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课程及其改革

2012-04-29 00:44罗斯静
科教导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课程

罗斯静

摘 要 高等教育课程作为高等教育教学中的核心关键环节,对教育教学的整体质量、大学生素质的提高都起着重要的影响。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现行高等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弊端日益突显出来。因此,课程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针对自身的缺失而改革。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课程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Talking about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ts Reform

LUO Sijing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courses as the core and a key link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teaching, the overall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played an important impact. Undergoing tremendous changes with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course the problems and disadvantages of increasingly exposed. The courses must chang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 and reform for its own lacks.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curriculum reform

关于课程的定义,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代孔颖达的《五经正义》“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其中课程的含义主要是学习的时限、范围、进程或是教学专门领域的意思。目前已有的课程定义繁多,几乎每个课程研究者都有自己对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可以将课程的定义分为五类:

1 课程即科目、学科

历来,把课程等同于科目、学科十分常见。在我国古代,课程就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在欧洲中世纪,课程主要是“七艺”,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树、几何、音乐、天文学。后来的西方课程体系也就是在“七艺”的基础上而建立的。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以及众多教材中都普遍认为:课程即是学科,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或是单指某一门学科。这一定义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的知识体系,指的是一种典型的“教程”。笔者认为,这一课程定义很明显已经落后于现代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不符合现代大学的发展现实。

2 课程即有计划性的教学活动

将课程定义为有计划性的教学活动即是把所有有计划性的教学活动都组合在一起,包括教学的范围、进程,乃至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它强调对课程比较全面的看待。例如,美国著名课程理论学者塔巴认为,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这一种课程定义过于宽泛,把所有的教学活动通通包括进来,太过于笼统。

3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一些学者认为,课程是“通过有组织地重建知识和经验而得到系统阐述的有计划、有指导的学习经验和预期的学习结果,在学校的帮助下,推动学习者个人的社会能力不断地、有目的地向前发展。”这一定义强调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也就是站在起点上来预期学习了之后的结果。

4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学习经验,这一定义可以理解为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之后,学生所学的成其为经验。这种学习经验也就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学到的内容。这种定义看到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也就是在相同的学习活动中,每个学生获得的学习经验是不同的。因此,学生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获得了什么经验,而不是教师传授了什么经验。可以说,这种课程定义的核心,是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了个人。从理论上来说,这一定义的逻辑性不够强,涵盖的内容过于宽泛,它包含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全部经验,这使得对课程的研究无从下手。

5 课程即跑道

在西方英语国家,课程的英文为“curriculum”,来源于拉丁文“跑道”一词。根据这个词源的意思,可以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也就是连接预先要学的与最后学习到的知识。可以通俗的从比喻角度来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跑道上奔跑的过程,跑过终点,即可看成完成了大学阶段或是某个阶段的学习过程。这种课程定义比既形象又比较全面,既关注了学习的起点,又关注了学习后的结果,即终点。把课程看作一个连接点,将科目这一外部因素与经验这一内部因素连接了起来,笔者比较欣赏这一种观点。

课程作为大学教育的实质和核心,它集中反映了社会发展对大学教育的要求,体现着大学教育价值的取向,制约着大学教育活动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身心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科学技术获得空前发展,当前高等教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这不仅会阻碍大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也会使得高等教育的培养质量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高等教育课程体系进行革新,面向社会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目标,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既符合素质教育理念,又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设置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学分制”和“选修制”作用并不突出,用胡主席在国外发表演讲时的一个词形容高教改革仍是“折腾”。学分制实行后,大部分学生仍是浑浑噩噩而过,极少有学生能提前修完学分毕业或是另修专业;在整体课程体系中,必修课程仍占较大的比例,学生自主选修的课程较少;而且在选修课程中学生能学到的知识很少。(2)大部分学校对于学生选择的辅修专业设置很高的“门槛”,这阻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大多数学科课程体系中全部由综合课程以及核心课程占领,交叉课程和跨专业课程所占比例十分小,这使得学科交叉渗透变得十分困难,不利于大学教育功能的发挥。(4)课程内容十分陈旧,过分强调学科理论体系,对于一些学科领域的最新成果则不够重视,很少将其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可遵循以下思路:

第一,课程设置必须以高校的培养目标以及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前提,即从培养目标的高度来设置课程。大学中高等教育专业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呢?是培养高深专门高教人才,还是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呢?笔者认为两者应该兼顾。高等教育必须改变单一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应从单一性走向多元化,应根据不同的人才规格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以培养多种规格的高深专门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第二,从整体看来,高校要注重高等教育各课程之间的衔接,对其进行合理科学地组织,使其符合高教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规律。处理好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各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各层次间知识的衔接。

第三,重视高教学科交叉课程,采取课程体系综合化,克服学科门类过多,互不“往来”的倾向,加强学科间融合。大学应该改变高教专业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此而开设大量课程的现状,应适当增加综合性课程和跨学科课程,建立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四,优化高教课程结构,重视基础性学科,包括传统基础学科和现代科学基础课程。合理调整各课程模块所占的比重,协调分配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构建知识密度大、结构性强的选修课课程体系,充分发挥选修课程的潜力。此外,重视基础课程的教学,不能简单地认为增加课时,而是注重基础教育的坚实与全面,应立足于改革教育方法,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努力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第五,更新高等教育课程内容,加强课程的前沿性、通约性、过程性、注重认知策略性和适切性等特征,并反映科技文化新成果。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等教育必须随时更新陈旧过时的内容,帮助大学生及时了解到学科的新成果、新观点、新动向,跟踪最新学术潮流。要强调增强大学生的探究、科研能力,培养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 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陈侠.课程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 上海师范大学编写组.教育学[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 吴杰.教育论[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6.

[5] 刘力.对新课程改革若干问题改革的理性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4.

[6] 张家军.当代我国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的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

[7] 吴振球.论新世纪高等教育课程重构的理念和策略[J].现代教育科学报,2002.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项目教学法在微电影制作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