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观探究

2012-04-29 00:44王坤
理论观察 2012年4期
关键词:文化观社会主义

王坤

[摘要]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开创者,也是新中国文化建设的发起者,他致力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行文化建设,虽然晚年时期文化观发生转向,但是他的文化观中的积极思想始终作用于我们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关键词]毛泽东;社会主义;文化观

[中图分类号]A8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2)04 — 0021 — 02

1949年,中国人民在经过了一个世纪的浴血奋战后,终于站了起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党和国家的任务随之改变为发展新中国的经济和文化。这样,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作为两大任务提了出来。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的政策方针,形成了社会主义文化观。

一、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和文化繁荣的正确方针,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知识分子,正确处理知识分子之间矛盾的正确方针。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讲话时明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简称“双百方针”。1957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要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广到一切工作中去。这一方针的提出在当时有其深刻的理论根据和现实背景。

(一) “双百方针”是根据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提出来的

毛泽东指出真理是跟谬误相比较,并且同谬误作斗争发展起来的。美是跟丑相比较,并且同丑作斗争发展起来的。善事、善人是跟恶事、恶人相比较,并且同恶事、恶人作斗争发展起来的。如果禁止人们跟谬误、丑、恶、毒草见面将导致人们思想衰退,丧失鉴别能力,这样的政策是危险的。因此,我们要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采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二) “双百方针”提出的现实背景是当时的社会主义建设

毛泽东指出我国艰巨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尽可能多的知识分子,但我国当时各类知识分子大约五百万左右。对于一个大国来说,这个数量是太少了,远远不能满足各方面的建设。尤其是当时被打成反革命集团的政治事件在文化界引起了巨大震动,许多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在这种情形下,就有一个化解知识分子紧张情绪、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更好的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问题。双百方针对解决这个问题起到一定作用。

双百方针的出台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即从依靠行政命令,以政治批判方式来解决文化学术分歧,转向提倡自由讨论和自由竞赛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其实质就是承认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一花一家的单一形式,而是多样性的文化生态格局。在这种格局中,各种文化互相碰撞、共同学习,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所以,对于科学上、艺术上的是非,应当保持谨慎的态度,提倡自由讨论,不要轻率的作结论。采取这种态度可以帮助科学和艺术得到比较顺利的发展。

二、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1964年9月,毛泽东在《对中央音乐学院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对待古代和外国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要求我们科学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毛泽东认为无论是中国古代文化还是外国文化,必须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既不能一概排外,也不能盲目搬用,而是批判地总结吸收。

(一)古为今用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文化极为重视,他说:“中国现实的新文化是从古代旧文化发展而来的,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隔断历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 〔1〕毛泽东从尊重民族的历史、发展民族文化的思想出发提出古为今用。古为今用就是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换言之,就是将古代的文化遗产用之于为人民服务。

如何古为今用?毛泽东不仅在理论上阐述了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在实践上也是这方面的典范。他在许多著作中,自觉地从中国古典哲学著作、历史著作、文化著作以及众多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成语典故等珍贵的中华文化中吸取营养。诸如他在批判某些官僚主义的领导干部时说他们总有一天会出现“霸王别姬”的景象,又如,在抗战年代,蒋介石承认陕甘宁边区,后又包围边区,毛泽东为此讥讽蒋介石“食言而肥”。这些古语赋予了人民的立场,因此使毛泽东著作具有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二)洋为中用

毛泽东对外国文化也极为关注。他认为,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不仅要学习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要学习外国古代的文化。洋为中用贵在“用”字,毛泽东曾明确表示,自己之所以不赞同绝对的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德莫克拉西主义的理由就是这些主义于理论上说的好听,事实上是做不到的,而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的具体实践相联系的。可以说这正是毛泽东在不断地文化选择中,最终认同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洋为中用”?“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才能对我们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毛泽东主张对外开放,同时又强调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全盘西化,也反对中国本位文化论,在两个轴心之间建立了一座桥梁——中西文化融合。这个融合应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也就是毛泽东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每一表现中都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点的观点。洋为中用从思想方法上解决了需要中国化和如何中国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此产生了第一次理论飞跃——毛泽东思想。

三、文化发展的基本任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革命胜利后,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和发展文化教育,这实际上确立了建国以后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二为方针”正是对文化民族特性的强调——在文化领域内推行独立自主的方针,学习外国一切优秀文化与文学,以使中国传统得以在现实的人民需要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创新。同时,“二为方针”的提出又贯穿着现实功利价值观,特别是政治功利主义的观点。因为毛泽东认为西方是入侵者,看到了西方思潮的诸多弊端。为抵制资本主义的入侵,毛泽东强调文化的政治功利性,将政治救亡、文化为政治服务放在首位。

“为人民服务”就是为工农兵、知识分子、干部和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人们服务。“二为方针”并不限制艺术家的创作性,而是鼓励文艺工作者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前提下,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总方向和总目标,也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时期一贯坚持的文化方针,是对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关于文化“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进一步发展。这个方针为在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政策导向,设计了一个最大可能的发展空间。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文化建设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也就是许多学者所说的“春天来了”。

四、文化观的转向——文化大革命

毛泽东在晚年时期对待文化问题的观点出现了明显的转向,突出的表现为他侧重于从捍卫社会主义的视角论析文化问题,因此出现了包括发动“文化大革命”等严重错误。

在毛泽东晚年的文化探索中,明显存在着理念认知与实践操作相抵触的情形。毛泽东一方面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另一方面,在声势浩荡的文化大革命中,却提出并实行“破四旧,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其结果是横扫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传入的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毛泽东一方面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但是,另一方面,在文化艺术领域一旦有人发表异议,他就运用文化批评、批判的方式,实行一种直接文化自身内部同化的强制,告诫其他人,从而实现间接的文化强制的效果。毛泽东一方面要彻底砸碎资修的旧文化,建设无产阶级的新文化;另一方面却又发展了传统文化中的个人崇拜、个人专断、家长制及帝制等封建残余思想。历史学家黎澎在辞世前曾说,他一生最难理解的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黎老的意思显然不是说这八个字的字面意思难以理解,而是指这一方针在理论上与实践上严重脱节的程度让人迷惑,另人难以置信。

历史的进步是需要付出代价的。“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正是因为有了文革这段历史的教训,我们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才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懂得处理好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的相互关系,准确理解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发展,树立起科学的文化发展观。诚然,毛泽东文化观尤其是晚年文化观出现了偏颇,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但毛泽东的出发点和动机是好的,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事业,对人民利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毛泽东的文化观不论在党的历史上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道路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文集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4〕邱守娟.毛泽东的思想历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与毛泽东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胡为雄.毛泽东思想研究史略〔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侯景清〕

猜你喜欢
文化观社会主义
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几点思考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研究
浅析中国室内设计的文化观
论瞿秋白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基于超越的创造性转化——林毓生之现代中国文化观
西方现代性背景下的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比较——以二战期间毛泽东、卢卡奇、马尔库塞文化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