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明科 张冬梅
2007年12月出台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推进,提出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此后,全国高校陆续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很多学校还将其开设为必修课。同时,两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大学生创业大赛对于进一步推进职业生涯教育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之下,全国高校越来越重视职业生涯教育,很多学校都开始在职业生涯教育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即以多元化视角研究当今中国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用创新思维去突破目前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的既有模式。
如何形成多元化视角和创新思维
1.从原来的垂直思考向水平思考转变
传统的垂直思考又称“ 收 敛 式 思 考 ”(convergent thinking),是指从许多想法中不断加以节制、缩减、浓缩,一直收敛到一个焦点意念,在追求唯一正确答案或标准答案时,我们是在进行垂直思考。水平思考是由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 · 波诺 提出,又叫作“发散性思考”,为弥补“垂直思考”之缺点应运而生,是指从少数意念或问题出发,往各种可能的方向自由联想,因而各种想法一直往外扩散,没有止尽、没有界限,它寻求自僵硬的成规中逃脱出来,但并非叛逆而是创新。
以大学生就业为例,从高校的就业部门寻求突破,下达任务和指标,这是一种用垂直思考解决问题的模式。而近年来国家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就是水平思考的模式。水平思考得到的不是唯一的正确答案,而是让人们不断地扩展想法。比如,以创业带动就业,用水平思考我们可以进一步这样扩展:第一,鼓励大学生创业;第二,鼓励有工作经验的人去创业;第三,鼓励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二次创业,扩大企业规模。笔者认为第三种做法更容易成功。
2.从一些特殊案例中寻求创新
在美国作家格拉德威尔《异类》一书中,用“异类”来形容社会中的成功人士,并对这些成功人士进行分析,总结出令人吃惊并发人深省的结论。
假设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目标是培养杰出人才,那就必须去寻找这些杰出的人士,看看这些“异类”的发展规律,给我们以启迪。如果我们去看一些政界和商界领袖的学生时代经历时,会发现一个惊人的一致性:就是这些人一般都有学生干部的经历。而这种规律的总结对于有志于从政或从商的学生会有很大的启迪: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在学生时代就要开始锻炼自己的管理和领导才能,并开始构建自己的人脉关系。在生涯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处于领跑的地位,可以算是生涯教育中的“异类”,应该对其进行重点的研究,借鉴相关的经验。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浅析
1.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评价体系
评价标准。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003年4月4日,我国教育部首次向社会公布了教育部直属的74所高校的就业率,很多省市也公布了所属高校的就业率。其目的是要促使高校真正重视就业指导工作。加强职业指导有利于学校贴近市场,明确培养目标,改革教育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效益,培养出更多“人职匹配”的人才,这将有利于高校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单一地将就业率作为高校就业工作的目标和评价标准,将会使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地位降低,不能受到足够的重视。
就业率固然重要,但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将就业质量作为生涯教育的主要目标。大学生就业质量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主要包括大学生的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环境、专业对口、个人发展前景和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内容。如果说就业率反映的是就业的量,那么就业质量反映的就是就业的质,即反映了就业的“优劣”、结构、层次和性质等。就业质量中一个重要的组成要素是学生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这个指标会影响学生的幸福感。从心理学家舒伯的生涯概念出发,人并不是简单地为了得到一份工作,而是想获得工作带来的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愉悦,幸福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应该促进学生未来的幸福感,而不只是简单地追求就业,围绕这个目的,生涯教育的重要性将会凸显出来。致力于提升学生的幸福感,并保证其可持续性,是现代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最本质目标。
评价者。谁来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这个问题,会决定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方向和投入力度。目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任务一直由就业中心工作人员、辅导员等学生工作系统的人承担。这些人员同时肩负行政和教育双重任务,工作绩效由上级主管部门来评定。这可能会促成很多“形象工程”,而不注重生涯教育的实际效果。学生作为教育的重要“产品”,其质量应该由社会去检验,并把这些评价反馈到生涯教育的实施方,以指导生涯教育的开展。
因此,在生涯教育的评估中应纳入更多的相关方:第一,在校学生。在校学生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实际性需求,及时满足这些需求,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成才中遇到的困难。第二,毕业校友。学生毕业是否适应社会、能否成才,应该考虑毕业校友的反思和评价,吸收他们的意见。第三,用人单位。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是衡量高等教育的重要指标,也是决定生涯教育方向和重点的关键。
2.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运行过程
谁是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对象?很多人可能认为这是一个不需要回答的问题,认为在校的学生就是教育的对象。然而美国促进高等教育标准化委员会在其2004年标准化指导中,对各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是这样规定的:为学生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提供帮助。可见,美国高校职业指导是以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为目标,帮助学生发展自我观念,认识自己和职业世界,培养学生职业选择、职业决策和职业规划的能力,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种活动。美国高校职业指导的对象包括全体在校生和已经毕业的校友,致力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就业率,并且对已经毕业的校友提供职业指导,帮助其择业或转业。而在国内,学校更多的是关注成功校友,对于发展中的校友关注得很少。美国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接受了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进入大学三年级才确定专业。而我国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目前还是空白,大学所学的专业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必须确定。这必然会造成大量学生所学的专业看起来不错,学了之后才发现并不适合自己。这种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缺失造成的结果必然由高校来承担。因此,高校职业生涯教育是否将高中生纳入范围中,是需要考虑的。面向高中生的夏令营、招生咨询讲座、填报志愿之前的沟通都是向高中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机会。高校很难直接越位面向高中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但适当的补充也是填补高中职业生涯教育空白的一个可行方案。
在这方面,北京大学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北京大学就业指导教师在北大附中开展了一些职业生涯教育活动,并在招生咨询日给有意报考北京大学的学生和家长进行专题性的职业咨询,目前还在设计开发专门针对已经毕业的校友的职业生涯教育的项目,帮助他们提升职业素养。
谁是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者?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难点是师资力量不足。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多方面去解决。第一,从内部角度。从已有的教职工队伍中去解决,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垂直思考模式。就业中心的编制有限,却要承担就业管理、招聘服务等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就业中心的角色应该更多的是策划和组织,鼓励和吸引院系辅导员等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的广泛参与。但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流动性比较大,很难将职业生涯教育真正做到专业化。解决职业生涯教育主力军的发展问题,将队伍稳定下来,是提高职业生涯教育质量的关键。北京大学从2009年开始就建立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辅导师项目,从院系骨干中聘请辅导师,并定期举行交流和培训,在全校范围内给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辅导服务。第二,从水平思考的角度。学生更了解自身的需求,有活力和能动性,可以考虑学生作为职业生涯教育的对象,是否能成为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者。北京大学在这方面作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利用学生助理、社团骨干开展全校范围的职业指导活动,同时建立职业发展志愿者项目,将部分学生培养成准职业咨询师,达到自助和助人的目的。目前中北大学等高校也开始引入职业发展志愿者这个项目,“助师助同窗,理己理人生”的学生自助助人理念已经在高校开始盛行。第三,从外部角度。高校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师被学生质疑最多的就是大多数教师的工作局限于学校,对社会缺乏了解。引入校外的资源,成为很多学校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但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就是外聘的企业人士对于学校、学生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且需要一个过程。外部聘请的职业生涯教育专家最好能是一支长期稳定的队伍,这样将有利于其对学校、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另外,目前大多数高校聘请的外部专家主要以讲座活动为主,如何在一个更为系统的教育活动中引进外部专家,也是需要考虑的。在这方面,北京大学实施了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导师项目,从校外聘请了来自国家发改委、人事部、IBM、FESCO、百度、北京网通、中国农业银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等单位的资深职业规划专家作为“北京大学学生职业发展导师”,让这些职业发展导师参与到北京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训练营等常规的职业生涯教育活动中。外部职业生涯发展的专家不一定直接服务于校内的学生,他们也可以通过培训校内从事职业生涯教育的老师,达到间接服务于学生的目的。例如,北京大学邀请资深职业生涯教练对院系老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定期召开职业生涯规划沙龙,邀请业界的专家定期到学校和校内的老师交流职业生涯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感悟。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设计规划
1. 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
从类别上看,目前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以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教育为主,职业素养提升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对于一般的大学生来说,创新教育要比创业教育更为重要。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重点。北京大学就业中心在学生的职业素养提升方面研发了相应的课程,并在国际关系学院进行了相应的试点,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下一步学校要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融合到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训练营等活动中,而不局限于课程一种模式。
从理论上看,目前国内职业生涯教育以西方的理论为主。追溯西方目前流行的理论源头,我们会发现许多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渗透。例如,目前在职业生涯咨询中用得比较多的是叙事治疗,其创始人麦克怀特在其著作中承认受到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我们在学习和使用西方理论的同时,也要关注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本土化的职业生涯理论。
从个性化上看,目前全国职业生涯教育的模式趋同。而我国高校的特点不尽相同,每所学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有所差异。因此,简单的“拿来主义”虽然可以短期内将职业生涯业教育工作迅速开展起来,但从长远角度看,还是需要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院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例如,组成职业院校的职生涯教育协会等组织,一起寻求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突破。而在同一个学校,对于学生的指导也要进行分类。在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上,要考虑西部基层、创业、入伍参军以及针对不同行业求职学生的需求,将职业生涯教育个性化、精致化。
2. 职业生涯教育的形式
职业生涯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是一体两面的。谈到教育,首先会想到第一课堂,而目前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在职业生涯教育中更为凸显。第二课堂的活动将趣味性融入职业生涯教育中,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大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训练营等都是很好的寓教于乐的形式。
另外,在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已经成为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北京大学就业中心正在设计和开发“职场北大人”网站,用师徒的模式将北大校友和在校学生联系在一起,用博客、微博、论坛等形式进行互动,促进在校学生对职业的了解,提升职业素养,并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职场人脉关系,从而达到职业发展的目的。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责任编辑:蔡桂兰 实习编辑:祖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