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弢 张文棋
摘要: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增量改革”的典型代表。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应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前提下,建设合格的金融人才队伍,按照业务可拓展、财务可持续、成本可管理、风险可控制的思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同时需要政府管理部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支持。
关键词: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
自2006年银监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主要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其中村镇银行发展较快,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在引导商业性、政策性金融机构重返农村的同时,应大力发展和培育适应“三农”的村镇银行,研究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举措,发挥其经营灵活、运营效率高等优势,努力增强农村社区金融服务能力,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同时也为撬动民间资本投资提供一条正规化发展的合理渠道。
一、金融可持续发展: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村镇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组织的一种形式,其可持续发展应遵循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普遍规律。
金融可持续发展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戈德史密斯(Raymond W·Goldsmith)在《金融机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运用定向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研究了决定一国金融结构、 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 并阐明这些因素是怎样相互作用而促进金融发展的, 并在此基础上对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 [1] 。 麦金农和肖(Mckinnon and Show)在分别出版的《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和《货币、资本与经济发展》著作中,深入研究了金融制度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健全的金融制度能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经济的发展能刺激金融业的扩张,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 落后的金融体制不但不能促进经济发展,而且会抑制金融的扩展 [2] 。
我国较早关注金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人是白钦先教授,他从世界经济发展战略的角度,分析了金融可持续发展与国际安全的关系,研究了金融资源的重要性,提出了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及战略原则, 认为不仅货币资本或资金是一种资源, 并且整个金融都是一种社会资源, 金融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的标准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相互之间的协调适应。因此以金融资源的开发配置,成本与收益,后果与影响分析为核心 [3] ,同时金融部门在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产业利益的最大化和不断发展的过程 [4] ,就是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村镇银行是“增量改革”的典型代表,创新金融资源配置方式,实践金融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改革各方对村镇银行的期待。
二、我国村镇银行的演进特点分析
(一)数量变化呈现阶段性
村镇银行发展经历了起始期、催化期和加速期三个阶段,从试点到全国铺开呈现明显阶段性特点。2006年底吉林、四川、内蒙古等6省(区)被确定为试点省(区),2007年3月全国首批3家村镇银行开业运营,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开业后,国开行在甘肃平凉设立了第一家村镇银行,汇丰银行在湖北随州开始了自己在境内村镇银行的布局。2007年末,全国开业的村镇银行有9家。2008年全国村镇银行设立步伐逐步加快,农行在湖北和内蒙发起设立了两家村镇银行,开创了大型商业银行发起设立村镇银行的先河,之后建行、交行及民生、浦发等银行纷纷涉足。到2008年末,全国开业的村镇银行已有91家。
2009年7月银监会编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 计划三年在全国设立村镇银行1027家。银监会要求各银监局明确阶段要求,落实具体措施,积极加以推进,切实完成总体目标。2009年末, 全国开业的村镇银行148家。2010年4月,为解决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速度缓慢、大中型银行主发起人偏少等问题,银监会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关事宜的通知》,要求各地强化执行力,确保执行三年规划,并制定和调整了一系列政策,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到2011年末,全国实际建成村镇银行635家 ① 。
(二)区域性中小银行成为发起主力军
根据银监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村镇银行应采取发起方式设立,应有1家以上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发起人。村镇银行最大股东或惟一股东必须是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大银行业金融机构股东持股比例不得低于村镇银行股本总额的20%。
从2010年6月末全国的214家村镇银行来看,其中,大型国有银行发起设立20家,占比约9%;中小股份制银行发起设立175家,占比约82%;外资银行发起设立8家,占比约4%。总体上看,城商行和农商行等中小银行是村镇银行发起设立的主力军, 发起设立村镇银行普遍被视为此类机构开拓异地市场的重要途径。
(三)地区分布基本覆盖东部、中部和西部,东部地区设立意愿强
从2010年4月底全国村镇银行的地区分布情况看,中,东部地区11个省市设立66家,占总数的38.4%,其中主要集中在辽宁、江苏、浙江3省,共设立48家,占比72%。中部地区8省共设立46家,约占总数26.7%,各省之间相对均匀。西部12省共设立60家,约占总数的34.9%。总体看来,全国各省基本都已有村镇银行设立,但由于各地经济差异原因,在全国铺开阶段主发起银行更加偏好于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设立, 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投资动力不足 [5] 。
三、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产业因素:服务的农业弱质性约束
农业的弱质性是由其生产过程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因为“农业生产需要长时间的自然作用,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交错共同构成了生产过程。由于对自然有很强的依赖性, 农业生产中的劳动时间和生产时间不一致, 劳动不能填充农业生产的整个阶段,劳动时间小于生产时间,这样,自然使劳动作用不连续,分工和专业化难以展开,农业中的分工经济难以实现,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农业生产效率” [6] 。 村镇银行起步较晚, 业务范围集中于农村生产性信贷需求, 农业弱质性导致村镇银行面临着有别于其他银行的产业风险。农业生产存在盲目性、趋同性,容易出现大幅起落,不易把握其发展状况。正是由于存在这些特定因素,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按时还款的能力。 这样就有可能造成贷款不能按时收回,从而制约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
(二)制度因素:准入制度与政策支持乏力的约束
村镇银行规模一般较小, 属于小型商业银行,资金实力不仅大大低于一般的全国性或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而且也远低于当地的农村信用社, 这导致其在区域农村金融市场中的竞争地位极为尴尬,而且,对其特有的制度约束更使得村镇银行面临着不利的竞争条件 [7] 。
一是准入制度方面。现行规定村镇银行的发起人或出资人中应至少有1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且出资比例不得低于股本总额的20%。这个规定的出发点在于控制风险,但在金融机构设立村镇银行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必然影响村镇银行的设立和以后的发展。
二是经营制度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清算问题。目前村镇银行尚无法提供结算、征信查询等基本的银行服务,不利于村镇银行的进一步成长。大多数村镇银行没有发行银行卡或无法办理网上银行业务,村镇银行自身的商业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
三是政策扶持方面。世界各国为支持和保护农业和农民的利益,普遍针对农村金融出台了各种形式的制度化、长期化的政策优惠和扶持措施。村镇银行作为一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其给予适当扶持措施,既是国际通行做法,也是保证村镇银行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但由于各种原因,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货币政策、监管政策等等或者是政策真空、或者是政策不到位、或者是政策之间尚未形成合力,从而在现实中一些优惠措施无法完全得到实现。
(三)内部因素:风险控制任重道远
尽管目前大部分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运转良好,实现了低于1%的违约率,但这还仅是短期的表现,并不能证明其风险控制机制已十分完善。由于村镇银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从长远看风险控制将是制约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首先,农民的政策依赖心理。村镇银行的客户群主要是“当地微小企业及温饱型和市场型农户的小额贷款需求” [8]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有小额贷款需求的客户群得到了很多实惠,因而也使一些农民对政策产生了很强的依赖心理,把信贷资金等同于财政资金的观念还根源蒂固,加之,村镇银行发放的贷款多以信用贷款为主,易形成道德风险。其次,一些借款户信用意识、法律意识淡漠,欠账不还,签字不认,逃、废、赖债之风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使村镇银行的信贷资金安全将面临很大挑战。再次,从村镇银行自身看,有相当一批村镇银行目前仍然沿袭传统的业务运作模式,在客户定位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脱农、离农”现象,在业务品种、信贷调查、抵押担保、贷后管理、利率定价等方面创新缓慢,与现有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质化竞争,缺乏自己特有的竞争优势。
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突破思路
(一)明晰村镇银行的市场定位
市场定位决定村镇银行的可持续性。 村镇银行发展理念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持“小额、分散、流动”不动摇,坚持服务“三农”不动摇。农村金融需求具有小额、分散、缺乏抵押物、信息不对称等特点,国际上不少成功的小额信贷机构通过担保替代、动态激励、 小组联保和分期付款等创新方式克服了这些障碍,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国首批试点村镇银行的成功范例也充分说明,在明确市场定位下的技术创新能够克服金融市场中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进而降低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成本。
(二)增强村镇银行自我管理能力
1. 提高业务创新能力。 创新是商业银行业务拓展的核心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可持续发展。对于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尤其要以变求存,围绕创新谋建设、围绕创新谋拓展。一是创新产品开发机制。应跟踪客户有效需求,组建产品人才队伍,下沉产品创新重心,积极借鉴同业产品创新成果,整合自身资源,挖掘“错位”优势。二是创新服务体系。从渠道、流程入手,积累当地“软信息”提高贷款审批效率,营造特色农村服务格局,充分发挥网点作为客户关系维护、金融产品销售的桥梁作用。三是创新联动营销体系。 注重发挥发起股东尤其是金融机构与村镇银行的营销合力,推动母银行业务与村镇银行业务联动,建立“名单式”营销,建立客户分类别、分层次的动态管理体系,提高客户满意度,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让所在的农村用户感受到“自己银行”的贴心服务。
2. 提高自身盈利能力,政府适当补贴。要实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为其提供一定的利润空间。村镇银行的贷款由于额度小,客户分散,操作成本高于一般商业银行, 因此对其应适当放宽利率政策。同时,村镇银行应加强自身财务管理,并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其次,政府应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 至少应使村镇银行享有与其他农村地区商业性金融机构相类似的税收优惠政策, 创造公平合理的农村金融市场竞争环境。
3. 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稳健的风险控制机制是村镇银行开拓业务和实现可持续经营的基石。 村镇银行重点是向农村客户提供资金服务,而农村客户普遍缺乏透明的财务信息、信用记录和抵押品,这就要求村镇银行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应靠前建设、未雨绸缪,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系统。(1)遵循信贷风险传递顺序,对区域经济和重点客户群进行整体监测,完善风险监测和控制手段,提高风险管理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构建借款人资信等级评定和信用评价机制。(2)利用农村“熟人社会”特点,成立评价小组,建立动态化、完整统一的农户信用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实施以风险管理为基础的贷款五级分类制度。(3) 建立浮动利率的贷款风险定价机制。 利率浮动是村镇银行风险补偿的基础, 由于农村贷款市场的特殊性等原因, 村镇银行需要根据市场和客户状况适当浮动利率以覆盖风险。具体可根据农户贷款期限、农户贷款用途以及农户的信用状况进行风险定价,依据风险度的高低来决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
(三)高度重视村镇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合格的金融人才队伍
“人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农村金融企业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源合理使用和培育。村镇银行的外环境和内环境在人的因素上主要体现为三点:(1)员工与客户的关系。村镇银行大多地处县域,面对广大农户和微小农村企业,他们的信用观念、对金融机构的认同度等,是在与村镇银行员工的交易行为中体现和形成的,所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农民”,做好员工培训工作。(2)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村镇银行是一级法人机构,网点“单兵作战”常态化,这就要求每个员工必须具有独立处理各种业务的能力,并能认真准确地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否则就会大量消耗高层管理人员的精力,降低效率,影响银行的形象。 (3)母公司人员与当地雇员的关系。“母公司管理人员+当地雇员” 是村镇银行普遍采用的员工队伍结构,这种模式既能发挥发起行的管理优势,又能充分利用当地员工熟悉地方情况,便于了解当地客户信誉状况的优势。但这种模式下,必须注重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激励员工自觉维护银行的利益。同时要加强培训,提高员工金融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四)优化村镇银行外部政策环境,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
村镇银行的弱质性决定了政策支持是保证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是强化财税政策的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帮扶政策,支持村镇银行改革完善业务核算系统, 提高信贷风险防控能力,可采用软件开发费税前抵扣、减免或定向费用补贴的方式, 引导、 帮助村镇银行尽快解决发展短板。二是实行统一监管标准框架下的分类监管。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机构,按照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梯次推进、逐步达标的原则加以推进,提高村镇银行监管的有效性。三是完善村镇银行的配套设施建设。尽快开通村镇银行结算、征信、资金交易系统,降低村镇银行的业务成本,促进村镇银行的业务发展。
参考文献:
[1]Goldsmith. R. W.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2]Mckinnon,R.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Washington,1973.
[3]白钦先. 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理论研究的逻辑[J]. 华南金融研究,2003(3).
[4]冉光和,王定祥,熊德平. 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J]. 管理世界,2004(4).
[5]王修华等. 村镇银行发展的制度约束及优化设计[J]. 农业经济问题,2010(8).
[6]高帆. 中国农业弱质性的依据、内涵和改变途径[J]. 云南社会科学,2006(3).
[7]王曙光. 产权和治理结构约束、隐性担保与村镇银行信贷行为[J]. 经济体制改革,2009(3).
[8]程昆等. 略论我国村镇银行市场定位及发展[J]. 经济问题,2009(2).
(责任编辑、校对:郄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