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悦
记者:最近日本企业业绩不佳,奥林巴斯等爆出财务造假的丑闻,很多人开始对上世纪80年代在全世界风靡一时的日本式管理质疑。在您看来日本式管理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它的生命力究竟如何?有没有经历变化?
杨杜:日本式管理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我认为日本式管理有八个特点值得我们关注。1. 日本企业高层并不是简单的通过决策,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沟通,这也造成了日企的会议特别多,像董事会、专务会、常务会、社长会、连锁店长会、业绩会等等不一而足。经过反复沟通之后,大家相互理解、形成共识。2. 中层管理者有强大的影响力,事情往往都是由中层主动提出,上级认可,下级执行的方式来进行。3. 重视企业理念、文化和价值观,这与美国企业强调制度、规则形成对比。4. 人脉等各种非正式组织因素起很大的作用。5. 讲究上下级秩序。比如在办公室布局上,领导坐在窗边,员工在中间,大家互相监督,也方便相互之间的沟通。6. 采用工作轮换制度,让每个员工对整个组织都有所了解,沟通起来也方便;同时人员流动也可以释放机会,一定程度上化解组织僵化的倾向。7. 对人和事都采取长期考核的方式,对于一时的差错,会采用集体帮助改正的方式,而不是一棒子打死。从这一点,也能看出奥林巴斯集体造假的原因,他们的初衷在于期待更长远的发展。8. 在具体的业务实践上多采用小团队制,注重精细管理,不断改进和优化。
另外,大家比较熟悉的日本式管理 “三大神器”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年功序列、终身雇佣制和企业内工会制度。尽管这些年出现了劳务派遣等用工形式,但核心员工依然采用终身雇佣制。员工基本上还是按照经验和在企业服务的年份,得到地位和职位的提升。尽管近年来按照能力主义开始实行工资的差别化,但总体来讲,员工的工资分配仍然以保障生活为准则,因此彼此的差别不是很大。与欧洲行业工会常组织罢工不同,日本的企业内工会与所在企业交涉中更多的是充当调节和内部沟通的职能,这样有利于寻找到内部的妥协点,也使得日本企业的劳资关系矛盾没有那么尖锐。
记者:日本式管理上世纪80年代在全世界受到热议和追捧,包括美国、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的很多企业都普遍有向日本企业学习的经历。今天,正像您刚才说到的,日本式管理依然在日本企业中发挥着作用。但是人们更多关注的是“美国式创新”和“中国式管理”,这是否是因为随着日本经济持续低迷,日本企业管理的光环效应消失的缘故?日本式管理与日本经济的关联性是怎样的?
杨杜:对,人们的关注往往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式创新、日本式管理、中国式管理轮番占据人们关注度的首位。日本式管理目前不受关注的原因是日本经济低迷、企业业绩不佳。
在我看来,如果日本在三个方面不进行大的变革,日本企业将无法摆脱这种困境。第一个方面就是整体经济发展和企业竞争战略的调整。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使得日本式企业管理无法发挥出其作用。这种追求成长的战略在遇到市场萎缩时,既有的市场及其空间消失了,如果企业不转型就无路可去。第二个是国际化。日本企业管理的方法在基层管理层面上卓有成效,这一点在全球企业向日企学习的风潮中已得到例证。从根本上讲,这种小团队的机制——在群体中采用表扬和沟通等方式,从本质上来讲符合人性。但在日企高层中这种小团队的特质很容易形成对外籍高管的排斥和不信任,这也是诸多欧美籍高管在日企中感到水土不服的重要原因。如何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既体现日企“细水长流”和稳扎稳打的特性,又能有开放的心态迎接更多外国人的加入,这是日本企业必须解决的课题。第三,由于日本企业在战略上习惯微调、在生产技术上习惯琢磨“造物技艺”,这种注重细节的工匠文化有自己的优势,但也会导致跳跃性的创意思维的缺乏。很多日本企业习惯了工业经济时代直线延展性的思维,很难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特征,所以它们很难实现突破。但这个结论也不是铁板一块,在动漫领域,日本人独有的灵性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令世人瞩目。如果日本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都能有这样的灵性和想象力,那么肯定会迅速打造自己的优势。如果在这三点上,日本能出现重大变革,那么日本企业也将走出目前的困境。
记者:1989年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被普遍认为是日本“失去的20年”。不过,《纽约时报》也指出,在这个失去的期间内,日本很多方面依然有很好的表现:平均寿命增长4.2年;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位居世界前沿;日元汇率坚挺,甚至对历来被视为最坚挺貨币的瑞郎也走高;失业率仅4.2%;经常账户盈余增长3倍,等等。您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如何看待日本经济的前景?
杨杜: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与日本经济内部存在双重结构有关。日本整个经济分裂为两大领域:一个是面向出口生产的部门(外向型经济),主要包括像索尼、丰田这样的大企业,这些企业很早就面向世界生产,参与国际竞争,熟谙市场经济规则。这部分企业的生产率很高,甚至高于美国的大企业。最近一个时期以来,日本的经济情况不好,企业生产率有所下降,但是许多大企业仍有能力与美国大企业一争高下,其竞争力是相当客观的。对于这部分企业,政府没有实行严格的管制和保护,没有给予补贴。与此相对应的另一部门是面向国内生产的部门,主要是制造业和服务业,比如,粮食加工、服装制造、医疗服务和建筑业等。对于这部分企业,日本政府进行了严格的管制和保护,并给予大量直接或间接的补贴。这部分企业数量极大,占日本GDP的85%,占日本劳动力就业人数的90%。由于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和保护,这部分企业的生产率很低,大约仅为美国企业的60%,根本谈不上国际竞争力。
而且这种“双重结构”不仅在日本经济中存在,也存在于日本社会中。因此日本个人、家庭和企业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大概也是奥林巴斯企业为何会出现高层集体造假的原因之一。
在工业时代,日本产业曾经历无限扩张的阶段,而且这种扩张是超出其自身资源规模的。现在,日本经济即使是衰退期,其体量依然相当可观。另外,日本国民素质高、勤劳、社会结构稳定等因素,使得这个国家的经济依然富有活力和潜力,只是没有之前那样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