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化蝶“研”为先

2012-04-29 00:44胡红赵雪敏凌悦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石猴课文设计

胡红 赵雪敏 凌悦

2011年7月,我们参加了第九届NOC活动网络教研团队赛项的决赛。面对完全陌生的教材,参与毫无经验的赛项,我们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大赛的最高奖项“恩欧希教育信息化发明创新奖”。回顾参赛始末,最大的收获不仅在那闪亮的奖牌和证书,更在活动让我们悟到了团队教研的力量。

● 字斟句酌复推敲,一处非工“研”未休

7月21日,经过上午的循环评价和下午的修改完善,我们最终完成的教学设计和赛前7月8日上传的初稿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所有的变化都是经过我们激烈争论与研讨的结果。那一天,我们根据兄弟团队的建议,又结合我们评价的另一兄弟团队设计所受的启发,各抒己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

1.文本取向:是关注“故事情节”,还是关注“猴王形象”

兄弟团队在给我们团队设计评价中写出的第一点缺憾是“文本价值取向不够明确”。他们的理由是这样阐述的:“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文前的阅读提示也是教材,就像课文、注释、练习题。课文要细读,其他教材焉能一扫而过、浮光掠影?比如,此课的阅读提示,细读则至少蕴含下述信息:其一,课文写了石猴来历和石猴成王的经过;其二,课文先写石猴来历,后写石猴成王的经过;其三,带着这两个问题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便不攻自破;其四,这两个问题表露了编者以‘故事情节为取向的阅读理念。”

思辨与升华:

【凌悦】我不怎么理解对方这段话的意思。什么叫“文本价值取向不够明确”?

【赵雪敏】我想,他们的意思是说,我们应该按照“故事情节”的顺序来开展教学,而不赞成我们以“猴王形象”来设计教学的板块。

【胡红】这不正是我们7月8日上传设计之前讨论过的问题吗?当初我们的教学流程就是两种思路,一种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授课,另一种按照猴王形象的不断丰满来组织教学。

【凌悦】我们要不要改成原来的另一种设计?

【胡红】为什么要改?这篇课文的主角是谁?猴王!这是需要学生去认识的一个角色。可是这个角色对五年级学生一点都不陌生,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对猴王产生新的认识。

【赵雪敏】是的,我觉得还是应该从“猴王”入手开展教学。

【凌悦】我们的设计是一条以“猴王形象”串起来的线,不断加深、丰富学生的认知。我们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提升对这一形象的认识。

【胡红】其实他们阐述的理由正是我们反复推敲过的,既然我们都觉得原来的设计思路没有问题,从大的流程上就不要再去改动它。

因为达成了共识,我们保留了原来的教学流程,使学生对猴王形象的认知由印象到文本,由平面到立体,由单一到丰富,由课内到课外。而认识猴王形象的过程,也同时关注了故事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学生还可以从“说说、议议、品品、想想”中得到交流与互动,从而对《西游记》这一古典文学产生更加浓厚的阅读兴趣。

2.课堂教学:是关注“文本内容”,还是关注“读中感悟”

我们在学习另一兄弟团队的教学设计时发现,该设计非常注重学生“读”的训练,一读、二读、三读,层层推进,效果很好。这一设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思辨与升华:

【胡红】和我们评价的兄弟团队相比,我们的设计在朗读方面缺少点火候,你们觉得呢?

【赵雪敏】他们以“读”来推进教学,我们以“猴王形象”来层层深入,应该说各有千秋吧。

【凌悦】我们不是每一环节也都有让学生读书的环节吗?只是没有那么明显地写出来罢了。

【胡红】不仅仅是没写出来的问题。仔细看看我们的设计,会让人产生一种误解,似乎我们更关注文本内容,而忽视了学生的读中感悟。我们应该对一些关键处的朗读提出明确的要求。

【赵雪敏】比如,在引导学生讲述故事之前,应该让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那些最能体现猴王形象的语言、动作。

就这样,我们对整篇设计进行了反思,在关键板块增添了朗读感悟的具体要求。比照如下:

3.学习平台:是沿用“专题博客”,还是改用“校园网页”

我们的设计是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教学。最初,给学生提供的平台是在搜狐制作的专题博客http://www.houwangchushi.blog.sohu.com/,文件上传之后,我们又尝试着做了一个关于《猴王出世》一文学习的专题网页,但并没有决定现场竞赛时是否使用。

兄弟团队对我们原来的学习博客给予了肯定,那么,我们重新开发的学习平台是否要使用呢?

思辨与升华:

【赵雪敏】我觉得还是换了好。因为博客平台只有参与本课学习的学生关心,其他学生或老师很少会参与进来。课文学完一段时间,这个平台也就渐渐被人遗忘,成了一种资源的浪费。

【凌悦】怎么会呢?博客不是面对所有人的吗?大家都可以参与啊!

【赵雪敏】但我们不可能把这个博客的网址刻意告知其他人。如果我们在校园网上链接一个专题网页,大家就会无意中关注。

【胡红】是的,每天都有很多人关注我们学校网站,如果按赵老师讲的在校园网上做个专题网页的链接,就会有更多人有意无意地参与到我们这一课的学习与讨论之中,尤其是互动环节,学生可以得到更多不同层次的评议,应该是好事情。

于是,我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将学生互动的平台由专题博客转向了校园网上链接的《猴王出世》专题网页http://www.eyuan.cn/houwang/。我们在网页上用菜单式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帮助,留下了互动的空间。

4.辅助视频:是保留“有声动画”,还是改用“无声影像”

为了激发学生亲近文本,感悟作品的语言,我们在“讲述故事,品味经典中的美猴王”这一环节,课件中插入了一段2分钟左右的关于石猴出世的辅助视频。循环评价时,由于赛场网络原因,对方在播放我们的课件时没有观看我们剪接过的视频,而是链接了网上的整节动画片,把原本2分钟的内容误看成了18分钟,所以对我们作出了“过多追求多媒体”的评价。不过,后来他们在评委老师的纠正下与我们作了当面交流和解释。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对此段视频进行了争辩,主要是因为受到我们评价的另一团队的资料启发。

思辨与升华:

【赵雪敏】我们截取的动画片含有解说,内容跟课文差不多,而我们看到的兄弟团队选用的是一段无声视频。

【凌悦】解说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还能让学生学着它讲故事,不是很好吗?

【胡红】五年级的学生应该有自我发挥的能力,这样的解说有点限制学生思维,而且截取的动画片即便只有两分多钟,还是长了一点。你们看,他们用的是一小段猴王出世的视频,没有解说,如果我们选用这样的视频,不正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用白话的语言给视频配音吗?选用这段无声视频,应该更有助于训练学生对白话语言的把握能力。

【凌悦】这么说是有道理,给画面配音更像讲故事,否则就是背书了。

于是,我们迅速上网搜索了那段关于仙石化作石猴的无解说视频,并按照教学需要截取了不到一分钟的片段。我们感到:这样的视频既能让学生在对照中感悟经典名著语言的精彩,又为学生进行生动讲述提供了依托,效果明显优于我们的原有设计。

● 众人拾柴火焰高,现场急“研”出妙招

7月22日下午极其紧张。要完成对自身设计最亮点的分析和对兄弟团队设计中一个不足的改进,还要做出一份可视化陈述PPT,而这些工作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阅读、思考、制作,那真是分秒必争。

我们用较短的时间梳理了教学设计的亮点,因为每一个环节都是我们三个人合作的结果,所以,关于亮点的陈述是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很快完成的。但是要挑选出兄弟团队教学设计中可以继续完善的环节并提出修改意见,这就有了很大的挑战性。

在近20分钟的时间里,我们都紧盯选定的兄弟团队教学设计,静静地阅读,默默地思考。当我们了解对方设计并开展讨论时,我们不约而同地关注到了对方教学设计中的“三读课文,自主阅读,感受形象”环节。

对方原始设计:

1.三读要求:感受石猴的形象应该关注哪些词句?(提示学生联系前几课的方法)

2.浏览课文,画出你认为值得关注的词句,可以在词句旁写一写自己的理解,及朗读建议。

出洞部分值得关注的词句:

(1)“众猴把他围住,问道”、“众猴道”文中没有表示语气的词,自己可以加上“惊讶、好奇”等词语。

(2)“喜不自胜”要读出欣喜若狂,手舞足蹈的样子。

(3)“打了两个呵呵”要连续大笑,显示得意的样子。

(4)“大造化!大造化!”、“没水!没水!”朗读时要注意连续的感叹号,表现了石猴得意略有骄傲的样子。

3.三读汇报。

相机点拨:看视频(课件播放:石猴出洞的视频)

这段视频对你的朗读有什么帮助?

我们都关注到以上环节中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于是,围绕上述设计展开了研讨。

思辨与升华:

【赵雪敏】我觉得“石猴出洞”这段视频的播放有点多余,五年级学生还需要这样把文字和动画一一对应的播放吗?

【凌悦】从他们的设计上看,对方是希望通过视频来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是不是也有点道理?

【胡红】从课文来看,“石猴出世”这个段落朗读难度大吗?

【凌悦】对五年级难度应该不大,因为学生对《西游记》早已熟知了,五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读好“石猴出洞”这段文字。

【胡红】既然朗读没什么难度,视频对有感情朗读的作用也失去了意义。最关键的是,我觉得这段话中有些词语需要引导学生去想象,如“复瞑目蹲身”,这应该是个怎样的动作?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想象,这一方面是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机引导学生品味中国古典文学语言的魅力。

【赵雪敏】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我觉得关键不是去指导学生怎样读出感情(这不需要过多指导),重点应该关注作品语言的简洁,关注对话反映的人物性格特征。

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我们迅速整理出新的思路。

修改后的设计:

三读课文,自主阅读,感受形象

1.三读要求:感受石猴的形象应该关注哪些方面?(语言、动作等)

2.浏览课文,你能读出一个怎样的石猴?是从哪里读出来的?画出你的依据,并在旁边做出批注。

3.学生交流。以“石猴出洞”为例,读出石猴因勇敢而显果断,因性急而显干脆。例如,“石猴喜不自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瞑目蹲身,跳出水外”“我们都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之气”等。

4.拓展阅读。出示不同版本的《石猴出世》文字部分,引导学生比照阅读。

我们认为,修改后的教学设计紧扣文本,同时又关注了学生的年段特征。因为五年级的学生思维水平早就高于了“形象直观”,所以应该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为主,让学生把看视频的时间用在对文本的理解上,将文本通过想象转化为画面与同学交流,这样的想象力是有个性的,石猴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也会变得饱满,而不是通过观看视频后所呈现的单一。同时,修改后的教学设计也体现了课件资源“简约而不简单”的原则。

● 同舟共济“研”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

从全市初赛一等奖到全国决赛一等奖,到最终摘得大奖,我们对NOC活动从一无所知到略有了解,到实战感受尽知其意,一路耕耘一路歌,每一位成员都感慨万千。

【凌悦】回顾比赛历程,从火车卧铺上蜷缩着身子酝酿教学新思路到宾馆里挑灯夜战修改教学方案,从差异争鸣到通力合作,从担忧迷惘到惊喜快乐,那梯道里匆匆走过的步伐,那赛场上敲打键盘的啪啪声响,那评委席上专家们的恳切目光,那答辩时刻唇枪舌战的锋芒,那场外台阶上疲惫而焦急等候的背影,那得知获得佳绩时的欣喜若狂,那一段连续不断的彻夜未眠……一串长长的记忆已经收进我专业成长中最为精彩的目录篇章。

【赵雪敏】我曾经一直害怕在人多的地方演讲、发言或是做其他任何事情,因为总担心自己做不好,索性不去做。这次比赛,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其实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两次陈述与答辩,自己都能落落大方地发言,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些畏惧。尤其是“问鼎赛”的现场答疑,台下观众及团队战友投来的微笑,都向我传递着极大的鼓励。工作第四个年头的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胡红】一次活动,我感受到了三股巨大的力量。

第一是团队的力量。从个案的形成到团队合作形成共案,从对兄弟团队教学设计和课件的学习与评价,到吸取其他团队优点、完善自身团队的设计,在充满挑战的竞赛中,我们团队精诚合作,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有思辨,有升华,享受了合作、学习、成长的快乐!

第二是技术的力量。网络教研团队竞赛,教学设计注重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整个参赛过程采用无纸化环境,全部在网络中完成。无论是“问鼎赛”上的现场观摩,还是“分享会”上的优秀作品欣赏,都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技术运用得当,真的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第三是思考的力量。参赛时,我们一直在思考;参赛后,我们仍然在思考。感触最深的是网络教研团队这样的形式。我们思考着:如果每一个团队都能养成网络环境下同侪互助、自我完善的习惯,这样的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更迅速。大赛的最高奖项可以算作对我们辛苦付出的回报,但在我们看来,真正的回报更在于NOC活动给我们带来的更加开阔的视野和有可能去实施的一种新型教研方式。

后记:参加第九届NOC活动已经过去半年多时间,我们学校也在这一活动启发下,研发了校本研修新模式——团队赛课,而且在区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很欣慰有过这样的一次教研旅程,我们可以无悔地说:NOC,我们经历过,感恩过,思考过。今后,NOC还会有我们的身影!

猜你喜欢
石猴课文设计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猴王出世》缩写
三位一体话猴王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背课文
惟妙惟肖的方城石猴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