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亚娣
【摘要】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灵、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阅读,本质上不是技能训练,而是通过大量的以了解内容或获取信息为中心的阅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水平,提高学生的感知、想象、思考、创造能力。照亮学生的心灵;释放生命的力量。
【关键词】重要性 基本特征 提高能力 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51-01
阅读能使人获得古今中外涉及各门学科、各种领域的知识、信息,开拓视野;阅读能启迪人生、使人受到美的熏陶;阅读能提高写作、会话能力,开发智力。因此,阅读能力使人们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而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培养阅读能力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着其教学的成败。因此,阅读教学让语文老师深感重任在肩,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阅读是人们从书面上接受文字信息的智力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做出了如下规定:“能给课文划分段意,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有初步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能读懂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书报,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我们该如何提高阅读能力呢?
一、帮助学生选择好读物。
在开始阅读的时候,学生很盲目,不知道哪些书适合自己。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阅读能力,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看的书报,这一点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一、二年级的学生给他们选择一些图文并茂的,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系列书籍,这样既培养了他们的阅读能力,又增加了他们的识字量。到了五、六年级,则要给他们选择一些要有一定的内容、思想感情、表达特色的读物,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原著书籍。
二、读中理解,体会读书的乐趣。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的语气轻重,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会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在充分的读课文中,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如:《称象》一课教学中就采用多种阅读方式,如:自读课文,让学生了解题目,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默读课文,让学生用心去读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加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指名读课文,让学生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弄清课文内容的来龙去脉,积累大量的词句。齐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的情景美、意境美,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开拓学生的视野。也可以烘托课堂气氛,加强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受读书的乐趣。
三、有效的开展课外阅读,激发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的课业是很繁重的,如果只是机械的将一些课外内容强行塞入他们的手中,只会增加他们的负担,引起他们的反感,要使学生的阅读从被迫消极转向主动积极,就必须加强课外阅读的组织与指导,使课外阅读真正落到实处。首先要具体引导,激发兴趣。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使他们在课外阅读时易受情感的支配,兴趣在于阅读一些不太适合自己年龄特征的阅读书刊,更有不少学生由于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缺少课外阅读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具体的引导和指导,采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诗歌朗诵会、作文竞赛,甚至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各项奖励以赠书的形式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健康的阅读兴趣。
其次要传授方法,培养习惯。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必须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读书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切实解决“怎样读”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阅读方法包括读书的方法(如默读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等)和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如圈点批注法、分门摘录法等)。传授这些方法要指导学生在具体应运时要不拘一格,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应运。
最后要组织交流,检查督促。在课外阅读中组织好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产生的作用有时比教师指导更大。另外,交流活动还能激发兴趣,促进课外阅读的开展。
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不管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哪怕一点点,也要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要中肯的提出不足之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会大大增加,听说读写能力也会全面得到提高,从而形成课外阅读的良性循环。
阅读能力的提高,方法种种,形式多样,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随时贯穿能力培养的方方面面,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才能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