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敏:开创中国公益事业的蓝海

2012-04-29 00:44曹培红陈雪娇
社会与公益 2012年4期
关键词:公益企业

曹培红 陈雪娇

他活跃在经济与公益之间,提出“社会投资”新公益思想;他支持扶贫、改革教育;他力推“社会企业”,认为国企应社会化;他认为慈善与商业“需界定,可共生”。汤敏,开创了中国公益事业的一片蓝海!

2012年初,汤敏连续在上海证券报撰文三篇专门谈社会企业的问题。如今,汤敏的兴趣和精力已主要投身于社会与公益领域,为此,《社会与公益》杂志社近期对汤敏进行了专访。汤敏称社会企业是中国企业家投资的蓝海,他的人生选择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社会与公益事业是中国未来创业和就业的蓝海。

华丽人生:留学、首席、基金会

汤敏出生在北京,5岁时随家人迁到广西,几乎没上初中,直接上了高中,然后在南宁做了5年的数学老师。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也就是1977年,汤敏考上武汉大学数学系,四年后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并跟同学左小蕾喜结连理。

1984年,汤敏被公派留学,揣着100美元,扛着箱子就去了美国。1989年他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进入亚洲开发银行工作,成为那里的经济学家。

2000年,汤敏被亚行派回中国工作,成为中国代表处的首席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间经济合作、经济发展战略和国际金融业务,负责东亚经济、南亚经济、区域间经济合作、亚洲债务和亚洲金融市场方面的研究。

2007年,汤敏离开亚洲开发银行,8月1日,正式履新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以书生“参政”著称的他,在回国就职的短短几年内,研究成果通过不同的渠道送达政府各个部门,其中不少成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实现着他学以致用的经济学理想。

2010年12月3日,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10社会创新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新任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首次正式代表友成基金会出席社会创新国际论坛,代表友成向全体与会人员发表了演讲,并阐述了友成“学习与服务计划”(LSP)的主要设想。汤敏于当日正式就任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兼任友成大学(筹)校长。2011年4月,汤敏受聘成为国务院参事。

成功的事业幸福的家

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家是汤敏考虑的重要因素。和大多数中年知识分子家庭相似,汤敏与经济学家左小蕾和一个儿子组成了幸福的三口之家。在夫人左小蕾眼里,丈夫汤敏是一个非常有修养、有水平并值得尊重的一个人。

在左小蕾的描述中,丈夫汤敏总是愿意对所有事物做积极方面的评价,很少去挑剔,同时努力思考,总想做事,与世无争。他尊重另一半,也关心其他的人。左小蕾说,在亚行,很多新员工在遇到问题时总会被其他同事提醒,找汤敏吧,他会给你很好的建议。

虽然各自研究领域不同,但就共同关心的中国宏观经济问题,这一对经济学界的伉俪还是经常“唇枪舌战”,“我经常会被他说服,尽管汤敏很平和,但在原则问题上绝对不会让步,他会用自己的方式来说服你,绝对不是稀里糊涂的人。”夫人左小蕾笑着说,“但对方言之有理,他就会转变看法。”汤敏还经常帮左小蕾找论文资料。这种互相扶持,志同道合的相濡以沫也是左小蕾最感到幸福的。

谈到丈夫,左晓蕾说:“他在我回国安顿后做的第一件事是请一位提供家庭服务的阿姨。即使是节假日阿姨休息,我觉得应该干点家务事,他都建议我不必对家务事太认真。”她还说,“他人品很好,能够和各种人打交道,总是能看到别人的优点。我们结婚20多年了,从没听他说过别人的坏话。他心态很平和,永远乐观。”

亚行18年的独特经验

从中国到美国,从美国到菲律宾,再从菲律宾回到中国,汤敏求学、工作的路线勾画出了一代海归经济学家的路线图,但又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来自于他在发展中国家难得的人生经历。获得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经济系博士学位后的汤敏面临人生的重要选择:到亚洲开发银行就职。原因是在读书时,汤敏就对发展中国家的成长问题情有独钟,而亚洲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对其成长规律的研究将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作。

在汤敏看来,在美国几年的系统理论学习丰富了他的头脑,亚行的18年工作经历则丰满了他的人生。毕业之后加入亚行,在菲律宾工作的第二个月,汤敏就遇到了终身难忘的一次政变,他当时住的一个街区就是政变交战最为激烈的地区。他观察到作为最资本主义化、任何规矩都按照美国模式来“复制”的菲律宾,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比较失败的国家,社会动乱、贫富悬殊、经济动荡。这促使他去思考,原来并不是有了市场经济就有了一切,有了民主就什么都能解决,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

跨进亚行大门后,汤敏先后在马尼拉总部研究部和规划部做研究员,在马尼拉生活的11年,他做了很多近距离的观察,也有了很多体会。他的个人兴趣也从学术转向政策研究,足迹踏遍亚洲各国,在东亚经济、区域间经济合作、亚洲债务、亚洲金融市场等领域内颇有建树,先后出版了《亚洲成长三角区区域间经济合作的一种新形式》等著作。

由于工作原因,汤敏经常到南亚各国考察,对发展中国家有了很深的了解。在协调几十年战火不断的大湄公河地区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亚行起到了特殊协调员的作用。

“从90年代初我们就开始推动这个项目,不断地写文章,和各国政府谈。”夫人左小蕾回忆,汤敏那段时间经常去当地做工作,那些地方天气炎热,生活艰苦,同时还不太安全,汤敏一去就是几个星期。

这种长期在很多发展中国家生活、学习、工作的经历对形成汤敏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公益创新:用企业的方式来做公益

汤敏认为,如果以邓小平92年南巡为节点来看,中国的公益领域恰恰是落后了将近20年。

郭美美的事情出来以后,社会大众觉得公益和企业,或者说应该和商业截然分开,应该是泾渭分明的,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

公益事业本身在不断进步,在这个领域里面,我们同样应该采取一种新的模式,新的思路,新的办法。这个领域,汤敏称之为企业社会投资,其实就是用企业的方式来做公益。

汤敏认为只有用企业家的方式,用企业的方式来做公益,才能够做到可持续。

九十年代末期,西方理论界发展出了企业社会投资的概念,并出现了一批社会企业,它跟企业一样,只不过不是为了赚大钱,但也要自我滚动、自我循环,至少能回收成本,而且还要越做越大。它是介于企业和纯公益之间的一个市场,这个市场正在非常蓬勃地发展。中国现在也非常需要这样的新公益方式。

中国公益事业最缺的是人

谈到中国的公益事业,好多观点认为缺钱缺政策,在汤敏看来,其实最缺的是人,缺一批以专业的方式来做公益的人。很多人认为公益就是志愿者,都是些奉献者、殉道士们,其实不是。公益本身就是一个事业,是一个正常的工作,一个能够拿到体面收入的工作。像美国这些地方,有10%的就业是在公益领域。

汤敏说,中国城市有三亿多就业岗位,10%就是有三千万全职的人跟大家一样上下班和体面地生活。公益是能容纳三千万人的事业,做公益虽然不能赚大钱,但可以有中产阶层的收入水平。我们现在需要大批专业的人参与推动公益事业。

目前国内还没有真正能够系统推动公益事业、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平台。目前,友成基金会正在筹备成立一所新公益大学,这所大学正是这样一家教育培训机构,也是一个智库:它通过整合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各方资源,用参与式教育和基地实践的方式,为企业、为政府、为社会来培养社会创新人才推动社会发展。

国企应走社会化道路

“深入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提法,使得有关改革国企的讨论再次升温。

谈到国企改革,汤敏的观点是,国有企业应走社会化道路。

一是要加大央企国企的分红。一般来说,在国际上国企每年要把平均30%以上的利润上缴。 既然是国企,它就是全民所有的,那它就要对全体人民有所贡献。当然现在国企已经起到了一定的社会作用,比如说提供就业, 但这还不够,就业受益的只是那些在央企国企工作的人。央企是全民所有的,所以它就应该拿出30%左右的分红来放在国计民生这一块儿,特别是教育、卫生,还有社保上。近年来央企国企之所以有一定的利润,是因为过去十多年里,国企的改革把大量的社会负担,大量的下岗工人,原来应该负担的养老等等都推给了国家、推给了社会,所以它们应该拿出相当一部分的钱来承担他们应尽的义务。

二是要股权社会化。把国有企业更多地社会化,把它的股权更分散一些,不一定要私有化。比如让社保基金、共同基金等拥有更大的股权,国有企业得到的收益更多地给社保,让人民来分享,国家减少国有企业的持股,让社会更多地来参与。这不一定是私有化,这是社会化。

中国社会企业推手

近年来,汤敏对社会企业非常关注,并在不同场合推广社会企业理念,如今,友成基金会不但发掘赞助社会企业,还与其它合作伙伴一起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

社会企业家技能培训项目(中国区培训)于2009年3月,由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与英国文化协会共同推出。该项目面向民间组织从业者、社区领导、年轻人以及现有或潜在的社会企业家提供关于社会企业的培训。

社会企业家技能项目计划在2009年至2012年间在中国总计培训600名现有或潜在的社会企业家,希望通过这些社会企业家,中国的社会企业部门能够实现自我发展,并在就业、社会服务和社区和谐发展方面做出显著贡献。通过培训,他们将能够把自己的社会企业创业想法发展为成熟的商业计划,或者将商业实践运用于自身的组织,从而在所处的社区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更多的财富和更好的社会服务。项目面向完成培训的学员征集社会企业创业计划,最优秀的商业计划还能从项目奖励机制获得启动资金的资助。他们还将与英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社会企业家们建立联系,以获得同行的支持、辅导和资助的机会。

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和英国文化协会在中国进行了该项目的试点。“试点期间,他们甄选了来自全国各地的50名学员,并于2009年3月在北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封闭式培训。”汤敏介绍道。共有5名国家培训师和1名英国专家参与了此次培训。项目的试点阶段由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设立了启动资金奖励机制。试点培训结束后,培训学员提交正式的商业计划,经由专家评委审议后共有7位社会企业家获得了总额为人民币50万元的启动资金。

社会企业的发展前景

2011年11月的一个中午,汤敏与筹建伦敦社会企业证券交易所社交所的马克·卡帕那勒热议他们的最新进展。马克最近得到了洛克菲勒基金会的一笔捐款,正紧锣密鼓地筹建伦敦社交所。作为社会企业概念的发源地,英国目前号称已经有5万个社会企业,很多社会企业都等待着通过上市来扩大业务。

汤敏现在考虑的是,中国会有自己的“社会企业交易所”吗?

早在2007年,伦敦股票交易所就委托诺纳德·寇衡爵士做了一个名为“开发社会企业资本市场”的报告。按他的设计,这一交易所要使投资者不但得到一个社会企业的财务收益回报信息,还要获得企业的社会收益回报信息。与此同时,它要满足一般企业上市的所有信息披露的要求。这一交易所也由伦敦金融财务局监管。寇衡爵士要使社交所能够规模运作,还要逐步建立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服务体系。例如对社会企业的特别的社会审计,全新的评级公司与评级方式,社会影响力指数发布机构。同时,还要有一系列的法律以应对社会企业上市所面临的新问题。报告的结论是:由于社会企业的不断扩大,一个基于市场机制来获取长期资本,交换股权的市场,对融资者、投资者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企业主要集中在公平贸易、医疗卫生、养老服务、教育培训、社会住宅以及清洁能源等领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有着很强的社会效应,同时消费者也能承担一部分费用。然而这些领域运作的企业都不容易得到高额利润,也不应该获取高额利润。因此,融资总是大问题,有了社会企业交易所就能解决部分企业的扩大服务问题。

汤敏说,人们总有一种错觉,觉得公益慈善都是大老板的事。事实上,在国外,70%的慈善捐款都是小额捐款,是一般的老百姓的捐款。同样地,如果有了社交所这样的机制,有兴趣投资社会企业的小投资者也能入场。

实际上,要有社交所的道理与要有一般的证券交易所的道理十分相像。榜样的作用力量更大。能够上市的最终只是少量的公司,但对整个社会的示范效应,对投非上市公司的投资者的鼓励作用是很大的。

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各地都在考虑运用社交所这样的机制,来进一步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2003年,巴西的社会与环境证券交易所在传统的巴西圣保罗证券交易所中成立。迄今为止,该交易所已经为71个民间组织募集了550万美金。尔后,德国于2008年,南非于2009年,葡萄牙于2009年,新加坡于2010年,都成立了他们的社交所。目前除伦敦外,好几个社交所也在筹备中。

谈到中国的社会企业现状,汤敏表示,当务之急是推动更多的社会企业在中国出现,让已有的社会企业能做强一些,做大一些。

对于交易所的设立,汤敏提出了另外一种思路:交易所本身也是民间自发地成立的。当年在纽约华尔街68号门前梧桐树下订出的《梧桐树协议》并不需要政府的批准,也没有证监会的介入,完全是民间自发的行为。我国的社会企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不会吸收小投资者。因此,在早期阶段,完全可以通过俱乐部的方式来交换股权债权,比如说,我们可以组织一个“中国企业家”社会投资俱乐部,把一群志同道合,愿意吃第一口,第二口,第三口螃蟹的人聚起来。我们可以订出自己的规则来。等这个市场再做大一些了,还可以与某个地方的产权交易所合作,在他们那里开个社会企业板块,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场外交易。至于最后能不能像2005年的巴西一样,中国的社交所能得到政府的承认,登堂入室进入上交所或深交所,那就听天由命,顺其自然吧。

我们真心地希望,中国的社会企业,能够在汤敏的引领下,作为中国社会公益领域的创新实践走在全世界的前列。

猜你喜欢
公益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