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生物专业理论 化解班级管理难题

2012-04-29 22:50楚新伟
科技资讯 2012年4期
关键词:班级班主任理论

楚新伟

摘要:本文阐述了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巧妙运用生物专业理论化解班级管理难题,表明了专业理论也具有教育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物专业理论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2(a)-0196-02

在教学工作中,除了教专业课生物之外,我还兼班主任工作。为了尽到班主任的责任,最初我常常是事事管,时时管,“紧跟、狠抓”,一心扑到学生身上。常言说,好动机并不一定出现好结果。班级表面上看很稳定,实际上并没有那样和谐。这会让我感到伤心困惑。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办。在讲课过程中,我从生物专业知识中逐渐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生物教学中常常会种一些与教学研究有关的花草,我发现,这些花草的生长状态并不完全相同:那些靠近路边便于管理的长得不如那些离得远的。它们受到的照顾多,长得却这样,这是为什么呢?

闲暇中阅读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时,我找到了答案。文章讲的是一位连名字都不为人知的驼背老人,他种的树不仅棵棵能活,而且都长得很旺盛。有人问其中的道理,他说:“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这篇文章原来是讲柳宗元以德安民、养民生息的治国主张,但其中也蕴含了一定的教育原理。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教育者不应揠苗助长,也不应恨铁不成钢,动辄使用体罚;既不应听之任之,也不应抱住不放,虽日爱之,其实害之;教育者只有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恰当的班级管理,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原来是过多的管理,影响了路边花草的正常生长。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始如扶小孩走路,虽小心扶持,然时时不忘放手也。”是的,在班主任工作中,不要管得太多,只记住了“莳”,记住了“扶”,却忘记了“置”,忘记了“放手”。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活动的愿望,教师应当给他们“自由生长”的机会。

作为教师,应当了解孩子们的心理特征,按照他们的兴趣进行必要的教育,而能一厢情愿,完全按照自己的意见去做。德国思想家、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在他的著作《单向街》中就讲到:学究式地思考下列物品——直观教育、玩具或书籍—一生产是愚蠢的,这些物品被认为是适合于孩子们的。自启蒙时期以来,这种思考一直是学究们最迂腐的一种思考。他们被心理学弄糊涂了头脑,而觉察不到世界充满了无可比拟的吸引孩子们注意力和供他们使用的物品。这些物品最为独特,因为孩子们尤其喜欢出没于看得出正在进行施工的地方。他们被建筑、园艺、家务劳动、裁缝手艺和木匠活产生出的碎屑深深地吸引住。从废弃产品中,他们认识到由许多事物所构成的世界把面孔直接和单独地转向他们。在使用这些物品的时候,他们并没有模仿大人们的做法,在游戏中生产的人工制品中,他们将完全不同种类的材料按照一种新的、具有直觉性的关系组合在一起。于是,孩子们在更大的世界中制作出他们自己的的由物品构成的小世界。如果有人想专门为孩子创造出一些物品,而不是让他自己的成人活动借助于必需品和工具来设法影响他们,就必须记住这个小世界的范式。

其实,很多生物学理论都具有教育意义,在班主任工作中,可以把它们与班级管理巧妙地结合起来。

如生物学前沿理论中讲到的生物中存在着“自组织”现象,这种现象发生在远离平衡的状态中,是生命自身的创造。生物学中集胞粘菌目变形虫通常作为单细胞在环境中生存,但当食物供给变少时,它们便“产生一个惊人的变化”,变形虫发出化学信号吸引其他变形虫从而随机地聚集成为一个集合的团块。作为一个团块,变形虫移向另一个位置,并在那里从集胞凝块群中形成一个茎状物或“脚”。这一茎状物具有丰富的细胞,从团块主体中分离出业,生成新的芽孢,这些芽胞自身再分解为新的个体细胞单元。

普利高津和斯棠芮对此评论到:这是一个适应环境的惊人的例子。群体生存在一个地区里,直到耗尽可利用的资源。然后,它通过变形而获得侵入其他环境的能力。他们进一步研究发现,所有自组织模式的特点是它们发生在“一个重要的关口”,即细胞或其他实体“突然在综合的范围里自我组织并采取合作行为”之时。

这一论断对班级教育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果合作的有目的的行为(导向更高水平的组织)会突然出现在重要的关口,作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需要在群体的交往之中发现这些交接点。如果自我催化和重复在某一点上发生从而促使某一班级生成自己的秩序和发展的方法,那么发现这些交接点也许是教师所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由于事情本身的复杂性,班主任在处理一些班级事情时,有时并没有真正把握事情的本质,没有找到这些“交接点”,过后才知道真情,发现处理方法并不得当。鉴于此,我们可以这一论断为指导,经常深入班级,了解情况,掌握班级发展动态,找出问题的根本所在,在恰当的时候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适度点拨;而不要每遇见一种突发现象,在没有完全了解的情况下,就进行评论、干预,以致处理失当。

自组织如何并何时发挥作用?生物学家进一步研究发现,一个条件是干扰。只有当干扰、问题、混乱出现时——当系统尚未确定,需要继续运行以达成再确定时,一个系统才会进行自组织。但是“干扰”发挥作用是有条件的。

古尔德在《耳中之颚》(1990)中,研究一个古生物学问题,鱼腮如何演化成爬行动物的颚然后又成为人类的耳——无论如何,鱼没有耳朵,蛇也没有。古尔德提出:“那么,颚骨如何变成耳骨?”或鱼腮如何变成颚骨?他说,答案在于创造某些生命形式的低效率的方式。细菌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有效的细胞体;在它们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中以及在环境中的活动中没有浪费和松散的形式。在过去的35亿年中,它们的初始形式没有发生演变,这一形式可能会保持到“太阳爆炸”之时。但某一类鱼的低效形式具有“松散性”和“多余度”,于是当鱼需要鳃同时发挥呼吸和演变颚骨的功能时,来自同一物质的多重用途便出现了。同样,当爬行动物需要颚骨的额外作用时,颚骨便同时发挥吃以及演变耳骨的多重用途。

也就是说,只有当环境具有足够的丰富性、开放性以便促成多重用途、解释和观点时,干扰才能够引起自组织。

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做好对差生和差班的教育管理。当接手一个所谓的“差生”或“差班”时,既不能放任不管,听之任之,也不能统得过死,尽力压制;可以巧借“差”来作文章。清初学者唐彪说过:“人人皆有可造之资,苟教得其法,一二年,文理必能条达。”张华在《课程与教学论》一书中说:“研究认为,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差生的形成,主要是由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只要措施得当,“差”也会变好的。根据这一原理——“干扰、问题、混乱”在具有足够的“丰富性、开放性”的环境中能促使系统进行“自组织”,可以引导学生集体,使他们逐渐意识到并能够解决班里的“差”的问题,促进班风、学风的转变;而不要动不动就教训一番,强行压制,以“力”服人。应特别注意创设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重视学生的意见,有事与学生商量,帮助学生确立目标,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而不要忽视学生的意见,由班主任自己安排学习情境,控制班级活动。

班上总会有一些偶发事件,如:学生之间的争吵与斗殴、丢失钱物、对教师的不尊重等。遇到这些情况,应劝告自己要冷静,不要感情用事,不要专横独断加罪于人而可能伤害学生的心灵和人格,导致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要弄清事情的真相,情节的轻重,产生的根源,造成的后果,经过认真研究后再作处理。在处理时,可以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反省机会,并對他们进行引导,使他们能够自己认识到问题的实质,面对同样的情况,以后应该怎样做,从而自觉地改过自新。

专业理论与教育理论具有相通性,在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工作中,只要善于思考,就能巧妙地把专业理论与教育理论结合起来进行班级教育管理,突出学生作为“人”的地位,调动他们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班主任工作就会得心应手,班级和谐发展,取得教学和教育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柳宗元.柳宗元文集一种树郭橐驼传[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0,5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8

[3]瓦尔特·本雅明,陈永国,等.本雅明文选。单向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8

[4](清)唐彪,赵伯英,万恒德选注.家塾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6

[5]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1

猜你喜欢
班级班主任理论
如何做好一个班主任
坚持理论创新
班级“四小怪”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夸夸我的班主任
班主任
不称心的新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