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问题的比较分析

2012-04-29 00:44:03曲佰玲
科教导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大众化

曲佰玲

摘 要 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初以及中国在90年代末,均发生了由高等教育的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急速发展。经过初步分析得出,在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当中,中、日两国大体相同,但在“校历主义”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上两国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

关键词 中国高等教育 日本高等教育 大众化 大学生就业难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nd Japan

QU Bail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Institute,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Nanjing, Jiangsu 210044)

Abstract In Japan in the early nineteen sixties, China in the late 90's, all produced by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the elite stage to the popular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After a preliminary analysis, in the popular process problems, in Japan, is roughly the same, but there is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 "calendar" and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problem in the two countries.

Key words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Japanese higher education; popularization;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0 引言

根据马丁特罗教授的研究,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分为“精英、大众和普及”三个阶段。在上世纪,日本和中国分别于60年代和90年代开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期间都出现了一些深刻的问题,下面从几个层面进行对比分析。

1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问题

1.1 高等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

20世纪60年代,随着经济进入到高速发展时期,日本盛行“教育投资论”,把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如根据舒尔茨的理论,日本文部省1962年推出的《日本的成长和教育》一书中写道:教育虽具有消费的特性,但同时具有作为投资的重要意义。在这个时代,把教育看作是投资的观点更应该受到重视。①这一理论,极大地激发了日本政府投资教育的热情,同时也导致教育政策的功利主义倾向。

1.2 学科设置结构失衡

表1 大学在校生专业(系)比重%②

二战后初期,日本高等教育就存在着重文法轻理工的倾向。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日本仍未有效解决学科结构失衡问题,尤其是在私立大学这一问题尤为突出。

1.3 私立大学扩张引发的问题

在日本,以国立大学为主的精英教育机构不承担规模扩张的任务,而主要重视质量。日本把这一重任交给了私立大学。这种政策确实很有效地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但却遗留下很多问题。其中,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下降、高等教育机会的差距扩大就是其中的典型问题。

日本在大众化过程中整体教育质量的下降,主要体现在私立大学教学质量的下降。其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日本政府长期对私立高校的歧视政策,使得私立高校在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国立高校。

表2 1970年日本各类大学生年均办学费、生均藏书量等情况一览表③

其次,由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初期私立大学得不到国家的办学救助,为了自身的发展大幅度扩大招生规模,甚至不惜降低入学标准。学生数量的剧增使得许多大学不得不在大课堂用麦克风进行讲课,这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与反馈,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如上所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主要是通过私立大学的扩张完成的。而私立大学为了确保自己的发展必定要收取高额的学费。所以,首先能享受这种大众化果实的当然是高收入阶层了。实际上,在整个60年代,升学率增加最显著的是城市高收入家庭的子女。这就导致了高等教育机会差距的一再扩大。并且,大学教学条件的恶化及学费上涨等问题,直接导致了日本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的“大学纷争”。

1.4“校历主义”风靡

日本很多企业于20世纪70年代在雇用员工时实行了“指定校制”。所谓“指定校制”,是指企业指明需要某种大学的毕业生。由于“校历主义”的产生,使学生们的入学目标从能够上大学变为考上名牌大学。因此,大学考试实际上是名牌大学的争夺战。

“校历主义”同时导致了日本自幼儿园开始的“考试地狱”及大量“非本意学生”的出现。

1.5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

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最显著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就业难。据统计:④1980年日本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比例是:高等专门学校为87.3%;短期大学76%;大学为75.3%;硕士研究生63.8%;博士研究生62.1%。

2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996年后,我国开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出现了超常规的发展。招生人数大幅度上涨,1999年我国高校招生增长率为47%,2000年为30%,2001年20%多,2002年19.5%。如此迅速的扩张,当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2.1 学科结构失衡

判断高等教育学科结构合理与否的重要标准是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在当今的劳动力市场转型期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严重缺乏;农业教育发展相对缓慢,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求;法学教育相对过剩;人文学科(如哲学和历史学等)所占比重太小,难以满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2.2 高等教育层次定位不清晰

从分层的角度来看,高等教育的结构主要指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各占的比例。由于缺乏公认的多样化的高等学校分类标准,我国各种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间职能不清。造成重点大学、本科院校、专科院校、成人高校、高职之间办学层次交叉、办学秩序混乱。另外,大多数高校都希望不断地“升格”。但是,从就业的角度看,并不是层次越高越好就业,关键是看这个层次结构是否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各高校本身应该更多地关注自身层次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3 大学教育质量有所下滑

在中国,由于连年大幅度扩大高校招生,导致高等教育质量的下降、教育经费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学图书设备缺乏、管理相对滞后。因此,中国应在扩大高教数量的同时,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加大师资队伍培养,健全教学质量评估等措施逐渐稳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4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出现

如同日本一样,中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了大学毕业生供过于求、就业难的问题。2004年11月,在中国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一些大学校长提出:70%~80%是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安全底线。截至2004年9月,中国2004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事实上,许多一般性的高校就业率可能远远低于这个数字。

3 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比较

通过以上对比,可以看出:虽然中国和日本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开始时间相差30多年,但出现的问题大体相同。

第一,虽然中国并未像日本那样提出“教育投资论”,但一些高校、特别是三本高校日益高昂的学费,也说明了中国有这种高等教育功利的苗头。

第二,在学科设置方面出现的问题,虽然中日两国有些区别,但总体上讲,都是还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极度需求,重文轻理工比较严重。

第三,虽然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采取的手段不一样,但过快的扩张都导致了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下降。同时,由于扩张引起的学费上涨,在中日两国都导致了高等教育机会差距的扩大。

在“校历主义”和“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中日两国还是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即在问题的深刻程度上又很大不同。

首先,虽然在中国并未出现像日本那样“校历主义”风靡的情形,但也出现了这种苗头。对清华、北大等极少数名牌大学的追逐已经导致新型“高考独木桥”的形成。据统计:仅2004年,北京、上海、天津、湖北、广州、江苏6省市600分以上的复读生就有3000多人。

其次,虽然由于诸多问题,中日两国都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中日之间存在着差异。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带来了劳动力的普遍不足,这使得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加,因此,收入差距并没有明显扩大化。而且,日本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相对缓和些。但在人口众多的中国,由家庭收入、地域而产生的差距比日本更大。并且,在日本,劳动力市场变换灵活。在中国,相对而言,大学毕业生供给过剩的出现速度更快。

4 结语

通过以上对中、日两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高等教育功利主义倾向化、高等教育学科设置失衡以及高校大幅度扩招引起的整体教学质量下降三个问题上,中、日两国还是比较相似的。在“校历主义”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两个问题上,虽然中日两国有很多相似点,但在问题深刻程度上有很大区别。当然,引起不同的原因,特别是中、日两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程度不同的原因特别值得研究,也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在此,由于篇幅的原因,只得留待进一步的研究。

注释

① 黑羽亮一.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高等教育[J].陈敏,译.高等教育研究.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杂志社,1997(1):88.

②③④史朝.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长春:东北师范大学,1987(1):19.

猜你喜欢
大众化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广东蚕业(2019年3期)2019-05-14 05:36:44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传媒评论(2017年3期)2017-06-13 09:18:10
论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
浅谈新闻语言的大众化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2
信息输入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分析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学习月刊(2015年21期)2015-07-11 01:51:44
探索宣传新机制 推进理论大众化
学习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01:51:14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3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大众化“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