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具备多层次特征,简单可以分为实体经济流动性、资金市场流动性和股票市场流动性。实体经济流动性,指央行货币供给量(或社会融资量)规模;资金市场流动性,包含拆借及债券市场资金供需格局及金融机构资金来源运用的匹配程度;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定义界限并不清晰,可以通过股指变化、入场资金量、资产变现能力等来衡量。上述三方面的流动性相互关联,旨在平滑经济波动的货币政策影响实体经济流动性情况,引导资金市场量价变化,进而导致股市流动性预期变化。
2012年实体经济流动性展望
历史规律:财政扩张依赖信贷,双顺差增加外汇占款
宏观经济账户显示,流动性宽松是中国财政扩张和内部经济不平衡型经济增长模式的现实出口。中国过去二十年虽存在阶段性流动性紧张,但整体呈现流动性宽松格局,最本质的原因是:政府主导的投资需要银行信贷予以支持,国内经济的不平衡需要顺差予以平衡,以上两点均引致央行被动货币投放。我们将在下文中分析宏观经济账户,以期得到一个简单的中国经济图谱。
在一个开放经济体系下,国民经济由居民、企业、政府和国外四个部门组成:
从支出角度来看,国民收入为:Y= C+I+G+(X-M)
从收入角度来看,国民收入为:Y= C+S+T+N
其中,Y为国民收入,C为消费,I为投资,G为政府购买,X-M为经常账户差额(净出口),S为储蓄,T为政府净收入,N为本国居民对国外的转移净支付。
如果上述等式相等,则有衡等式 S+(T-G)-I = X-M-N,如果将投资分为私人部门Ip和政府部门Ig,则上述恒等式变为:(S-Ip)+ (T-G-Ig) =X-M-N。
以上等式揭示了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1)政府部门扩张并产生赤字,政府部门存在储蓄—投资缺口;(2)国际收支顺差,国外部门既是国内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亦造就了国内部门(私人部门和政府)的储蓄—投资盈余;(3)私人部门高储蓄率,冲销财政赤字后仍有盈余,存在储蓄—投资盈余,即(S-Ip)>0。
上述经济特征的一个直接结果是,政府扩张需要银行信贷予以支持,国内经济不平衡需要顺差来平衡最终形成外汇储备,以上两种结果倒逼中央银行的货币投放增加(货币≈存款≈贷款+外汇占款)(见图1)。
过去十年的经济数据(见图2、图3、图4和图5)映证了以下判断:(1)固定资产投资以政府项目为主导,银行对于政府的融资需求难有独立性,结果是投资对于GDP的贡献居高不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逐年提升,政府及其相关产业信贷规模偏高;(2)经常账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大幅度增长,外汇储备增长较快,导致新增外汇占款高位。最终的结果是货币有超发现象,实体经济流动性相对宽松,M2增速持续超过GDP与CPI之和,私人部门储蓄率持续高位。
2011年实体经济流动性回顾
从长期视角来看,以往较长时期流动性宽松的内在原因是财政扩张和国内经济不平衡的直接结果,央行独立性受到挑战。不过,2011年实体经济流动性呈现紧张格局,以我们的宏观经济账户流动性框架分析,主要源于以往年度宽松的流动性供给形成现实的通胀压力,央行独立性增加,货币政策显著收紧。
(1)对内,固定资产及房地产投资增速高位运行,但财政项目及房地产项目资金供给受限,实体经济资金供需关系失衡。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速为23.8%,仅较2010年小幅下降了0.7%;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同比增速为27.9%,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显示财政及房地产项目资金需求仍然较高,但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小幅度增长,房地产开发贷款仅新增3313亿元(同比增速仅10.5%)。
(2)对外,应对外部冲击的准备金工具多次调整深度冻结流动性。自2010年11月份开始,央行连续8个月上调法定准备金率9次,累计冻结资金量近3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外汇占款的新增量。
(3)政策紧缩引发经济下行、资产价格下降预期,叠加人民币汇率波动,部分季度资金呈现流出势头,加剧国内流动性紧张格局。2011年四季度,资本和金融账户出现4000亿元的逆差,外汇占款余额下降了1531亿元,资金流出迹象明显。回顾历史,外汇占款余额出现下降的另一时间点是2008年四季度,当时国内经济受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明显下滑。
总体而言,2011年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主动性显著增强,为应对通货膨胀的从紧措施显著收缩实体流动性,资金供需关系不平衡的直接结果是利率水平的高位运行。
2012年实体经济流动性展望
中长期来看,货币增长的内生动力减弱:(1)经济转型加速财政转型,扩张型财政模式或将收敛,货币投放的内生动力有所下降。(2)外向型经济转型加快,经济内外不平衡模式待调整;同时经济增速放缓及汇率波动减弱外部资金流入,外部流动性对货币增长的贡献降低。
2012年,央行操作思路从2011年的“外部深度冻结、内部适当限制”向“外部动态调整、内部保持平衡”转变,预计实体经济流动性格局将较2011年有所改善:(1)信贷供给及社会融资总量增加,投资增速回落融资需求下降,资金供需关系缓和;(2)法定准备金率可能继续下降,货币条件向好,央行动态操作。
综上可以判断,2012年实体经济资金供需平稳,政策紧平衡下流动性有所改善,实际利率水平趋势性下移。
资金市场流动性预判
预计2012年实体经济流动性状况将有所改善,下文中我们将主要分析资金市场流动性格局变化。对于传导货币政策的最主要载体,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既受货币政策影响,又能作用于资金市场,影响资金市场供需变化。
货币政策影响资金市场量价趋势
本文中的资金市场主要是银行资金业务相关的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商业银行资金业务指其除贷款外的资金运用,常常含有流动性管理的职能,资金市场流动性状况可以通过金融机构拆借资金的难易程度,或者是银行资金来源和运用的匹配程度来衡量;由于资金市场已基本实现利率市场化,资金市场利率水平可以作为衡量资金市场流动性的关键变量。
拆借市场。最初的拆借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日常经营中进行临时性“资金头寸”调剂的市场,随着货币市场交易深度和广度的增加,银行体系流动性宽松的环境促进了拆借和回购业务交易量的大幅增加,已经发展成为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弥补资金流动性不足和充分有效运用资金、减少资金闲置的市场,是商业银行协调流动性与盈利性的有效市场。2011年,银行间质押式和买断式回购日均交易量约4000亿元,同业拆借日均交易量约1500亿元。
债券市场。截至2011年末,根据Wind统计,我国人民币债券市场各类型债券余额共21.3万亿元,其中最主要的交易市场为银行间债券市场,总存量余额为20.7万亿元,占比97%,交易金额占全部交易额的65%。目前占比最高的前三项债券类型分别为国债(30.1%),金融债(33.6%)和央行票据(9.1%)。2011年,债券现券日均交易量约2500亿元。基于篇幅原因,本文中不对债券市场量价关系做深入分析。
货币政策是资金市场量价走势的关键因素(见图6)。银行资金业务从属于传统信贷业务,使存贷款业务的亲周期性向资金业务传导:在货币政策宽松期,市场整体的低利率水平造成资金业务收益率下降,利于债券投资和同业业务规模上升;而在货币政策紧缩期,准备金与公开市场操作压缩了资金业务规模,收益率呈现上升趋势,资金业务同样服从银行信贷的量价规律。
银行流动性管理操作影响资金供需变化。从现实情况来看,银行是资金市场的最主要参与方,银行的资产配置策略及流动性管理操作影响资金实际运动态势;尤其是大型银行,不仅是货币市场上的资金融出方,同时也持有了全市场60%的债券投资规模(如果考虑理财产品对应的表外规模,实际银行持有债券的投资规模超过70%),成为影响资金运动的关键主体。
综上所述,资金市场包含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等,央行货币政策松紧决定资金市场量价趋势,而银行为实现流动性管理目标而进行的资产配置操作实际影响资金供需变化。
2011年资金市场流动性格局严峻
在政策操作趋紧、存款增长承压以及银行表外化加强背景下,2011年资金市场呈现流动性紧张格局,资金市场利率水平维持高位。
货币政策全面收紧,银行资金腾挪空间受限。2011年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是控通胀,并且央行有意引导资金市场利率上行来间接影响银行放贷行为,叠加多次法定准备金率调整的影响,银行可腾挪资金量显著下降,银行体系超储率降至历史最低位(1%左右)。2011年,数量型收紧的直接结果是资金市场利率高企,7天Shibor水平较长时期维持在3.5%~4%之间,部分时点甚至超过6%。
存款增长乏力,贷存比限制及期限匹配压力下,银行同业拆入需求显著增加。2011年,受趋紧政策、贷款管理办法及表外化趋势影响,银行负债端压力增加:2011年新增存款量9.6万亿元,较2010年12万亿元的规模少增2.4万亿元,银行新增贷存比跃升至78%,而新增存款缴纳的法定准备金水平高达21.5%(19.5%)。银行流动性管理压力增加,倒逼银行追加同业拆入规模,2011年上市银行负债中同业拆入资金的贡献度环比提升9%~20.3%。
超预期政策冲击加剧资金紧张状况:2011年9月份,央行扩大了法定准备金缴款基数,商业银行需要在后续6个月内上缴超过9000亿元资金规模,对第四季度资金市场供需关系形成现实冲击。
2012年资金市场流动性将趋于改善
预计2012年资金市场流动性状况将由于货币条件的放松而出现改善;同时,央行加强预期管理(比如提前透露暂停央票发行和开展逆回购操作等),商业银行亦更加精细化进行资产负债匹配,资金利率有望出现回落。
货币条件稳中有松,利于资金市场回暖、资金利率下行。由于法定准备金率可能数次下调,通胀数据回落背景下央行亦有意引导资金利率回落,货币条件逐步改善,资金市场量价关系转好。
存款承压和贷存比约束,成为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现实压力。银行2012年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在于存款增长乏力:(1)储蓄存款保持平稳增长,但理财产品发行仍分流表内资金;(2)对公存款则由于经济走弱、企业盈利下降而出现增速放缓格局,全社会存款增势并不乐观。银行体系内,贷存比约束强的银行流动性管理压力较大,推测仍将在部分关键时点加强资金拆借,资金利率在趋势性改善中波动性犹存。
资本市场流动性初探
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定义属性并不清晰,不同于实体经济和资金市场(后两者均存在量价指标来衡量相关市场流动性),股票市场流动性往往通过间接观测得到:(1)股指变化,隐含股票市场边际资金供需改善情况;(2)资金流入规模,直接的观测指标是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规模;(3)股票资产的变现能力或资金活跃程度,可通过相关技术指标来衡量。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对此部分内容展开详细论述。
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可以做多重解释,通常而言,股市流动性宽松往往意味着股票价格(股指)的上涨,股票市场吸引力增加,资金流入规模增加,股票市场资金供需改善,股票资产亦更易变现。
影响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因素如下:(1)实体经济及流动性状况;(2)政策预期;(3)股票市场资金供需状况;(4)投资者风险偏好变化,进而影响资金在不同投资市场间的分布。
信贷“风向标”作用存在
资本市场与资金市场存在联系,但两个市场流动性的涵义差异较大。拆借市场通过金融机构间的资金拆借行为联通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即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货币市场进行资金拆借;但是,我们判断货币市场流动性仅可能传导到资本市场参与者的债券投资行为,而非股票投资行为,归因于股票市场的本质是对于公司所有权的投资而非债权投资,因此资本市场从货币市场拆借的资金在股票市场上往往用于“打新股”等无风险投资,资金市场流动性变化对于股票市场资金供需没有直接的传导链条,但可以通过影响投资者预期、进而影响投资者操作行为来实现影响。
宏观经济及政策变化与股价水平高度相关。我们叠加过去十年股票指数同经济数据以及货币供应数据分析发现:(1)宏观经济状况与股票走势的相关性强,股市仍然发挥着“晴雨表”功能;(2)货币供应增速变化与股指走势一致,尤其是M1增速的指示性更强(见图7)。投资者通常基于对经济及股价预期采取不同的操作策略,实际的股价表现与经济走势及货币走势基本趋同,预期的自我实现特征在股票市场上尤其显著。
信贷对于股市的指导意义自2009年以后显著增强,原因在于:(1)信贷指标简单直接,既是数量型政策的主要调控手段,亦反映了实体企业资金供需情况,可调、可观、可测;(2)在经济走势、政策方向未趋势性改变时期,股市投资者往往采取短期交易型操作策略,流动性预期对于短期操作存在指导意义。
中长期来看,预计信贷增速将趋势性下移;叠加多重因素影响,股票市场操作策略或有所转变。我们判断,由于我国增长中枢的下移、央行独立性的增强以及控通胀的目标长期存在,未来十年的平均信贷增速可能由过去十年的平均值18%回落至15%以内,宽松流动性格局将开始收敛。从中长期来看,股票市场走势的最终决定要素仍然是经济增长和企业盈利。
股市资金供需实质改善受制于“重融资轻投资”特征
我们判断,2012年股票市场融资需求仍然较高,资金供给情况不容乐观,资金供需关系仍然紧张,主要在于:(1)资金供给方变化,可以通过间接的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情况来衡量,2011年12月末,预计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规模降至7000亿元左右,达到了200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隐含股票市场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显著下降;(2)资金需求方变化,可以通过融资规模来观测。据Wind统计,2009~2011年股票融资规模分别为5128亿元、9860亿元和7017亿元,预计2012年融资规模将保持高位格局,股票市场资金需求依旧旺盛。中国股市“重融资轻投资”的特征可能成为中长期资金供需改善的关键。
2012年政策趋松,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股市吸引力增强
展望2012年,由于宏观经济可能见底回升,货币政策亦稳中有松,政策预期开始改善,投资者风险偏好上升。在投资时钟框架下,目前优选的投资品种是债券,股市吸引力正在增加(见表1)。
总结
根据对实体经济流动性、资金市场流动性、以及股票市场流动性的影响要素及观测变量的探讨,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中长期来看,由于经济模式的转型,支撑货币增长的内生动力在减弱,货币及信贷增速增长中枢将趋势性下移。
第二,2012年,货币条件有所松动,实体经济的资金供需关系改善,实体经济流动性格局好于上年,实际利率水平回落。
第三,货币政策决定资金市场量价基础,2012年资金利率开始下降;存款增长承压,银行流动性管理需求下资金面犹存阶段性紧张。
第四,经济决定股市,政策预期改善利于增加股市吸引力,投资者风险偏好增加;不过,融资规模高位,股市资金供需关系仍然趋紧。
(中信证券研究团队成员:朱琰,肖斐斐,程程,王一峰,向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