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治教育的实践特色及启示

2012-04-29 14:48吴广庆
理论月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政治社会化政治教育

吴广庆

摘要:德国非常重视民众的自我学习和品质修养,广泛开展政治教育,形成了独有的德国政治教育模式,使政治教育在德国社会中担负起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理论上,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为德国政治教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在实践上,德国政治教育具有完备的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和完善的制度机制两个特色。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学习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的优秀成果,借鉴德国政治教育的有效做法,高度重视公民的政治养成,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体系和工作机制。

关键词:政治教育:政治社会化:实践特色

中图分类号:D502(5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4-0183-03

一、注重将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与德国政治教育实践相结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的政治教育经历了封建君主专政时期的“国民教育”、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和纳粹时期的“政治教化”三个不同阶段。二战之后,针对世界法西斯的纳粹统治思想,西方各国对德国民众进行了一次强制性的“民主化”改造,大规模地开展了“去纳粹化运动”和“民主化再教育”。这是人类历史上有名的一次试图通过教育的方式对一个民族的“性格”进行全面改造的政治化尝试。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德国民众经历了怀疑、彷徨、接受、认同的过程,最终抛弃了法西斯主义思想,接受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值得思考的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西方国家是如何让德国民众抛弃原有的法西斯纳粹思想,形成西方所崇尚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呢?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德国政治教育功不可没,也正是由于德国政治教育作用发挥得好,德国民众的思想观念才得到了如此迅速的引导和转变。德国政治教育作用的有效发挥离不开议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除此之外,政治教育理论也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当代德国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由政治修养理论、政治认知——参与理论和政治社会化理论构成。”它们都是德国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构成。其中,“德国政治社会化理论是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与德国民族特性和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为德国政治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指导,成为构建德国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指导理论。

政治社会化这一概念自1958年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提出并研究以来,受到西方社会的极大重视,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政治社会化理论,用以指导西方各国的政治教育或公民教育,在巩固阶级统治,维持社会秩序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德国政治教育因其独有的背景也深受这一理论的影响。德国政治社会化理论认为,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成员“认识政治现象、学习政治知识、形成政治态度和政治价值,掌握政治参与技能的过程”,“也是政治文化的传播过程,国家(宪法)机构、政治团体、社会组织、大众传媒等都承载着传播政治文化的功能。”因此,政治社会化,实质上就是国家通过一定的政治社会化机构,利用有效的政治教育手段和方式,传播政治文化,使社会公众接受和认同国家政治体系、社会价值观念以及社会的各种方针政策,并转化为自觉的政治行为,形成行为习惯的过程。这一政治社会化过程与政治教育在过程、目标、效果等方面具有一致性,是政治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所在。可以说,德国政治教育是有组织、系统化的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和手段。

二、加强对政治社会化机构的管理,完善政治教育资源体系

人是政治动物。一个人自出生之后,要逐渐地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再转变成“政治人”,这一社会化的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人们对政治和社会的态度,“可能早在孩提时就已形成,但随着每个人的政治经历和社会经历的发展,总在不断变化。”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个体自我学习的态度和努力的程度是个体政治社会化速度快慢的内在因素,国家的政治社会化机构是决定个体政治社会化程度的外在因素。个体的内在因素由于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而难以控制。而作为外在因素的社会化机构则更容易受到国家的统一管理。在德国,政府和社会都非常重视加强对政治社会化机构的管理,这些政治社会化机构构成了德国的政治教育资源体系。

德国的政治教育资源体系或政治社会化机构种类繁多,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初级群体,主要是家庭和同龄群体,这一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非常大,但因其高度的个性化和无组织性而难以受到统一的组织和管理。另一类是“次级群体”,包括学校、政党、政府、大众传播媒介及其它具有政治教育功能的机构,这一群体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高度的组织性,比较容易受到国家的统一管理,是国家进行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也是个人获得一定政治文化的主要渠道。德国非常重视这两类社会化机构在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并形成了统一的政治教育资源体系。

在二战之后。德国就逐渐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并将政治教育作为社会的“公共产品”纳入到了政府的整体规划中,形成了“在国家主导和政府行政指导下,社会组织普遍协同和广泛参与相结合”的政治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德国政治教育的资源体系由议会、政府、政党、学校、社会机构、大众传媒等组织构成,包括了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及其分部、学校政治教育、社会政治教育、大众舆论以及其它各种政治教育方式,共同形成了德国政治教育的基本格局。在这一较为完善的“政治养成”系统中,青少年的“政治养成”主要由学校负责,成年人的政治教育则主要由社会机构、公共媒介及其它社会化机构负责,而议会、政党和政府则对政治教育进行宏观指导,负总体责任。

各个组织和机构在政治教育资源体系中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联邦议会对政治教育进行总决策和总监督,为德国联邦政府、政党、学校以及社会机构的政治教育工作确立总体的方针政策、基本原则和内容目标,为德国政治教育的全局定调。联邦政府主要是对政治教育进行组织和管理,其主要职责由联邦政府内政部下设的“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及其分支机构承担。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在内政部部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主要承担政治教育工作中具体的策划、组织、实施和管理。政党负责协助实施政治教育,按照政党法的规定,德国的政党都负有一定的政治教育责任,在议会中的五大政党都有各自的政治基金会,无论哪一个政党在执政之后,都会对政治教育工作作出部署和规划,使政治教育工作与政府各部门的工作紧密结合。

学校是德国政治教育的重要机构,对青少年的政治教育主要由学校来承担。早在19世纪,德国的学校教育受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影响,主张通过“管理、教学、训练”培养具有服从性格的人。二战之后,鲍勒诺夫等人提出了主张“民主化教育”的新的教育理论。尽管德国在不同时期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教育的内容不同,但是,重视发挥学校在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的传统一直没有改变。学校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促进青少年以政治认知发展为基础的政治品格的形成,并能够有效地参与到社会政治生

活之中,最终完成自身的政治社会化。德国学校的政治教育主要通过开设政治课和历史课来进行。此外,学校还组织学生参加国庆日、庆典和艺术家的演出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政治教育和历史教育。

在德国,对成年人的政治教育同样也受到议会、政府和各个政党的高度重视,并得到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德国联邦和各州既设有专门负责成年人政治教育工作的政府部门,又拥有数量极多的参与成人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机构和行业团体。政府既直接组织、实施面向全体公众的政治教育,又依靠社会化的运作手段,积极调动和支持社会力量来承担成年人的政治教育任务。参与成年人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组织具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各种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和历史遗迹等;另一类就是作为政治教育主管部门认证的社会政治教育机构,包括各种协会、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等。这些社会组织都在国家的统一管理下运作,主要以开展各类讲座、研讨会、报告会,组织各种知识竞赛、参观旅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促进成年人提高参与政治的素质,保持参与政治的热情。

三、将政治教育的相应要求进行制度性规定

德国政治教育是德国进行政治文明建设和加强社会治理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也是德国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能。德国已经将政治教育纳入到了国家政治体系和政府的公共职能之中,并从宪法和法律的高度对政治教育作出相关规定。早在1919年的《魏玛宪法》中就规定:“所有学校都要追求道德教育、公民意识、德意志民族性和民族和解精神的目标”。德国政党法也规定:“政党必须在公共生活所有方面参与形成人民政治意愿,特别是对形成公共意见施加影响。激发并加强政治教育,促进积极的对政治生活的公开参加,培养有能力的人承担公共责任。”可见,德国将有关于政治教育的相关问题充分体现在了宪法和法律之中,足见其重视程度。

二战之后,德国政治教育坚持以德国的宪法为核心价值,由政府的行政部门主导实施,开展了系统的“民主化”教育。德国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在2001年1月24日发布的公告中,将政治教育定位为“促进民众对政治事件真相的认识,强化民主意识,增强参与政治合作的准备。”其具体目标是:尽可能客观地向人们报道有关政治进程的事实和情况:培养人们在政治上了解情况的意识和做出政治判断的能力;促进民众在社会总的范围内认识自己的地位;引导人们认定自由民主制度的价值;培养人们采取政治行为的能力;让人们了解民主制度准则的性质;实行民主制度。

德国在开展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都会结合时代的特点和国内外的情况来确定符合时代需要的主题,并由政府作出相应的制度性规定,从而围绕这些主题尤其是那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展开政治教育。比如,20世纪50年代开展的“合作”教育、60年代的“冲突”教育、70年代关于“理解”与“解放”的争论、80年代的“多元化”政治教育、90年代的“民主与宽容”教育等,都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反映和历史要求。2000年5月,德国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在一份报告中明确了它在21世纪开展政治工作的14个主题,将民主问题和政治极端主义确定为新世纪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此外,还要关注经济社会问题、德国的历史和统一问题、国际政治和国际移民问题等,还包括全球化问题、生态问题、信息技术革命问题等。

四、德国政治教育的几点启示

德国政治教育以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为基础,结合德国自身实际,通过制度性规定和良好的资源体系与运行机制建设,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和生活方式,使所谓西方民主政治的一整套价值观念在德国民众的思想深处扎下了根。其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当然,由于中国和德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不同,面临的外部环境、基本国情和现实挑战也有所差异,中国不可能复制德国现成的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但是,我国可以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批判地借鉴吸收德国政治教育的一些有益的做法和经验。

其一,借鉴政治社会化理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德国政治教育之所以发挥了如此巨大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理论上吸收借鉴了西方政治社会化理论。政治社会化理论为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的基础和实践的指南。因此,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应当借鉴政治社会化理论的有益成果,高度重视公民个体的政治社会化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传播。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重视和强调对人民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的会议精神的教育和灌输。党的理论一经产生之后,就迅速通过党的文件、大众媒介等方式传播给人民群众,教育人民群众,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但是,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往往也容易造成“满堂灌”、“一锅煮”,忽视了公民个人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党员领导干部、大学教授及研究人员、工商业者、工人、农民、大学生等群体,由于他们在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其学习的效果也势必会存在差异,如果只是采用相同的方式进行“灌输”,其效果势必会减弱。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我们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会议精神直接“灌输”给了人民群众,而缺少了对不同受众群体的中间解读环节。这就需要中国共产党重视群众个体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对处在不同环境、不同阶段中的群众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和特点进行研究和分析,并根据不同群体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难度深浅不同的教育内容。由此,如何对党的政策进行合理有效的解读以适应不同群体的客观需要,成为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政治社会化理论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从个体的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群众个人对政治文化的认知、接受,内化为个人的思想观念,外化为个人的行为,经过多次强化而形成行为习惯的过程,这也正是个人学习的一般过程。使人民群众养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良好行为习惯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所在。研究和实践表明,青少年时期正是政治教育的关键期,是培养人的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实施政治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期,再进行政治社会化教育,就达不到那样良好的效果了。因此。政治社会化理论要求我们必须抓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然,这也并不是说过了青少年时期,政治教育就不起作用了。政治教育是伴随人的一生的教育。

其二,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需要依托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制。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仍然缺乏一定的建设力度,资源的配置也存在不平衡的现象,突出表现在学校和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平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较多,研究人员较多,体系也比较健全,而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却相对较少,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尚未完全进入良性运转的轨道,社会团体、群众组织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没有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由于这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存在不平衡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必然得不到良性的运转。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体系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体系,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

在德国,议会、政府和各个政党都非常重视政治教育的资源体系建设和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良性运转,通过制定制度明确相关职能、各负其责,加强对政治社会化机构的监管等方式,保证政治教育的作用的有效发挥。对我国而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体系建设,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机制,首先,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和规划。党和政府要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明确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职责,依靠自身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通过对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机构进行制度化规定和约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参与相关研究,讨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重大问题等方式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其次,要充分发挥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机构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合作机制。德国充分开发政治教育的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的投入,使政治教育建立在广泛的社会合作的基础之上。我国的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相对较少,思想教育功能也尚未完全开发,这就要求党和政府要鼓励和支持各种社会化机构积极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引导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博物馆、展览馆、历史遗址、革命旧址以及其它的政治社会化机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资源体系。因此,我们党和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开发社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社会化思想政治教育机构。使社会化机构同学校一样,成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主阵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良性运转。

责任编辑王友海

猜你喜欢
政治社会化政治教育
论新媒体时代下高中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对策
高校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应用研究
文化自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定位
网络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论
长征时期工农红军革命政治文化传播实践的多维分析
自主创新与国家利益
对晚清儒学政治社会化危机的概论及思考
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策略
论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工作的政治社会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