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
摘要:信息不对称是限制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贷款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以借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软信息”为贷款决策依据的关系型贷款和贷款者之间负有连带责任的团体贷款,可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对贷款风险的影响。为此,商业银行需要在信息收集方法、营销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架构、激励约束机制等多方面做出变革。
关键词:小微企业;软信息;关系型贷款;连带责任;团体贷款
一、小微企业的范畴和融资特点
(一)小微企业的界定
小微企业概念本身是一个基于规模差异的相对概念,对其界定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从定性的角度界定,其核心标准是独立所有、自主经营和较小的市场份额。另一种是从定量的角度界定,主要是以若干数量标准衡量企业的规模大小,最常用的指标是企业从业人员、企业资产和企业的年营业额。
2011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印发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了小微企业的标准(详见表1)。
(二)小微企业的融资特点
1. 小微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和内部积累。
2. 银行贷款作为小微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主要提供的是流动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更新资金,而很少提供长期信贷。
3. 小微企业对贷款的需求具有“短、频、快”的特点。即资金需求时间短,贷款需求频率高,要求资金到位快等特点。
4. 小微企业往往缺乏合格的抵质押品,且借助专业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成本较高。
5. 小微企业对金融产品需求广。随着小微企业金融意识的提高, 经常使用的金融产品已由存贷款业务扩大到结算、票据承兑、贴现、保函、信用证、出口议付和信用卡等产品。
二、小微企业“贷款难”的相关问题
(一)关键问题:信息不对称下的信贷配给
在金融市场上,信息的不对称可能会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即资金使用者利用其信息优势在事先的谈判、签约过程或事后资金使用过程中损害资金提供者的利益,使资金提供者承担过多的风险。
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大大提高了信贷市场的交易成本。小企业和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商业银行无法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二是企业不知道应该提供哪种信息或无法提供信息。
银行的期望收益取决于贷款利率和借款人还款概率两个方面。银行不仅关心利率水平,而且关心贷款风险。当银行不能确定借款人的投资风险时,提高利率将使低风险的借款人退出市场,这就是所谓的逆向选择行为;另一方面,利率的提高会诱使借贷人选择更高风险的项目,这就是所谓的道德风险行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将导致银行贷款面临的潜在风险增加, 结果是利率的提高并不必然增加银行的预期收入。因此,银行宁愿选择在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上拒绝一部分贷款要求,而不愿意选择在高利率水平上满足所有借款人的申请,从而使资金有效供给小于有效需求,这就造成了信贷配给。
信贷配给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按照银行标明的利率,所有贷款申请人的借款需求只能部分地得到满足;二是银行对不同的借款人实行差别待遇,部分信息较为透明或能提供足额担保的借款人的信贷需求得到满足,还有一些借款人因为信息不透明、欠缺合格担保等原因而被拒绝。我们所说的小微企业融资难大多属于第二类信贷配给。
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非对称信息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贷款利率无法发挥市场调节功能,商业银行更加偏好使用抵押品来实行信贷配给。这一问题在小微企业信贷市场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小微企业大多资产规模小,缺乏合格的抵质押物和有效的保证担保,且无法向银行提供合格的财务报表,较大中型企业信息更加不透明,因此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配给也就更为严重,使得大量急需资金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且无法提供抵押品的小微企业无法取得银行信贷。
(二)基于实务角度的其他问题
1. 信用缺失。主要体现为企业信用、政府信用和社会信用的缺失。社会信用体系不完善一直是制约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我国企业信用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个人信用制度建设更为滞后,商业信用屡遭破坏,资信评估等中介服务缺乏。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商业银行对企业风险的客观评价,从而不利于小微企业获得银行信贷支持。
2. 小微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小微企业除了信息透明度低外还存在融资规模较小、管理水平不高、资源有限、缺少足够的抵押资产、倒闭率或歇业率较高等问题。这些小微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也是阻碍其获得银行贷款的重要因素。
3. 银行的缺陷。一是银行体系的缺陷。中小型金融机构比重过低,致使信贷渠道存在渠道过窄或渠道不足的约束。二是银行治理结构的缺陷。这在大型商业银行体现得较为突出,这些银行往往是组织机构复杂,业务链条冗长,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缺乏开拓小微企业信贷市场的动力和能力。三是银行经营方式的缺陷。银行系统缺乏金融服务的创新,不能适应小微企业的发展要求。
4. 社会中介缺陷。这包括信息中介的缺乏;审计、信用评级机构的不健全;抵押登记、公证等中介机构的手续多、收费高;小微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缺失等。
三、策略选择
笔者认为,信息不对称是限制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贷款的最为关键因素。它涵盖了许多对小微企业贷款难的其他问题。比如信用缺失、社会中介的缺陷以及银行和企业自身存在的缺陷都只是使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成本上升,提高了银行和小微企业进入信贷市场的壁垒。而一些因素如小微企业自身存在较高的倒闭率或歇业率属于客观规律并不能轻易改变。因此,信息不对称是小微企业难以取得银行贷款的关键所在, 也是制约商业银行向小微企业贷款的重要原因。 商业银行要在小微企业信贷市场上实现快速有效发展,就需要在改善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上多下功夫。
改善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是要着眼于降低信息的获取和甄别成本;二是要降低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引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率。对于第一点而言,由于小微企业缺乏“硬信息”,而“软信息”就成为银企合作中的关键,因此旨在获取“软信息”的关系型贷款技术被广泛应用。对于第二点而言, 在实践中往往需要借助抵质押担保来实现。由于小微企业普遍缺乏合格的抵质押品,因此团体贷款应运而生。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转嫁了银行的信息获取和甄别的成本,同时由于团体贷款中的成员间彼此互相了解、风险共担,也可以有效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信贷的策略选择如下:
(一)关系型贷款
1. 关系型贷款的概念。关系型贷款,是指银行的贷款决策主要基于通过长期和多种渠道的接触所积累的关于借款企业及其业主的相关“软信息”而做出。这些信息除了通过办理企业的存贷款、结算和咨询业务而直接获得以外,还可以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和顾客等)以及企业所在的社区获得。它们不仅涉及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状况,还包含了许多有关企业行为、信誉和业主个人品行的信息。由于关系型贷款不局限于企业能否提供合格的财务信息和抵押品,因而最适合于小企业(张捷,2002)。张杰青(2002)从银企关系出发对关系型借贷进行了成本收益分析,认为关系型借贷的核心在于小企业相关信息的不可得和其他金融问题,通过小企业非公开信息的发展使双方受益——减少了银行发放贷款的成本,进而增加了小企业贷款的可得性。她认为应将关系型借贷定义为一种以就近管理、集中关注、全程监控为特色的长期、密切的契约性协定借贷。目前,许多商业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开展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实际上也是关系型贷款的一种应用。银行通过与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紧密合作,可以了解到上下游小微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软信息”,并基于此为供应链中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订单融资、仓单融资、保理、应收账款融资等信贷服务。
2. 关系型贷款的特点和作用。关系型贷款的特点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银行对小微企业提供关系型贷款,是以小微企业的发展壮大能给银行带来长远和稳定的收益为预期的。由于长期的了解和信任,银行和小微企业双方都可以减少交易费用,实现双赢。第二,对抵押品和担保的要求较低。由于在关系型贷款中,银行对小微企业的“软信息”如业主的经营能力、个人品质和风险偏好有较好的了解,因此对于“软信息”质量优良的企业就可以降低其抵押品和担保的要求。对于没有太多资产和抵押物的小微企业来说,企业主的经营能力、人品、风险偏好等“软信息”也许比抵押担保更加可信,更适于作为贷款决策的依据。第三,客户经理在关系型贷款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客户经理是银行在关系型贷款中最接近小微企业、企业主以及社区“软信息”的人,他们同时也是最了解银行贷款合同中所需要的“硬信息”的人,因此也就最有能力把“软信息”和“硬信息”结合起来判断是否应该给关系企业贷款。这也要求银行要赋予信贷人员相当的权利,同时采取合适的制度来监督其行为。
3. 具体措施。(1)有效获取“软信息”。企业的“软信息”多种多样,既有银行需要的也有银行不需要的,如果不加区分地去收集,就会增加信息获取和甄别的成本,同时影响效率。因此,银行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方法有效获取企业的“软信息”。一是制定“软信息”收集的关键指标,如“三品”(企业主的人品、企业经营的产品和企业及企业主所拥有的物品)、“三表”(水表、电表和海关报表或税表),以指导客户经理有的放矢地开展信贷调查。通过搜集有针对性的非财务信息,准确掌握小微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状况。二是通过非信贷业务了解客户。在对小微企业开展信贷业务前,可以先通过为其提供存款、现金管理、结算、电子银行、代理服务、投资理财等各种非信贷金融服务建立业务联系,在业务交往中收集有价值的企业信息,为开展信贷业务做好准备。三是积极围绕小微企业所处的“三圈三链”(人脉圈、集群圈、商业圈和供应链、销售链、资金链)集群式拓展业务。“三圈三链”中包含了大量最直接有效的可供银行做出信贷判断的小微企业“软信息”,有助于银行节约信息收集成本,提升信息收集效率。(2)及时传递“软信息”。目前,各商业银行均已基本建立了独立运作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组织架构,但在实际经营中仍有部分银行未能对大中小微型企业业务进行有效区分,业务流程冗长、相似度较高。考虑到“软信息”具有难以量化和传递的特点, 业务流程过长大大增加了信息传递失真的可能性,进而会影响到贷款决策的效率。因此商业银行应持续完善小微企业信贷的专营机制,优化业务流程,精简业务节点,提高“软信息”的利用效率。(3)准确处理“软信息”。一是提炼关键“软信息”,针对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不同类型的信贷业务形成专门的信贷审批要点和标准。二是围绕“软信息”做文章,积极推进信贷产品创新。在“软信息”优良的情况下,可适当放宽担保条件,丰富抵质押品种,条件成熟的还可以提供信用贷款。三是对经营效益较好、资金需求旺盛的银行分支机构适当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提高其自行审批的额度,为基层行提供较为广泛的贷款投向空间和自由度。四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既要避免放权后可能导致的道德风险和代理问题,又要避免问责过度影响信贷人员发放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适度提高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不良率容忍度, 以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质量和综合回报作为绩效考核指标。 对于不良率超过容忍度的分支机构进行叫停问责,对相关业务进行停复牌管理, 但对相关人员已尽职的应适度免责。
(二)团体贷款
1. 团体贷款的概念。团体贷款是近几十年渐渐兴起的一种小额信贷的方式。在人们对其进行广泛的研究之前,它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 尤努斯教授于1976年在孟加拉国创立的乡村银行以无抵押团体贷款还款率达96%以上的优异表现而闻名于世。在团体贷款中,银行要求若干个贷款者形成团体,其中每一个成员都对其他成员的贷款负有连带责任,如果某个成员没有能力偿还贷款,那么其他成员就有责任替其履行偿还义务。同时,只要团体中有成员的贷款没有全部偿还,那么所有成员都将失去再次从银行取得贷款的机会,直到贷款被偿还时为止。目前,部分商业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开展的联保联贷业务就属于团体贷款的范畴。联保联贷是指若干小微企业(5户左右)自愿组成一个联合担保体,向银行联合申请授信,每个借款人均为团体中其他所有借款人以多户联保形式向银行申请借款而产生的全部债务提供连带保证责任。团体贷款的关键特征在于贷款者之间负有连带责任,是一种连带责任贷款。章元(2005) 认为团体贷款是银行将贷款者违约的风险转嫁给了团体中的其他成员而形成一种社会担保,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他们之间形成一种连带责任,从而激发他们之间的横向监督来保证这种无担保贷款保持较高的偿还率。它是横向监督理论在信贷市场中的典型运用。 团体贷款的效率研究也是学者们关注的课题。Ghatak(2000)的研究认为团体贷款可以解决信贷配给问题,最优分离契约和最优混合契约 ① 都是存在的,并且此时的平均还款率和福利水平比个人有限责任贷款情况下要高。章元(2005)对团体贷款效率的研究表明:团体贷款增加了安全项目的投资而减少了高风险项目的投资,这是其他信贷形式所不具备的。
2. 团体贷款的作用。(1) 可以有效缓解银行与小微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首先,由于贷款申请团体中的成员之间比起银行来信息更为充分,彼此互相了解,因此在连带责任的机制下,可以有效地实现“人以群分”,即风险程度相近的贷款者组成团体。银行可以通过设置贷款条件来区分贷款团体的风险类别,从而规避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其次,由于贷款团体中的成员对借款成员的借款行为承担连带责任且团体成员间信息充分,因此,一旦某一借款人转移贷款的用途或在有条件还款的情况下不还款,其他成员就会立刻采取措施纠正制止这种危害团体利益的行为,从而大大降低道德风险。(2)可以有效降低贷款的审查成本。在团体贷款中,由于有团体成员承担连带责任的制度安排,所以团体中的其他成员就有对借款成员行为的审查冲动。而且团体成员间的信息较为充分,这种审查也就比银行更有效率。这种成本的节约既体现在贷款前也体现在贷款中。当团体中的某一借款者声称无法还款时,银行可以要求团体中的其他成员承担还款责任而不必去审查其真实性,实际上是将审查成本转移给了团体成员。只有在团体成员都声称无法还款时,银行才有必要对每一个投资项目的真实回报进行审查。因此,银行的期望审查成本在团体借款的情况下降低了。
3. 具体措施。(1)定向组团。团体贷款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贷款申请者是一个团体,团体内的成员互相了解,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团体贷款实践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有一定数量的小微企业能组成贷款申请团体。实践中,银行可以“一链两圈三集群”,供应链上下游、商贸集聚圈和制造集聚圈以及市场、商会、园区集群内的优质小微企业客户为重点营销团体贷款。这些企业往往交流频繁,互相较为了解,易于组成团体。(2)双团体贷款。在探索对小微企业的团体贷款时也可尝试让若干信贷人员形成一个团体共同负责对贷款的审核,共同承担贷款损失的责任,形成“双团体贷款”(章元、李全,2004)。 这样做的目的也是要利用横向监督和连带责任机制来加强对信贷人员的激励和约束,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信息使用的效率。首先,团体中的信贷人员相对于上级信贷管理者来说拥有信息优势,包括对客户和同事的了解,赋予贷款团体一定的审批权限可以充分发挥团体中信贷人员的信息优势,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其次,由于连带责任,扣除工资和奖金的压力会在信贷人员之间形成一种有效的横向监督,一方面可有效防止单个信贷人员可能与客户的合谋,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信贷审核环节中出错的概率。
综上所述,信息不对称是阻碍商业银行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一条鸿沟,而关系型贷款和团体贷款则是从信贷模式角度跨越鸿沟的桥梁。相应的,商业银行需要在信息收集方法、营销模式、业务流程、组织架构、激励约束机制等多方面做出变革。
参考文献:
[1]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动态[EB/OL]. http://www. cbrc. gov. cn/chinese/home/docViewPage/109904. html. 2011-12-14/ 2012-03-21.
[2]王兵. 论中小商业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J]. 农村金融研究,2012(4):15-19.
[3]姚长存. 银行信贷视角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研究[J]. 农村金融研究,2012(4):20-24.
[4]章元. 论团体贷款对信贷市场低效率的可能改进[J]. 经济研究,2005(1):47-55.
[5]章元,李全. 关于“团体贷款”的建议[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4(9):3-5.
[6]辛树人,向珂. 中小企业金融制度的缺陷分析及矫正点选择[J]. 金融研究,2004(7):66-72.
[7]张杰青. 关系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J]. 华东经济管理,2002(6):61-63.
[8]彭文平. 金融中介理论的新发展[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3):46-48.
[9]张捷. 中小企业的关系型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J]. 经济研究,2002(6):32-37.
[10]林毅夫,李永军. 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 经济研究,2001(1):10-18.
[11]Ghatak M. Screening by the Company You Keep: Joint Liability Lending and the Peer Selection Effect[J]. The Economic Journal,2000,(110):601-631.
(责任编辑:李丹;校对:卢艳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