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娇
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及就业压力的背景下对我国的高等教育现状做出分析,指出高等教育的几种改革方法,希望通过高等教育的改革带动教育的再一次改进。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就业压力 走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The New Cut Point of Education Reform
——The Dire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ZHANG Xuejiao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Bohai University, Jingzhou, Liaoning 121000)
Abstract Analysi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our n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employment pressure, put forward several reform methods as follows: hope that through th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education further more.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employment pressure; trend
大学毕业就业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始于2003年,212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摆上了台面,从这一年起扩招是否造成大学生质量下降与就业难就一直为公众所热论。2010届大学生就业率89.6%,还有1/4毕业生自费参加职业资格培训,这样一种现状让我们不得不反思,教育怎么了?
面对这种情况,国家政府,地方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来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比如辽宁省:辽宁省2009年下半年出台了《关于开展辽宁省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促就业的通知》。《通知》规定,2009届毕业生的辽宁省生源,还没找到工作的都可以报名,但总数控制在万人以内,培训方式以“订单”,“定向”为主。据悉,辽宁省开展的专业转换及技能提升培训的对象,主要是目前签约率较低的文、史、哲、法等专业的离校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同时考虑数理化等基础学科专业和工科专业的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的技能培训问题,文史哲法向物流、旅游管理及商业服务、房地产经营及物业管理专业培养;数理化,工科向软件、制药、机械制造、数控机床专业培养。
我们可以把这看作一种讯号,拨开表面的迷雾,我们可以看出这是在以市场需求社会需求引导教育模式。市场很残酷,只接收自己所需。作为教育出口的大学教育首当其冲要接受市场、社会的考验。同时也可以看出,当下大学的课程设置脱离了实际的需要。一项对于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59.1%的用人单位认为目前大学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其中50%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当前大学教育中课程设置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制约因素。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基础教育上的专业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的根本在于它的专业性。大学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所以不应再回避大学教育的专业性,独独强调他的学术性。同时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的今天,面对社会对于专业人才需求日趋多样化、多元化。大学应按照社会所需培养出多样化的专门人才才是符合教育体制、社会需求以及生活需要的,而不仅仅是学术型人才。大学不应再藏身于高高的象牙塔中。
现在的教育不被社会适应,公众也对教育普遍不满。教育产业化将教育推下了高高在上的位置,也使我们的教育水平一下推进到了发展中国家先列的位置。但一口吃成的胖子,随后就有许多不适出现。教育应放下身姿来适应这个社会,因为我们的教育正像我们培养出的学生一样,欠缺磨练。
根据以上陈述,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以下几个走向:
1 国际化
全球经济融合的加快已经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国际化,增加了对高水平劳动力资源的需求,“首先是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差距(主要体现为突出尖端人才的缺乏上),再者是学生国际化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培养的欠缺”,所以我们必须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才方面有所突破,这是我国加强文化建设促使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走向世界,提升国家“软实力”要求,这也给高校提出了新课题。比如著名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在2005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指出,中国大学生平均只有不到10%的求职者能满足跨国公司的要求,中国每年有60万新工程师诞生,但仅有1.6万拥有在外国公司工作的实用能力和语言能力。所以我们的高校应引进大量的国际教育资源,如高水平的教师、优秀的学生、先进的教育理念。今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起的作用日渐重要,如何走出去需要我们加以重视。
2 开放化与合作
高校不能再守着封闭式的办学理念,采取的经院式的教育方式不变,而是应经过充分的调研与论证,合理的进行专业设置及在校学生的能力培养,以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脱节,所培养的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水平跟不上市场变化的需要。作为本应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等院校,却是过重理论知识,忽视能力培养,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操作,教学严重滞后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难以跟上市场的步伐。而造成“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才”的现象出现。
同时,高校之间应本着取长补短的态度,互相合作,尤其是普通高等院校,资源本就有限,可以互通有无,发展一批优势学科。专业设置也讲求知己知彼,相信大家都有感触,哪个行业热门了,立马就会有许多高校设置相应专业以吸引学生,却不管学生毕业后去向如何,以及不顾高校的自有资源和师资力量,造成了行业的拥挤和学生从业水平的参差不齐。
毕竟各层次,各行业需要的人才水平、数量不尽相同,重点院校、优势学科院校及普通院校就应“分工合作”各打各的靶子,比如行业就像金字塔一样,由低到高,由多到少。所以高校也应看清自己的实力,瞄准靶子,设置专业,而不盲从。
3 高等教育内部分化
这从我国高校中区分出985、211工程院校就有所体现,举一个比较新且贴切的例子:
福建省教育方发布消息,省内普通本科高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正在编制中,本科高校的中长期规划实践跨度为2010年至2020年,每所本科院校都将在2009年12月前制定好各自的规划草案报省教育厅。按照计划:厦门大学将建设成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华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学院将建设成为教学研究型大学;集美大学,漳州师范学院将建设成为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一般本科院校的建设发展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开展科技应用研究为主。这一例子告诉我们,政府已经开始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开始考虑不同等级的大学面对的不同社会需求,开始认清笼统的办学思维是不正确的。
大学的本质是教育,大学因培养人才而存在。放在第一位重视的应该是质而不是量。不同的学校重视的方面也应该是不同的,比如说以基础学科见长的大学就应看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工程技术学科见长的大学很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高等职业学校则重视职业技能训练。不同层次的大学对人才培养质量更应有着不同的参照数据和要求。
所以,大学的清晰定位,对学生的报考以及上大学之后的学习方式有引导作用,同时也分流了不同层次的人才,也就解决了有些职位人才聚集,有些职位却无人可用的局面。从而也缓解了教育所面对的尴尬局面。
4 普通高校发展优势学科以点带面
建设高水平的一流大学是很多高校提出的发展目标,但综合型,研究型并不一定是高水平大学的必备特征,高水平主要反映在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多方面。因此办出特点,构筑核心竞争力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必由之路。行业特色校一定要坚持走特色办学的道路,以此实现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
教育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圈,我们的教育现在正处于一个不良的循环中,大学生的困境,高等教育的渐渐失势,人们开始对教育不满。所以眼下就是要找到一个新的切入点,让教育焕发出新生。从高等教育入手,一路倒推下去,从最快有效果出现的高等教育入手,让学生、老师、家长接收到教育的活力,从而让整个教育生机蓬勃起来。
参考文献
[1] 金融危机下中国教育国际合作的战略思考—专访教育部副部长郝平[J].大学(学术版),2009.10:3-5.
[2] 就业“经验短缺”该由谁买单[J].教育旬刊,2009(5中):5.
[3] 福建—本科高校将编制十年规划[J].教育旬刊,2009(10中):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