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上学生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学习的主体。让课堂因学生而鲜活,让课堂因生成而精彩,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笔者曾执教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这一内容,课上学生的几处精彩“生成”,展现出智慧的火花,至今让令人难忘。
精彩一:“会的”告诉“不会的”
【回溯】
(课件出示钟表店情境图)
师:如果要用“秒”来计时,我们可以选用哪些钟呢?
生1:1号和3号。
师:你的理由是?
生1:因为这两个钟的钟面上有秒针,那根细细的、长长的就是秒针。
生2:我还知道秒针是钟面上跑得最快的。
师:真喜欢这样的回答,你们把秒针的特点表达得多清楚啊!
【剖析】
学生在学习《秒的认识》这一内容之前,已经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认识了时针和分针,而且,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哪根是秒针。所以认识秒针这一环节可以完全放手,让会的孩子告诉不会的。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秒针的特点描述得很到位,“细细的、长长的、跑得最快的”, 形象生动的语言更加有利于同伴理解和接受。
精彩二:意外的喷嚏
【回溯】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1秒吗?
生1:我可以眨一下眼睛。
生2:可以拍一下手。
生3:我可以从1数到2。
生4:点一下头。
生5:还可以打个喷嚏。(因为这个孩子正好打了个喷嚏)
(全班哄堂大笑)
师:哈哈,是啊,还可以打个喷嚏。
……
师:用自己的方式来估一估,两声提示音之间经过了几秒?
(学生汇报)
师:能介绍一下你是怎么估的吗?
生6:我是照秒针走的速度来数数的,从1数到10就行了。
生7:我是拍手的,拍了10下。
生8:我边打响指边数数,也是数了10下。
生9:我是用脚尖打拍子的,打了10下。
……
(找到刚才那个打喷嚏的孩子)
师:我想问问你现在还打喷嚏吗?
(孩子憨笑着摇摇头)
师:为什么不呢?
生5:估的时间长了,再用打喷嚏就太麻烦了,还是数数方便。
师:哈哈,看样子,估的时间长了,按照秒针的节奏来数数比较容易估准。
【剖析】
孩子们的想法千奇百怪,只要他们想得到,都能说得出来。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1秒, “打喷嚏”只是其中一种,虽然引来哄堂大笑,但对于这个孩子自己来说,他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了1秒,并没有错,所以教师应该给予肯定。那么,方法的优化如何达成呢?不急,我们教师不必为优化而优化,也不必把方法强加给学生,把优化的选择权还给学生。估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学生自然而然就不会再选择麻烦的方法。
精彩三:好伟大的1秒
【回溯】
师:刚才我们用1分钟做了那么多事儿,如果老师只给你们1秒,能完成这些事吗?
生:不能。
(课件出示:1.猎豹是陆地上的跑步冠军,它最快时每秒大约能跑30米。
2.宁波的镇海发电厂一秒钟的发电量大约可供一户人家使用3个月。
3.我国最新研发的磁悬浮列车每秒约能行驶113米。
4.光每秒大约跑3亿米,只要一秒钟光就可以在北京和杭州之间跑100多个来回。)
师:看了这些,你对1秒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呢?
生1:原来短短的1秒还有这么大的作用,真是不可思议!
生2:让我大开眼界。
生3:刮目相看啊!
生4:好伟大的1秒!我们一定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师:大家说得多好!让我们都来做时间的小主人吧!
【剖析】
“不可思议、大开眼界、刮目相看、好伟大的1秒……”三年级的学生能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感受,而且是在数学课上,真是不简单。虽然这与学生原有的语言基础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因为学生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一开始他们感觉1秒时间很短,根本做不了什么,看了课件呈现的信息后,心里对“1秒”的定位突然发生转变,有了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孩子们才能用丰富的字眼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我的思考】
学生们出色的表现让我和听课的老师都为之喝彩,然而精彩的背后留给我的是更多的思考。数学课堂,要成就精彩,我们教师需要做些什么呢?
一、关注学习起点,以学定教
学习起点可以分为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逻辑起点是指学生按照教材学习的进度,应该具有的知识基础;现实起点是指学生在多种学习资源的共同作用下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切实关注这两方面的基础,将钻研教材与了解学情相结合,以学定教。
1.重视学生的逻辑起点——吃透教材
了解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要了解教材的知识体系,吃透教材,这样才能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成就有效的课堂教学。要吃透教材,教师首先要熟悉教材,把小学阶段的12本数学书通读一遍,了解某一知识点的来龙去脉。然后在教学某一内容时再仔细研读,看看教材提供的素材是什么,主要的知识点和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是什么,提供的思路和教学方法又是什么。最后就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基础,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个素材,或适当改变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
2.重视学生的现实起点——读懂学生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生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学生的现实起点因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各不相同,课前教师可通过教学前测、访谈、作业分析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再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实施有效教学,让每一个孩子在数学上都得到最有效的发展。
当然,对于教学起点的把握并不是静止的,它应该是动态的、富有变化的,教师在现实教学中要善于分析。当学生的现实起点远远高于教材的逻辑起点时,我们有必要对课堂教学的起点进行适度调整。
二、关注动态生成,顺学而导
我们的教学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有思想的人,在实际教学中,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事件、问题和情境,所以,教师课前的备课只能说是教学的一种预设。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学的技艺并不在于能预见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应学生而动,应实际情况而动。在变动的课堂中发现、判断、整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现有的教学现实,提高教学的创造性和灵活性,促进课堂有效生成。
1.巧用学生的“对”——由表及里
虽然教师课前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已经有所了解,也充分预设了学生课堂生成的情况,但实际教学中还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变数,这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随机调控,并把学生现场生成的学习资源转化为引出新知的背景,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中,最终获取新知。
2.妙用学生的“错”——因势利导
课堂中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因此我们应及时捕捉错误, 正确、巧妙地利用错误,在错误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化弊为利,让那些看似有碍于教学进度的“绊脚石”变为有效教学的“生长点”,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正如前文所述那个看似“错误”的喷嚏,如果教师把学生的这一回答看成是无厘头的玩笑,那么就不会有后来这个孩子那样精彩的总结,“估的时间长了,再用打喷嚏就太麻烦了,还是数数方便” 。估计方法的无痕优化比教师强加肯定来得更有效。
生本课堂,让我们把更多的目光聚焦于学生身上,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这样,我们的课堂定会因学生的出彩而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