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吉甫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4-0050-01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4.023
2011年12月3日,泰州市教育星光大舞台化学教师教学技能展评决赛在姜堰市南苑学校举行,笔者有幸参加赛课并获农村组一等奖。
我选的课题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五章第四节“石灰石的利用(一)”(当时该校刚学完第四章)。课上,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了“奇峰怪石”、“溶洞内的钟乳石”、“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前的华表”、南苑学校内镌有“天道酬勤”的文化石等图片,同学们如入“石海”,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大家盛赞“石之美”。欣赏之余,学生按照学案自学课本相关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小组讨论三个内容:石灰石的用途;其他含有CaCO3的物质;你对石灰石、大理石已经有了哪些认识。学生又是一阵读书、讨论、交流。大组交流后化学课代表在黑板上展示了实验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全体同学都认识了CaCO3的这一化学性质。接下来,老师顺势展示Na2CO3、K2CO3、NH4HCO3样品让大家猜一猜,它們能否与稀盐酸反应生成CO2呢?师生共同实验,结论是肯定的。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分析思考,为什么以上物质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产CO2呢?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它们都有共同的成份“”,很自然地引入碳酸盐的概念和化学性质。
碳酸盐都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CO2——检验碳酸盐的方法。
课堂至此花了8分钟时间,余下的12分钟时间,布置学生进行检验碳酸盐的实验探究,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按照屏幕上提示的要求进行探究,并把实验现象、结论和发现的问题记录在表中,老师行间巡视指导。这是课堂的中心部分,同学们积极动手,仔细观察,勇于探索,实验成功的笑声、“失败”的争论声不绝于耳,整个过程既紧张又活跃。
最后一个高潮是交流讨论,学生提出了许多生成性问题,也有由于操作失误出现的问题,讨论非常热烈,老师适时作了点拨和总结,由于时间关系,学生们还带着一些深层次问题下了课。
课后,金惠文特级教师(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编委)进行了现场点评。金老师首先肯定我的课题选得合理,本节内容与第五章前三节没有直接联系,又有实验室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CO2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作基础,过渡自然。褒奖我的课堂是十几位参赛选手中课上讲话最少的,始终以学生活动为主,效果很好,这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学生实验探究活动中遇到了老师预设课堂中没有想象到的问题,如贝壳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了大量的CO2,但学生说石灰水未变浑浊,老师很尊重事实,很尊重科学,引导学生继续探究问题所在,而不是把预设的结论强加于学生,这是一种科学的态度、科学的个性,值得发扬。
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时下所有教师的追求,笔者结合本节课和平时教学实践谈三点体会:
(1)教学情景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础要素,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不仅能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理解,还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促进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情景创设的有效性。本节课我除用壮观的“奇山怪石”、“溶洞内的钟乳石”、“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前的华表”图片作为情景展示外,还现场采集了南苑学校内的文化石图片制作课件展示,这就更贴近学生生活,学生认识到石灰石、大理石就在身边,一下子明白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任务,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自始至终非常活跃,高潮一个接着一个,效果超出我的预想。
(2)一节课精彩与否不在于老师讲得天花乱坠,而在于学生动了多少,收获如何。正如专家点评所说,“这节课老师说的话很少”。我的课堂流程主要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验探究,教者参与其中。问题由学生提出,结论由学生讨论而得,教者只是适时做些点拨。我觉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才会真正体现课堂上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互动面越广,互动层次越深,课堂教学越有效,课堂教学越有生命力。
(3)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学生探究活动中生成性的问题,让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升华和延伸。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是教者预设和预想的,但也有可能出现意外的。对于出现的生成性问题,我顺利地用科学的态度帮助学生解决了。如第七组提供的药品是鹅卵石和鸡蛋壳,探究结果石灰水未变浑,这在我的预设之中,鹅卵石不含碳酸盐,与盐酸接触无气泡产生,蛋壳与稀盐酸接触缓慢地产生气泡,石灰水未变浑,教者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可能有三个:(1)CO2太少;(2)石灰水变质;(3)盐酸太浓。而第二组的学生提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贝壳与稀盐酸剧烈反应产生大量气泡,而最后石灰水仍然澄清,这时我指导学生将反应装置的导气管伸入新盛有石灰水的试管中,可见石灰水立即变浑浊,问题迎刃而解,再引导学生探讨分析该组出现问题的原因是观察不仔细,实验时,只注意着装置内反应剧烈,觉得很好玩,而未顾及到石灰水瞬间变浑即变清了,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过量的CO2与生成的沉淀CaCO3反应,生成可溶性Ca(HCO3)2以后再也不会变浑。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深层次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为高中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新课改和“五严”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是全体同仁都在探讨的问题。固定的教学模式不一定适用于每一节课,而重在老师精心策划、灵活运用,真正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实践中求知、解惑,在探究中感悟、创新,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应是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