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娴
绿色环保深入人心,关注并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刻不容缓。本文从一节普通的语文课入手,展现如何向学生强化环保理念和安全观念。本文作者视角新颖,构思独特,思考深刻,观点尖锐,耐人寻味,值得深思。
对本文的作者,我做了简单介绍:奥尔多·利奥波德被称为“美国新保护运动的先知”,被誉为“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他个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 保护主义者;2. 向生态学思想的转变;3. 生态观的形成。《沙乡年鉴》包括三个部分:《一个沙乡的年鉴》、《随笔——这儿和那儿》和《结论》。这是作者观察和思考的理性概括。
这篇文章是以作者切身感受表述自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题目不仅是修辞手法,更包含深刻思想内涵。地球环境的恶化,正是因为人类没有按照自然界自身发展的规律去思考和行动,做出许多违背自然规律的蠢事而导致的。《像山那样思考》是怎样的,我们来随着作者的叙述探寻谜底。
在课文教授过程中,先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大概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重点研习第一、二两段。本文的融会贯通,第一、二两段的理解尤为重要,特别是狼叫声的特点、涵义及作者由此而产生的感受。这是理解这篇文章深邃主旨的一把绝密钥匙。只有理解狼存在的无可替代的意义,才能深入领会本文蕴含的深意。
当今世界,绿色环保问题众所关注,亟待缓解。各国都大力提倡环保,那你们对环保问题是如何看待的·在生活中又是如何身体力行的呢·
学生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回答得都很有见地。课堂气氛有人声鼎沸之势呢。如有位学生说:“环保问题很重要,社会各方都很重视,和我们的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作为政府,要提出有效的措施保护环境。如,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废气、废水等有毒物质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恶劣影响。人们要大范围植树造林,减少沙尘暴的污染,保持空气的纯净。“作为学生,要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浪费点滴资源,不乱扔果皮纸屑。爱护花草树木,能多栽种树木,并竭尽所能地向身边的人宣传环保知识和常识,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环境、保护环境的好风气。”对于学生的回答,我很感动,原来他们对身边的事情并非漠不关心,他们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深刻的表达,只是有时候缺少适宜的时机和氛围而已。我想,这节课上得还是有意义的。
最后我总结:“山”其实不会思考,因为它没有生命,没有意识。作者以此为题,是要呼吁人们去认识、掌握自然规律,并站在保护大自然的立场,去思考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与动植物之间的关系,从而避免采取破坏环境的行为。
第一节课,课堂气氛风生水起,学生思维开放活跃,大家发言争先恐后,教师点拨恰到好处,师生互动张驰有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和心情下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这篇文章的观点在末尾才提出,有水到渠成之妙。在第二节课要重点理解作者通过引用提出的论点。
作者在文末说“我们都在为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而奋斗着。”读到此更深一层地明白,作者所讲的不仅仅是环保问题,我们每个人都在为世界的安全、经济的繁荣、生活的舒适、生命的长寿和生活的平静而奋斗着。
“太多的安全产生的似乎仅是长远的危险。”作者引用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一句来阐明狼嗥叫的终极意义,既浅显直白又深奥费解。是的,作者预言引用如此精确。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作者说得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是的,生命的本源来自荒野,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将是永远的生存法则。尽管时间流逝了几个世纪,人类从茹毛饮血的粗蛮荒野中挣扎出来,进化开来;我们西装革履,高楼大厦,奔驰宝马,鲍鱼熊掌,电脑手机,信息时代,可是我们中依然有蝇营狗苟、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你死我活,竞争更强、血腥更浓,荒野味更浓!荒野生存的规则或潜规则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也许和人的世界相比较,濒死的狼的眼神里还有意想不到的一丝温情和善良。但是,善良的人们还是坚持渴望。在这个日益冷酷的残忍世界中,更多一点温暖的人文关怀,更多一些温情的人性光辉吧。只有这样,人们才有在冰天雪地中昂然前行、傲然求生的勇气和信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