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庆年
人生在世,无时不在接受着来自各方的恩惠,父母有恩于我们,师长有恩于我们,社会有恩于我们,国家有恩于我们,大自然有恩于我们。人人都应当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恩意识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感恩是一种发自内心、真诚感激之情。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德,是一种责任意识。如果一个人常怀关爱之心、报恩之情,他的心胸将更加开阔,人格将更加完美。相反,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中学生来说更为重要。心存感恩方能感知生活施予我们的恩泽。学会感恩,就会懂得尊重他人,发现自我价值;懂得感恩,就会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也更加尊重自己。
现在许多青少年对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同学的友情、社会的救助等,熟视无睹,他们普遍缺乏感恩意识,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感恩教育的缺失。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重视中学生感恩教育意义重大。
报上曾批露一位农民父亲写给大学生儿子的信,信中痛斥儿子不知感恩:“不知道在大学里除了学习文化,还能否学到良心?”这位63岁的父亲称儿子在大学“玩潇洒”,每次给家里去电话都是要钱,甚至偷改学校的收费通知,虚报学费。为了攒钱供儿子读书,父亲到村里的砖厂兼做苦工,母亲找了一份看孩子的差事,妹妹辍学给人家当了保姆。而上大学的儿子却全然不顾。更令人担扰的是,拒绝感恩已成为一种道德癌症,让人们对善良变得麻木。重庆开县的金有树救过19人的生命,但他因救人身染重疾时,却无一人过问,最后他在绝望中病故,下葬时19名被救者无一人到场。沈阳一名17岁的少年韩磊,为了救一名溺水的20岁青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被救者却悄无声息地离开了,英雄家属明确表示不要赔偿,只希望对方能提供证明,可被救者始终不肯露面。
当前的中学生,也普遍存在没有责任感,缺乏感恩意识的现象。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求索取,不想回报,很少考虑自己应该对社会、对家庭负什么责任,社会、家庭把自己养育成人,自己应对其回报什么。具体表现为:一是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吃不得苦,受不得累。二是娇气十足,批评不得。犯了错误,老师批评声音高了,就抱怨老师态度不好;逃学上网玩游戏,受点处分,动辙退学转学,或者以离家出走相要挟;三是生活故奢侈,花钱无度。许多学生带着手机、MP3,同学生日互相请客吃饭,整天零食不断,天气不热,照样吃冷饮。在校用餐的学生嫌食堂饭菜质量不好,大量的剩饭剩菜已经是屡见不鲜了,全不想自己挥霍的是父母的血汗钱。四是用多种手法向家长要钱,或是说钱丢了,或是慌称学校收费,如不予满足,就以不上学等手段来威胁家长掏钱。还有些同学怨天尤人,颓废消极,对社会、对人生充满抱怨,总觉得人生不如意,命运太不公平。他们对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诲之恩熟视无睹。如2000年浙江金华四中的“徐力弑母”事件。面对这样一个现状,如何唤醒学生麻醉心灵?让感恩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灵,感悟亲情的伟大、师爱的温暖、友爱的可贵,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身体力行,更加热爱生命,热爱学习,关爱他人,回报社会,这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所必须的,也是目前加强学生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所必须的。
那么,中学生为什么会缺少感恩之心呢?
首先,现在的中学生极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亲太过于溺爱子女,凡事都替孩子包办,好吃的留着,书包替孩子背着,家务不让孩子碰着,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子女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他们已习以为常,把一切看得理所当然,怎能学会感恩呢?
其次,学生缺乏感恩教育。学校教育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为学生提供最优越的条件,最优秀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造成了学生思想上自己就是“上帝”的认识,造成了学生“学校就是为我服务,老师就该为我所用”的思想意识。学校重智轻德的现象还是存在,往往偏重于抓分数、抓升学率,弱化了平进的德育工作,感恩教育仅仅是点缀而已。感恩教育本来应该成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中学校园中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了,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第三,社会“感恩意识”淡化的不良影响。由于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感恩意识”已经淡化到匮乏的状态,金钱和利益的权衡、自私与自利的贪婪不仅侵蚀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而且蚕食着人们的良知,给涉世之初的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这样的环境怎能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全社会应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倡导、弘扬感恩文化,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气,从而使人们在感恩的氛围中共同走向和谐。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呢?
感恩意识的形成,需要从家长到学校的系统培养教育过程,道德品质的培养要从点滴小事做起。让感恩意识融化在学生的思想里,体现在行动上,因势利导地在学生的心底里播种善的种子,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重视感恩教育启蒙,开启学生感恩之心
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利用各种场合或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好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二、及时点拔学生,参与感恩教育的实践活动
“情感使人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感受他人恩惠和欲求报恩是一个人道德行为发生的重要情感基础”。可以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一系更活动,引发学生的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
三、体验感恩的真实情感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具有道德意义并能进行道德评价的利他行为或亲社会行为”。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回馈社会,报效祖国。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要知恩图报,又要施恩不图报。教育者要注意言传身教,用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使感恩成为自然之举。
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感恩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部分,首先应该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学校虽然是学生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但仅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加强青少年的感恩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家庭、社会是感恩教育最重要的三个环节,只有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做到“三位一体”,互相衔接、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合力。
(责任编辑 若 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