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玲
如果说世界经济正遇上冬季,那么航运业似乎正在艰难地承受“北极之冬”的逼人寒气。而目前种种迹象表明,内外交困的航运市场似乎短期内还是难见春日气息。
2009年全球航运业的萎靡颓势在去年卷土重来。据有关机构预测,全球航运业集体损失达195亿美元。集装箱、油轮和干散货的运价指数分别比2010年同期低26%、11%和44%,干散货的运价甚至比2009年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时还要低。
进入2012年,全球经济景气度最重要的指标——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又出现连续暴跌:2011年最后一个交易日,BDI指数还在1738点,但到2月2日,指数已降至651点,一个月时间暴跌62.5%,甚至低于2008年底的663点,创有史以来最低点。
“2012年将是航运业更加艰难的一年。”多位大型航运企业高管在公开场合抛出这一论断,航运业继续面临大幅亏损已成必然。正因为如此,今年3月召开的“两会”期间,交通运输系统的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开始大声疾呼——海运业需要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且航运业“破冰救市”迫在眉睫。
内外交困
航运业亟待政府出手救市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运集团董事长李绍德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后,由于需求增长乏力,运力供给增长过快,海运企业普遍经营困难,部分企业甚至宣告破产。”
“2011年,全球新增船舶运力超过2000艘、1.5亿载重吨,运力增长了7.3%,而全球海运量增长预计仅为5.3%。2012年,航运市场供需矛盾仍然突出,运力严重过剩的局面持续存在,运价恢复阻力很大,航运市场供需严重失衡。”全国人大代表、原中远集团党组书记张富生指出。
大连海事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刘斌,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也曾表示,“目前航运业需求和运力基本上达到1比3.5,也就是说目前1吨的运输量,有3.5吨的运力放在这里。”
远超实际所需的巨大运力直接拉低了航运运价,供需矛盾的恶化显然已成为阻碍航运业复苏的头号劲敌,而航运业遭受的还远不止这些。
一方面,海运业的主要成本——燃油的价格近年来迅猛上涨,以新加坡380号船用燃油为例,2008年至2011年,价格分别为506美元/吨、372美元/吨、464美元/吨、647美元/吨,而今年1至2月,这一价格则攀升至732美元/吨。
另一方面,由于全球性通货膨胀的持续存在导致其它各种成本的不断攀升,2011年航运公司船舶成本、及港口使用费成本、人工成本都大幅上涨,使航运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空间普遍被蚕食。
除此之外,一些不尽合理的政策也阻碍着国内航运业回归良性发展轨道。据记者了解,国内航运企业的税费负担比国外航运企业要重,国际上少有营业税这一税项,而国内的航运企业却需要上缴营业税。此外,国内一些贸易商缺乏全局观念,国家有关部门也缺乏引导,导致我国进出口货物的运输权大部分被外商船队控制,而国内航运企业却面临无货可运的尴尬。
航运业作为国民经济运行中不可或缺的战略性服务产业,承担了我国 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运输量,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采访中,代表、委员、专家们一致表示,航运业周期性强,目前的低迷和困境都将随着经济复苏而转好。
但是,这绝不是表明市场应该让航运业“顺其自然”的复苏。目前,我国海运船队总规模达到9000多万载重吨,列世界第三位,仅次于希腊和日本。此外,我国海运的国际地位连年攀升,连续12次当选国际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可见发展势头之好之猛。
“我国海运业发展至今,规模和实力已相当不俗。但就目前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来看,靠企业自身力量难以走出低谷。一旦这只队伍在低迷期倒塌,损失的将是过去几十年来的发展成果。”全国人大代表、大连海事大学校长王祖温表示。
放宽视野上升海运业战略高度刻不容缓
正因如此,在今年的“两会”上,众多代表、委员都发出了“将海运业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呼声。
据了解,我国庞大的船队规模和港口吞吐量得益于对外贸易的深入发展,但在欣喜的同时,仍有一组数据需要我们冷静地分析航运业的真实境遇:目前,我国船舶运力仅占世界海运总运力的2%,加上我国资本船舶运力也仅占世界海运总运力的4.5%。
此外,我国航运业整体装备水平低,船队结构不合理,船型小,船龄老,管理落后,民营航运业不发达;航运软环境和软实力更是我国海运业发展的一块“短板”。
“这是‘幸福的烦恼,还需要在发展中多加努力予以解决,我们都有很长一条路要走”王祖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在他看来,作为一个正在和平崛起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综合实力与海运发达国家的差距是全面的。尤其是在航运软实力上,诸如航运研发实力、航运咨询水平、具有国家特色的航运品牌、高品质的专业人才、强势的海运监管、广泛的国际影响等等。
王祖温道出了整个业界普遍的忧虑。在去年“两会”上,中海集团总裁就海运业发展向全国政协递交提案:建议国家将海运业列为战略性服务产业进行重点支持,使我国海运业更具有国际竞争力,并同时带动我国航运金融、航运保险、港口物流、船舶制造、船舶管理、海事仲裁、海事信息等相关产业发展。
据悉,这项海运产业战略在交通运输部的提案复文中得到了赞许。李绍德认为,相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从财税、信贷、土地和价格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发展的政策体系;同时,重点支持关键领域、薄弱环节的发展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海运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产业转变。
据记者了解到,代表、委员们强烈呼吁将海运业上升为国家战略,一部分是从当前航运业普遍遭遇的低迷环境出发,另一方面则是从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
作为世界海运需求总量、集装箱运量、铁矿石进口量最大的国家,第二大原油进口国,最大的锰矿、铜矿和铬矿进出口国,我国90%以上的外贸物资通过海运完成。
“国货国运、国轮国造、国轮国检、国轮国保”,这或许是中国海运最大的企盼。
而当前的现实在于,在航运方面,近八成的市场份额都被外资航运企业所盘踞;造船方面,海外船企建造高附加值船舶的垄断地位仍难以撼动;而在船检、保险方面,由于大多数船舶挂方便旗,因而失去了相应市场份额。
行业振兴
亟待出台政策规划加强引导
“海运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可释放一些积极信号,提高社会对海运业的认知度,也提高行业共识。最重要的是随着国家战略的定位,势必有众多相关政策出台,来引导中国海运业步入健康、科学的发展轨道。”王祖温说道。
利好政策的出台正是业界翘首以盼的。
在欧、美、日等海运发达国家,基于对海运业重要战略地位的认识,普遍对本国海运业的发展采取扶持和保护政策。如:美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仍在不同程度地实行货载保留制度;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对海运业采取低税率的吨税制度(区别于普通税制所得税制);还有,诸如对船员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对符合规定的船舶建造和船队经营有财政补贴政策等。
业内人士指出,在供需矛盾突出的现实情况下,航运业竞争激烈,也正因如此,需要相关部门出台政策,为我国航运业的健康发展和复苏营造与国外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
“在当前的环境下,海运行业短期难以复苏。大型航运企业经营亏损、资金短缺,而中小型航运企业更是‘命悬一线。”李绍德说:“国家应该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迅速出台强有力的扶持政策,以解企业燃眉之急。”
据记者了解, 2009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出台了钢铁、汽车、造船等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其中海运业是一种重要的战略性服务行业。
李绍德认为,无论是应对当前困难,还是着眼长期发展,都应尽快出台海运业振兴规划,明确认定海运业的战略地位,将促进海运业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财税政策、货源保障、资本投入、行政管理、人力资源、技术进步等各方面,综合制定促进海运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并给予海运企业优惠税制、减免船员个人所得税等。并在资质准入、税收、运力审批、老旧船控制等方面,出台措施,积极救市。
代表、委员们还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另一个重要症结:我国现行与海运相关的法律有《海商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港口法》,以及一些行政法规和大量部门规章等,为我国海运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却缺乏海运管理的龙头法——《航运法》,不利于依法建立运转高效、管理规范的海运管理体系。
为此,李绍德建议,有关部门需进一步加快《航运法》的制定和实施,为保障海运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借鉴发达国家的有关做法,制定国际海运发展战略规划和《国际海运促进法》,为我国海运发展战略实施提供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复苏之路艰难曲折。业内人士感叹,困扰海运业发展的许多方面已经远远超出了单一的交通运输范畴,海运业要回归良性的发展道路,除了需要各企业苦练内功、提升竞争力外,还需要交通运输、国资、金融、贸易等多方面政府管理部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