决。例如下面的方法:线圈在磁场中为什么能转动?(答:受到力)为什么转动到竖直位置摆动几下就停止了?(答:两个力平衡了)怎样让线圈由于惯性越过平衡位置后继续转下去?(答:改变两力方向)怎样改变两个力的方向?(答:改变电流方向或磁场方向)实际生活中哪一种改变较方便?(答:改变电流方向)从而引出换向器。利用这样的方法不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回顾旧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提问要激发主体性

提问时要给学生提供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追索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地、合作地解决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通过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从教师激疑到学生问难

1.创设冲突情境

在进行“杠杆”原理的教学时,我从班上学生中挑选出一名最高大强壮的男生和一名矮小瘦弱的女生,让他们站到教室前面。然后问:“如果我让这位女生顶住门,让这位男生去推门,门能否被推开?”学生们毫不犹豫地回答:“门一定能被推开!”这时,就让这位女生顶住门把手的地方,让这位男生在靠近铰链处推门。虽然这位男生用了最大力气想推开门,门却被这位瘦弱的女生顶住了。这时学生的日常经验与实验结果发生了矛盾冲突,而且这一试验还使学生隐约地感觉到,力气小的一方之所以能顶住力气大的一方,关键在于他们并不是在共同点上朝相反方向用力。由此,学生在这一通过试验产生的问题情境中,形成对新的未知知识的需要和探索,认识到学习这一知识的必要性。此时,在“推门的问题情境”中,提出一个摆脱了具体情境束缚的、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问题:“在什么条件下,小力可以抵挡大力?”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了反映一定规律的有关杠杆原理的知识,这一知识不仅能解释课堂上演示的这一特例,而且能解释其他许多类似现象。

2.接触不同的思路

物理规律是在物理概念和物理实验的基础上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或数学演绎得到的,物理规律的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在物理规律的讨论中,如果沿两条不同思路推导出两种相互排斥的结论,则学生必然吃惊,引起认知冲突,生出疑问。例如:电流通过一段导体时产生的热量,由Q=I2Rt,有同学认为,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和导体的电阻成正比,又由Q=U2t/R,有同学认为,通电导体产生的热量和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大多数同学都对此都感到困惑不解,产生了强烈的问题意识。

3.鼓励发散性思维

让学生碰到疑难或接触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不应以告知答案为目的,不能停留于“引诱”学生进入设定的“陷阱”,“逼”学生就范。教师提出问题与解答问题都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鼓励学生求异与创新,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在教学中适当地适时地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以“答案不确定性”问题的提问引导学生讨论、争论,正面反面、多层次多途径纵横联系,发展开放的思维活动,对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例如测量一未知电阻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开放性问题的提出使学生思路纵横驰骋,在短时间内将脑子里的信息进行搜索、整理,高效率地思维,通过自主摸索及合作交流进行研究探讨,得出许多种方案,通过解决整个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得出比较科学的方案,提高思维的质量。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出于蓝”就是借鉴前人的经验和知识,没有蓝,青就变成无源之水。“胜于蓝”就要较前人高出一筹,因而就要求不能受原有条条框框的束缚。而做到这一点的第一步就是大胆遐想,善提问题,敢于质疑。物理教学过程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凭借自己一桶水对一杯水的知识优势,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发现问题,大胆质疑,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参考文献:

[1]严先元.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6.

[2]张善贤.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与实践.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9.

猜你喜欢
物理思维课堂教学
只因是物理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处处留心皆物理
三脚插头上的物理知识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我不是教物理的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