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老上杭 守护我们的城市心灵

2012-04-29 00:44陈云凯钟丽娜
中国文化遗产 2012年4期
关键词:上杭上杭县老宅

陈云凯 钟丽娜

福建省上杭县杭中路82号的老屋,构成我所有记忆的起点和生命延展的原点。孩提时的晨晖中,太太(客家人管外曾祖母叫太太)总是牵着我的小手带我穿过三个厅堂,绕过两个天井,跨过五道“高高的”的石门槛,带我去“遥远”的上杭县城东幼儿园上学。走在曲折悠长的杭中路上,我用一双好奇的眼睛打量着周遭的世界:为何脚下的青石板路刻有漂亮的花花?为何老屋顶上会蹲个胖墩墩的“石狮狗狗”?为何别家院子一进门会有个雕花的木屏风?还有那位挑扁担卖杨桃的老爷爷何时才会出现在小巷的拐角?儿时的仲夏夜,穿着小背心,我爱坐在老屋的天井下纳凉。仰望着被天井框起的一小片璀璨星空,伸手想把每颗星星都摘下藏进口袋。若是花未眠,那简直就是最盛大的演出:纯白的昙花宛若天仙降临在天井中,四溢的清香与星辉相映。躲在石花坛下的小蟋蟀们也为此欢快地演奏着。那些年的我,成了最为幸运的观众。

之后,念中学、读大学、离故乡……身后的老宅一次次目送我消失在小路的拐角。但当我行走过许多城市、眼见过不少动人的山水时,那夏夜天井里的蟋蟀奏鸣仍时常在耳边响起,撩动起最温暖的童年记忆。

渐渐地,我隐隐然觉得老城、老街巷、老宅的美与另一些东西有关。

2012年夏,一份名为《上杭县“城市建设年”大会战实施意见》的文件打破了我内心的平静。《意见》的第4点提到了“北岸北至解放路及杭中路、南至汀江”为改造建设范围,要“完成征地拆迁红线范围内土地及房屋征……在10月底前,完成征地拆迁范围内征地,拆迁协议的签订。”

忧从心来。我们与一批关心上杭老城的志愿者一起,怀疑上杭县政府没有对这些老街区、古民居的文化、历史价值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调研并给出详细调研报告。上杭县临江镇老街区、老民居保存较为完好的就是东门解放路、西门解放路和杭中路,一旦拆迁工程启动,这些老街、老民居的整体风貌将永不复存:这是客家文化、原住民集体记忆的巨大损失。前两年为了建设需要,极具历史底蕴的东门解放路早已被如今的商业步行街瓦子街拦腰截断。我们觉得应该就此事件表达一下作为普通公民的看法,呼吁保护故乡的老城风貌。

6月7日,我们将自己的新浪微博改名为“拯救老上杭”,指出:

老民居是千年古县的历史见证者、不少民居始建于明代、清代,这里的建筑格局和市井生态是上杭人民相濡以沫的文化生活方式,就此拆除如何向后人交代!城市改造的过程绝不是改天换地、破旧立新的过程,现代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对传统的人文生态进行抢救和保护,不然就是文明的践踏者、集体记忆的屠戮者!

微博发出后,我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不少素不相识的朋友开始帮助转发微博,加入到拯救老上杭的志愿者团队中来,尽管都未曾谋面,但大家纷纷从文物保护、私房主产权保护、城市规划等角度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发言,给我们提供了更多思路,涓涓小流逐渐有了力量。

我们深知,光凭呐喊是不够的,法律知识和理性态度应该成为呼吁过程中最坚实的堡垒。

6月14日和6月18日,我们志愿者团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向上杭县政府申请信息公开以下文件:第一,52处县级文保单位、11处省级文保单位、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68处文保名单及其保护规划;第二,解放路800米长地段保护性更新设计的设计方案;第三,上杭县县城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规划;第四,上杭县第三次文物普查资料。

在微博中,我们一次次这样表明态度:

我们秉持理性而客观的态度,并且让思辨和讨论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进行。一个公共决策的过程中,必须有学界、媒体、民众和政府的声音。我们不是简单地支持或者反对上杭县政府的城市建设方案,我们要看到一个科学合理的调研报告和相对透明的决策、论证的过程。

从文化的角度看,我们质疑政府是否承担起了足够的文化保护的责任,即对老街巷、老宅子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的鉴定责任;而从民权角度上,我们质疑政府是否对私权作出充分的尊重,以及对危房住户是否承担起有力的保护责任。

在我们看来,老宅就算没有所谓的“文物”价值,是不是就应该拆除呢?有居民愿意拿到补偿款或者想住在补偿后的商品房里改善自己的生活天经地义,但也有居民不愿意拆,因为这里是他们家族记忆安放的地方,再老再破他们也不离开,这也是他们的选择。政府也必须尊重私有财产和个人的精神财富。

然而,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更为担忧。上杭网论坛上一位网友提出,自己是解放路老街住户之一,目前老屋残破不堪,面临随时崩塌的危险,且危房鉴定程序拖拉,即使危房鉴定成功依然不审批拆旧建新。诚然,危房问题构成了一些老宅住户困扰,成为他们希望尽快拆迁的一种意愿。

对于很多人抨击老居民、老宅的种种问题,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那就是对老建筑外部进行修缮、加固、重塑客家传统民居的特色,内部进行现代化的改造,重新布线、安装空调设施等等。改造之后每个老宅可以变成最具客家风情的星巴克、青年旅馆、中药堂等。青瓦白墙的老街巷会重新焕发光彩。长远来看改造后老宅老巷的增值空间也是不可想象的。

呐喊与质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上杭县政府于2012年6月16日分别发出《上杭县加强历史古迹保护,推进“江滨园林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魅力,来自坚守》两篇文章对我们在新浪微博“拯救老上杭”中提到的部分问题进行了回应。文中说:上杭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客家历史和文化的挖掘、传承,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采取“保护、修复、仿建”的方式,注意对珍贵文物遗迹实行原址保护、修复。

不能否认,上杭县政府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确有成绩,文中提到:“2011年以来投入近千万元对孔庙、丘逢甲讲习所等文物进行了维修和保护;同时,将投入近亿元实施解放路东段保护、维修更新,目前正在进行道路的‘三线下地改造和部分房屋的修复,实现‘修旧如旧和‘建新如旧的有机结合。”同时提到,“上杭县城区瓦子街的改造建设堪称典范。”

但瓦子街的改造真的能堪称典范吗?实际上正是这个改造被古建保护人士批评为“古城肌理格局荡然无存,传统街区强制解体”、“盆景式”的保护。

6月22日,对于上杭县委宣传部电话沟通的要求,我们在微博中回应:“大家更应该在公开、透明的网络公共空间里展开辩论和对话。不仅微博中的规划专家和学者可以作为独立第三方对其中的专业内容进行评判和仲裁,上杭的民众也可以看到整个沟通的全过程,给出自己的态度。合理的规划思路、拆迁思路我们支持,不合理的希望纠正。”

呼吁逐渐引起了媒体的关注。6月底7月初,《山东商报》、《新华网》、中国之声《新闻纵横》、《东方早报》等媒体分别以《一群年轻人和一座古城的命运》《福建上杭“城市建设年”为何引发古民居“拯救焦虑”?》《福建千年客家古城面临拆迁改造“拯救老上杭”引关注》《80后客家青年和“他们的城”》《请留下有温暖的街道》为题报道了这一事件。

经过各方努力,7月中旬,建筑师张璇在微博中发布了原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汉民先生带来的好消息:福建省政府作出指示,要求福建省文化厅和省住建厅联合发文对旧城改造和古街区的保护做出新的规定,上杭县委县政府将停拆西门大街。

尽管等待公示文件是漫长的,但截至7月26日,上杭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和文化体育出版局陆续对我们申请的文件进行了公示,这也促成了公众对城市建设信息的全面了解。

所有普通市民的努力、学术界的努力、媒体人的努力、海峡对岸同胞的努力、包括当地政府的努力,让改变不断发生。

在呼吁和质疑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渐渐认识到,城市、街区、建筑的形式、格局和审美趣味只是外在;而老城、老街巷、老宅的真正魅力来源于居住于其中并世代延绵的生命主体,他们才是一座座城市的心灵。

德国著名历史哲学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说:“如同每一个房屋都有其仁慈的神灵一样,每一个城镇都有其守护神或圣徒。”,他给予了城镇最高的冠冕:“所有伟大的文化都是城镇文化,但是,真正的奇迹是一个城镇心灵的诞生。”每个街区、每个庭院的背后都可能深藏一个伟大而勤勉的心灵,而上杭老城就是千年来所有个体心灵的聚合。翻阅史料得知,杭中路82号老宅的屋檐下、天井中就深藏过两颗卓越的心灵,他们是丘织云父子。父亲丘嘉谟在民国初任福建省议会议员,上杭县知事,于1919年任上杭县立中学(现为上杭一中)第二任校长。他兴教育人,组织师生和社会人士集资,购置杭城西大街清末武状元丁锦堂典入的民居大院(习称状元别墅),奠定了如今上杭一中的校舍根基;其子丘织云心怀天下,投笔从戎,献身革命,1934年被任命为工农红军独立第八团政委兼军政委员会主席,次年牺牲于国民党第二期“清剿”期间,年仅26岁。一父一子,一个是温润敦厚、载道言志的长者,兴教育人,承续了杭城千年的文脉、泽披后世;一个是潜龙腾渊、朝气蓬勃的青年,践行理想,最后以军人的血性书写了故园的骄傲。

一座城市大到城市格局、市井风貌;小到庭院结构、雕廊画柱都是一个城市空间记忆留存。而所有的空间记忆都必然包裹着时间记忆,塑造出历史,沉淀为一个地区独特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之所以光彩夺目的本质是地域个体心灵在时空经纬上的延展和聚合。所以,不要小看每一个街区、每一个老宅,走进深深的庭院,里头有历史,历史中有故事,故事里有人……它们永远在时空的经纬中守卫着游子的灵魂,安放着故乡的味道,也铭刻着祖先的骄傲。中华民族历经千年的生存智慧和心灵美学其实早就蕴藏在祖先的城市格局与建筑结构中。

上杭县有千年的历史,如果历朝历代保护完好,今天的上杭城里可以有宋代的民居、明代的牌坊、清代的市井、民国的老集市、解放时南门的浮桥、社会主义建设期间的苏式建筑,那么这个千年古城会焕发出多大的光彩和魅力!

今天,在中华的大地上,丢弃了传统、失去了时空记忆的城市被大规模地复制,而真正能够展现中华民族心灵特质、思想精魂的传统街区、建筑却被当做垃圾一样被规划、被删除。

或许我们要问,远离了现代的历史街区、传统建筑为什么要保留?我们今天呼吁保护传统的街区、老宅仅仅是为了一种供后人凭吊逝去时空的怀旧情绪、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吗?或许保护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是我们太过于功利了。中国大部分的古城镇保护的几乎都与提升政绩、拉动经济、发展旅游、装点城市为终极目标。事实上,这些都是手段性的一切,而忘记了保护它们的本质目的:让生活在城市中的无数个体心灵能够找到朴实悠然的自然生活韵律和安身立命的精神空间,以此延续传统的血脉与精魂,建构未来。这里包含了无数个追问:个体的精神空间如何去珍视并构建?群体的城市心灵要如何守卫和安放?地域性的优秀传统和集体人格如何最好地延续?沉淀千年、滋养一方文脉的原住民的生活范式如何最大限度地保留并与现代文明接轨?而一切保护的落脚点应该在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原住民。今天,原住民精神空间的毁灭比真实的城市空间的毁灭更为严重。倘若他们的精神空间里荒草丛生、断壁残垣,政府、媒体以及学术界不对这些精神空间进行保护和修缮的话,外在建筑空间坍塌也就成了必然。

当原住民的精神空间日渐荒芜,集体记忆消失,城市的心灵不断凋零,所有的对地域文化、街区风貌、建筑格局的保护都会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中国有2856个县城,从文化角度看,县作为行政单位源远流长,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每个县千百年来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风貌和生活习俗。今天的城市建设,几乎都是千城一面的“伪现代化”。如何把地域性的优秀传统最大限度地保留,真正走入精神现代化和物质现代化,也许是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问题。一个城市真正的现代化,是用一切高科技和经济学的手段找回自己独特的地域传统和美学范式,让原住民找到安身立命、朴实悠然的精神空间;让旅行者找到独具魅力、充满生活美学与历史质感的公共空间。只有在文化血脉的传承中发展、建构,城市才能变得气韵悠长、鲜活灵动、魅力无穷,这才是一个城市和生活在其中人民的自信之所在。

此事以来,“拯救老上杭”的微博行动获得了不少社会的关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听到了普通市民的声音、学术界的声音、媒体的声音、政府的声音,这个多元化的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令人激动。所有的基于理性和文明的辩论都包藏着巨大的价值。从呐喊到当地政府初步在理念上、政策上的改变,是所有人努力的结果。可是呐喊、质疑和行动绝不能仅止于此,全国还有2856座“老上杭”的风貌和价值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发现、去呐喊、去保护、去行动、去拯救!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财富。温家宝总理说过:“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我们看来,觉醒就是思想的启蒙、支持和积极性就是行动、而创造就是改变。

在这个伟大时代,我们呼唤每一个勇于担当,勇于运用理性来思辨、来实践理想的普通公民!正如何成中先生在微博中所说的一样:“公民社会、公众参与,首先要的就是抛去悲凉,积极行动。”

我们的故乡、我们的城市的守护神与圣徒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

(责任编辑:孙秀丽)

猜你喜欢
上杭上杭县老宅
老宅旁的竹林
老宅
永武高速上杭段视频系统高清改造方案探讨
诗意中华 溢彩杭川 2018《中华诗词》上杭紫金·金秋笔会启事
The listening difficulties in Chinese EFL classrooms and the basic skills to improve their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2018《中华诗词》上杭紫金·金秋笔会在福建上杭举行
太爷爷家的老宅(下)
上杭 上杭县创新财政投入机制促进贫困村如期脱贫
青春闪光 何惧病痛——记上杭县官庄民族中学老师陈小燕
苏州老宅 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