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式教育”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的艺术应用

2012-04-29 00:44张萍萍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4期
关键词:变式班级班主任

张萍萍

“变式”本是一种教学方法。变式教学是被教学实践所证实的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中国式的数学教学方法,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理解。“变式教育法”为本文作者自创的名词,指把教学中的变式理论迁移到班主任工作管理上来,克服思维定势,获得最佳教育效果。变式教育法的原则是“以不变应万变”,教育的爱不变,教育理念不变,教育目标不变。变式教育的策略方法包括变脸、变身、变手段。

■ “变式”与“变式教育”

“变式”的概念

“变式”本是一种教学方法。变式教学是被教学实践所证实的具有良好教学效果的中国式的数学教学方法,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理解。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指出,所谓变式练习,就是指在其他的教学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概念和规则的正例的变化。邵瑞珍所著《教育心理学》指出:“变式是指提供多个正例,这些例子的本质特征不变,无关特征要发生变化。”《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说:“变式——掌握概念的方法之一。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抓住事物的主要特殊属性,概括出事物的一般属性的思维方式。”

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对“教学变式”的解释是:“在教学中使学生确切地掌握概念的重要方式之一。即在教学中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或变换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哪些是事物的本质特征,哪些是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从而对事物形成科学概念。”

总而言之,变式在教学中的应用,是通过在引导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的过程中,不断变更事物的非本质属性,从而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克服和弱化思维定势的干扰,突破旧的思维模式。

变式教育

变式教育,是把教学中的变式理论迁移到班主任工作管理上来。

班主任工作的情境是不断变化的,毕竟学生是鲜活的个体,总会有新的问题不断发生。“变式教育”是指班主任工作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以应对新的问题情境,从而努力克服自己的思维定势的干扰,突破旧的思维模式,使得自己的班主任工作能够更加高效,获得最佳教育效果。

对于刚从教一年有余的新手班主任而言,所有的一切都是挑战,也是机遇。学生出现的错综复杂的情况让我经历了摸爬滚打,鼻青脸肿。“变式教育”方法正是在跌跌撞撞中,在步履蹒跚的前进中,最终锤炼出的一种顿悟。

■ “变式教育”的诞生与成长

复杂的班级构成

为了能够因材施教,我校采取了分层教学。我班学生是C层,共28人。区域构成:8人北京本地,20人农民工子弟。男女构成:20个男生,8个女生。到初二(现在)仅剩下24人(1人升入重点班,其他3人回老家),6个女生,18个男生。其中单亲家庭孩子有6人。

有言论说,当前孩子是物质的一代、考试的一代、早熟的一代。他们崇尚自由,喜欢自由的学习时间、学习方式;他们喜欢表现自己的个性;他们用一种监督的眼睛审视社会;他们喜欢创新……的确,这些特点,在我这群永远朝气蓬勃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这样的班级构成,这样的“90后”后学生让我这“80后”班主任措手不及。初一军训时一天一起打架事件,开学后行为规范上存在很多问题,还有自由散漫、学习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此起彼伏……这,让我认识到自己面临的将是怎样的挑战。

陷入困境的挣扎三部曲

1.情感教育的失败

面对班级出现的问题,最初我总是对学生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学生时代,我感性、谦和,别人常说我是“宽容”的“好人”。而我也试图以这样的最本真的、最真诚的自己,用最真挚的爱赢得学生的认可和配合。

我苦口婆心、和颜悦色、温婉和煦、极其动情地和学生摆事实、讲道理,希望能够说服孩子,打动孩子。常常是我自己情绪激动,感慨万千,有一些孩子也陪着我唏嘘不已。但是,第二天,调皮捣蛋的仍然调皮捣蛋,根本问题没能够得到解决。我想,教育是慢的艺术,我得有耐心。于是课后继续与他们谈心、与他们打成一片,带头做班级所有的事情,丝毫不摆架子。但渐渐地,我发现有些孩子对我的指令毫不在意,时常与我讨价还价,班级事务的执行力大打折扣,甚至直接顶嘴,身为班主任的我话语分量日渐轻微。

这已经不是用耐心可以解决的问题了。我下发调查问卷了解原因,了解到有孩子觉得我很好说话、觉得我不严厉,甚至有孩子直接说我不够凶悍,根本不怕我。原来我自以为的宽容,纵容了班级的散漫。我所谓的爱心,却成了他们“蔑视”我的原因。所以,仅仅靠“说”,即使再真诚,也的确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正如林格在《教育是没有用的》中阐释的,喋喋不休的说教是没有用的。

2.民主治班初尝试的夭折

当我的“真心”受到学生的“践踏”时,我感到此路不通。便想到了教育理论中的民主治班,决定变“说”为“做”,并开始实施。

我制定了“代理班主任”制度,设计了详细的“一日常规评比表”,基准分100分,有详细的加分和扣分项目。全班每个同学轮流当代理班主任,一人一天,记录当天的班级违规项目,并负责“一日常规表”的填写。

可是,操作后出现的问题是学生之间徇私舞弊,互相包庇,甚至拉帮结派,班级仍然散漫不堪。预想的“代理班主任”制度形式依旧,实质却已流产。

当时的我百思不得其解,很是哀怨,甚至把怨气归结在学生素质上。事后反思,在我这个班主任威信未立之际,学生的民主只能成为一种儿戏和笑谈。我的学生普遍没有当过班干部,而我既没有做好学生的培训工作,也没有让大家从根本上认可并重视。

3.制度治班的强硬之痛

从情感治班到民主治班的失败,让我非常沮丧。刚工作的时候我温柔似水,笑意融融,却被学生折腾得精疲力尽,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之后,我被逼得隐退笑容,时常怒气冲冲,于是,直接来“硬”的了。

我制定一系列班纪班规,严格了惩罚制度,严正申明违反班纪班规会有严重的后果。我时时刻刻盯着班里的一举一动,事事亲力亲为,丝毫不敢松懈;我板着脸整日就像监狱长看管犯人一样看管着学生。之后的日子里,班级一日常规方面有所好转,可是我能够隐隐感觉到涌动在那群男生中的一种抵抗情绪,但疲惫不堪的我已经无暇顾及,因为眼前的平静是当时的我最需要、最渴望的。

接下来,有好多孩子陆续在随笔中呼唤我的笑容,说“老师,很久没见到你笑了”、“老师,我们好希望您回到过去”,甚至有学生在随笔中很坦诚地说:“开始很温柔的老师再严厉起来反而更让我们讨厌……”而我自己,也在想:谁夺去了我的笑容?这样强压下的班级,会不会崩溃?而我自己,会不会彻底累垮……

跳出桎梏的反思

我的情感治班、民主治班和制度治班的失败,在于我强搬别人的经验,实施时候单线思维,从而使得一味的说教、一味的放手、一味的严管都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在一番冷静、反思之后,我发现作为一个新手班主任,应该在“变式”中增强自身魅力,树立自身威信,获得学生的认可。需要时时变换手段,让班级管理艺术起来。

■ 变式教育的原则和手段

变式教育的原则:以不变应万变

变式教育的唯一原则是以不变应万变。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要从变化中看出“不变”的内涵。教育工作需要有持之以恒的“不变”脊梁:不变的爱,不变的教育理念和不变的教育目标。

1. 不变的爱

对学生的爱不能变。只有持有对学生的发自真心的喜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才能够耐得住寂寞,禁得住挫折,受得住成功;才能够受得了委屈,禁得住误解,容得下学生,放得下自己;才有激情和能量支撑着自己为这一神圣的事业不懈地战斗。

2. 不变的教育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的教育理念不能变。因为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3. 不变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不能变。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幸福地生活”,成绩并不是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把学生培养为真正幸福的个体应该是教师的理想。

变式教育的手段:变脸、变身、变手段

1.变脸

要学会变脸。变脸是指教师要善于“发火”。一味地微笑,并不能获得学生真正的喜爱和信服。发火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但是,发火也需要提前备课,老师必须明确发火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从而对学生产生警戒作用,而不仅仅是为了发泄老师自己的怒气。

平时要笑容温和,一旦学生犯错,则毫不含糊。以前我的生气是真心实意地怒火中烧,痛心痛肺,后来我努力让发火变得更加理智、更加有目的性,反而比自己歇斯底里地生气效果显著得多。

2.变身

要学会变身。变身是指教师应该让自己变得“神秘”一些,让自己多一些“仙”气,多些角色。

让学生摸不透你的脾气,某种程度上让自己变得高深莫测,这很有助于新班主任增强自己个性形象的“伟岸”,使得学生信服。尤其对于新教师而言,学生会更多亲近感、更少敬畏感。正如我一个学生说:“老师,我们不是和您顶嘴,而是把您当作大姐姐,所以有不高兴的就随时说出来了。”

我让自己扮演多个角色,也让学生明确我各个角色的分水岭。上课时,我是师长,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要求他们言行上的尊重;下课时,我是大姐姐,与他们“勾肩搭背”,“探听”他们内部的最新信息,甚至界定他们犯错是没有义气的体现;他们有困难时,我是温馨的长辈,在第一时间嘘寒问暖,给予帮助;他们犯错误时,我是知心姐姐,倾听他们的心声,表达我的失望、难过和期望;他们进步时,我会很开心地表扬,说“我真喜欢你”。这样一个立体的我,赢得了更多学生的认可。

3.变手段

变手段,是指管理学生的手段要常试常新,根据学生的成长心理变化,不断变换方式,以适应学情。同时,常变手段可以打破学生的习惯性惰性麻木,让管理措施更具有实效性。

我把过去割裂使用的情感、民主和制度三者有机结合,在学生的不同阶段使用不用的方式。状态浮躁时,制度治班严格一些;状态平稳时,情感治班一以贯之;任何活动都征询学生意见,组织班级活动智囊团,让民主在点滴中得到体现。

为了将变手段实践得更加有效,我又启动了组组PK管理手段。把全班24个人,按照学习成绩和学习接受能力分为A(6人)、B(6人)、C(12人)三层。要求A层和B层的12个学生分别挑选C层的1个学生作为自己的徒弟,形成师徒结对互助。接着要求A层学生再挑选一组B层学生,共4人形成一个小组。这样全班共分6组,每组有1个A层学生、1个B层学生、2个C层学生,各组实力相当。要求每一组的组员从此以后同舟共济、荣辱以共,每组的纪律、学习、作业、卫生等都实行计分制。每月评选“超级小组”。这一手段实施后,班级里空前团结起来,课堂听讲、纪律都大有改善,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我只愿能够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以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以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修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3.张念宏.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简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5.(美)唐·泰普斯科特.云帆译.数字化成长3.0[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编辑江泓

猜你喜欢
变式班级班主任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班级“四小怪”
一道拓广探索题的变式
聚焦正、余弦定理的变式在高考中的应用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夸夸我的班主任
课后习题的变式练习与拓展应用
班主任
问题引路,变式拓展
不称心的新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