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曙先
2012年是“90后”高校毕业生集中步入职场的年份,“90后”毕业生会呈现什么样的就业特征,如何做好“90后”就业工作,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点课题。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的新的媒体形态,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被称为“第五媒体”。根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我国10岁~29岁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56.8%,其中19岁~24岁的占28.1%,新媒体不仅成为“90后”的应用工具,而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生活环境。
新媒体视阈下“90后”高校毕业生就业特征
从全球范围看,信息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题,伴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利用信息通讯技术进行的交流更为迅速和广泛,尤其是无线移动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新媒体不仅体现出独具的便捷性,也展现了丰富形象的表现力,更彰显了互动及时的优势。本文所探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就是基于此背景。
1.“90后”高校毕业生就业主动性更强
随着人们习惯于使用微博随时获取、分享信息,微博招聘、“微简历”日渐走俏,成为目前求职的新形式。这表明,“90后”能够迅速运用新媒体独到的特质和功用,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充足和有效的信息。
“90后”高校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自出生就带着网络时代的标签,他们不仅能熟练使用电脑,而且也更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使得他们对新媒体的认同度和接受度很高,网络和各类新媒体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90后”大学生的张扬个性、乐于表现自我、自我中心意识强、思想开放独立等鲜明特点都与新媒体的“互动性” “去权威化”传播方式不谋而合。有不少“90后”求职者在“人人网”等SNS社区网络“晒简历”,以此来推荐自己。
2.“90后”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更广
高校毕业生求职渠道大致可以分为5个方面,分别是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各级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社会各级人才市场、互联网等媒体和社会关系网。在计划经济时代,毕业生求职往往依靠各级就业指导机构和学校就业主管部门;目前供需双方进入市场经济环境下,利用新媒体则成为招聘和求职的主渠道。用人单位网上集中招聘已十分普遍,有的用人单位在供需见面会上也不收取简历,而是要求毕业生到单位的网站进行网申;有的企业在人气较高的“人人网”上创建了自己的主页来发布招聘消息;有的用人单位利用微博来发布招聘信息;一些大型的人才招聘网站还提供个性化服务,如快捷搜索方式、条件搜索引擎等,进一步加强了网络招聘的针对性;同时,以往的各种求职渠道也都以网络的形式体现出来。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本身不受时空限制,具有超大信息量,覆盖面广,形式更加多元的特征。对于“90后”的高校毕业生来讲,新媒体不再是获取信息的一种工具,而是变成一种环境、一种生活方式。通过新媒体的运用,就业信息内容不断趋向立体化和动态化,接收者范围不断扩大、信息传递量不断增加。
新媒体视阈下就业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
由于新媒体传播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快捷性、虚拟性等特点,因此在传播过程中,一个微小的信息,如果不加以及时引导与调节,就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1.信息可信度差,容易凸显诚信危机
新媒体招聘渠道的进入机制相对于传统招聘方法较为宽松,有时甚至在没有任何审核机制的情况下,招聘信息就能到达求职者的手中,常常造成求职者上当受骗,诚信危机凸显。如何提高招聘信息的可信度,如何进行身份认证,保证信息的真实有效,以避免虚假信息和不严肃行为的侵入,是目前困扰新媒体招聘发展的最大难题。
信息的不可靠性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即信息的两个发出源——用人单位和求职者。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限于人力和技术能力,无法对所呈现的信息进行一一审核,没有严格的进入机制和惩罚措施,从而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就业市场的秩序,并引发了信息接收者的畏惧心理;而在新媒体的环境下对求职者的要求也越来越淡化,求职意识的严肃性被弱化,招聘者通过网络难以确定应聘者的真实身份,无法抵制虚假简历。另外,目前也缺乏有效的过滤技术,无法事先剔除虚假信息和针对性不强的信息。
2.过程监督困难,权益维护呈现空白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与“90后”的特征,使这一群体暴露于网络环境中,网络信息不加筛选地被灌输给“90后”,会使他们产生传播“麻醉性”的负面效应,这在一定程度加重了就业信息甄别工作与就业权益维护的难度。
在新媒体的环境下,“90后”高校毕业生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与直接,求职过程也更加迅速,这其中就缺少了就业指导教师的干预;这种求职行为还具备一定的隐蔽性,从而导致求职过程无法监控,一旦出现权益受损事件,取证将十分困难。求职者在网络上发布的求职信息,尤其是在微博上发布的求职意愿,一般情况下都可随时供人查阅的,缺乏保密机制,个人隐私如身份证号码、家庭住址等可随便传播,这都可能给求职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新媒体视阈下“90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应对策略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新媒体的视角来研究“90后”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新媒体是否能够给“90后”带来新的就业“思维方式”;是否能够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新媒体给人们带来的便捷,合理有效地规避新媒体所带来的各种风险。
1.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升“90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
新媒体好比一把钥匙,帮助“90后”打开了解世界、获取信息的大门,媒介素养教育旨在指导和培养信息接收者面对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及回应能力。针对“90后”高校毕业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能够帮助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甄别招聘信息,有效处理及评估信息,正确运用新媒体。需要通过必要的课程辅导、专题讲座、网站专栏等手段强化此项教育,还可通过开办职业发展类社团、开展主题学生活动、案例访谈等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培养他们对媒介信息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网络习惯,加强网络防范意识,避免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
提升就业能力增强竞争力,是“90后”高校毕业生面对新媒体环境下就业市场的根本出路。在专业能力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知识技能,提高自我素养,注重培养团队精神、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在市场能力方面,要主动了解就业市场,客观看待供需矛盾,提升信息搜寻能力,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
2.以新媒体为重要载体和阵地,增强就业工作主动性
就业主管部门应该以新媒体为就业工作的主场地、主阵地,发挥其主动性,加强舆论监督,主动核实信息发布源,遏制有害信息传播。以往的就业信息发布过程,就业指导主管部门能够过滤掉一些不良信息,并对招聘单位进行审核,而新媒体环境下信息量大,信息无法核实,所以要进行积极引导,传播正面的信息,要不断学习新技术、利用新技术,尽可能地对各种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对不道德行为加以预防。
就业主管部门应该有效驾驭新媒体,建立具有公信力、权威性的新媒体平台,可以包括网站、手机媒体、微博等,主动发布信息,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让学生从主渠道、正规渠道获取就业信息;面对外界信息,还要主动帮助学生迅速核实情况,建立用人单位黑名单;一线辅导员要充分认识并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掌握新媒体技术,主动了解并满足毕业生的求职诉求。
(作者单位: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
[责任编辑:张雯实习编辑:祖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