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题:种文化

2012-04-29 00:44:03
农家书屋 2012年4期
关键词:精品农民农村

背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这一目标,单凭为政者的自觉推动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全社会人士的自觉参与。

编者:送文化下乡,是件喜人的事,但总给人风一样的感觉,来去匆匆。一阵锣鼓喧天,几番欢声笑语,虽说给农民朋友带去了精神享受,但这种“享受”是短暂的。其实农民并不缺少艺术细胞,缺的只是对他们的文化教育和培训,“种文化”到基层,更能激发基层智慧, 实实在在地帮助农民建立起自己的文化队伍和文化生活。

瞿振元:文化没有沉淀,就是浮云

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要组成部分。农村的文化建设应包括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更着力于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发展,拿出专门的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建设,从乡镇向村延伸,建立诸如“农家书屋”等面向基层、面向农民的村活动室。农村的这种文化建设应该体现普惠性,体现预见性。要便于农民接受和利用,这是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应负担的职能,应该努力做好。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在农村也是需要的,包括一些活跃在农村的文艺社团,他们的经营方式给他们留下了一定的市场空间,但有条件的情况下还是要进行扶持。

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总满足于热闹,也要努力塑造农村文化精品。对国家而言,一个时期的文化发展,如果没有精品力作沉淀下来,那真的就成了一种浮云,我们一定要致力于打造文化精品,不管是文艺演出还是文学创作,哪怕是雕塑也行,绝不能让后人回看时觉得,除了热闹啥也没有。我们一定要有打造文化精品的这种意识,如果想在老百姓中站得住,也得有这种精品。我们不能总把《西游记》、《红楼梦》,拍了翻,翻了拍,来回弄,不能总靠高科技刺激感官,还是要注重提升作品的内容和内涵。

瞿振元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姜昆:农村亟需社会文艺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仅需要像我们从事艺术的工作者有一个自觉认识,有一点哲思,有一点担当,另一方面也需要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可。如果大家不共同担起这个责任的话,恐怕几个人在那空喊是永远不会完成任务的。我感觉自己做的最成功的是我们的曲艺团团址被占了以后,我一个提案又给“抢”回来了。

我自己就是长期以来一直下基层,到农村去演出。2010年1月,我和中国文联、中国曲协的“送欢乐、下基层”演出队伍,走进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利川市。当地跟北京差不多冷,区别就是这里没有取暖设备,我们冷得直跺脚。但看着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笑脸,听着当地人民朴实的话语,我感觉特别温暖,演出也格外地卖力。

我感觉农村还是非常缺乏文艺表演。我们曾经到福建的一个红军长征的起源地,到清远地区演出,当地的人说已经有五六年没有看到这样的演出了,好像省里的演员都没有去举办这么大的演出。我觉得这是一种缺憾。现在我们应该把目光从文化娱乐、文艺节目上,转移到社会文艺上。社会在全面发展当中,大家需要我们。

姜昆

国家特一级演员,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

鲁健 :送书下乡,更要送知识下乡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传统文化的根都在农村,是从农村发展起来的。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就不乏创造力,如果他们能够在农业生产的闲暇时间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一种良性文化的创造上,将会对整个社会的文化大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我认为当前农村的文化建设重在引导,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引导村民改变原先比较单调的文化活动,自发继承有意义的传统文化,发挥其自我创新、自我建设文化的能力。

另外,送文化下乡是一个好活动,但要考虑农民的接受程度,千万不能简单地认为就是送电影送书,其实要想办法让农民对其产生兴趣,让文化真正地入眼、入脑、入耳,还要入心。书送去了,如果无人问津,落满灰尘,那就起不到任何效果。我想,是否可以考虑邀请作家、文化人士和村民们开展一些文化互动。或者,可以结合农村的生活生产,传播一些科技知识,比如给他们介绍一些养猪养鸭的新经验,及相关的世界先进技术等等,既贴近实践,又开阔眼界,更容易让农民接受,送知识下乡比单纯送书送电影下乡效果更好。

鲁健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曾主持《中国新闻》、《新闻六十分》、《财经时讯》、《今日关注》等多个新闻栏目。

杨劲松:重视农村原有的生活形态

随着社会信息的高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文化一涌而进,由于人的选择能力有限,加之心态比较浮躁,还来不及筛选便全盘接受。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很难认知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以丽江为例,随着商业气息的侵入,当地很多原住民都把老屋外租了,虽然基本的文化元素还在,本真的文化缺失得较多,其内涵亦随之改变。

文化保护需要跟原住民的生存环境统一,我们应该思考如何真正地保护民族文化,而不是当作历史来研究。比如,基于对其原始社会形态的尊重,通过新农村改造,针对道路、排水、卫生设施引进更便捷的生活方式等。

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很多城市人其实更向往田园风光。让村民在原有的形态下生活,同时引导村民意识到自身拥有的东西的珍贵,从而产生文化保护的自觉性。这样,才能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谋得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杨劲松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青联常委

猜你喜欢
精品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2-01-12 06:32:04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03-19 08:36:46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今日农业(2020年17期)2020-12-15 12:34:28
心经精品
中国篆刻(2017年7期)2017-09-05 10:01:26
心经精品
中国篆刻(2017年5期)2017-07-18 11:09:31
心经精品
中国篆刻(2017年2期)2017-05-17 06:20:25
港珩隆2015大型春季拍卖·精品荟萃
收藏界(2015年5期)2015-05-25 10:07:32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中国记者(2014年2期)2014-03-01 01:38:08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中国火炬(2012年12期)2012-07-24 14: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