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昆
魏民在周家渡居住了近半辈子,和多数周家渡人不同,他还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研究者和展览策划者,同时也是一个艺术爱好者,年轻时喜欢绘画,后来则迷上了摄影。他认为摄影是他观察社会文化嬗变和思考城市历史的有力工具。六年前,他开始利用摄影记录自己居住的社区—周家渡的变化。也正是这六年,周家渡地区开始经历它被命名以来的最大变化,这个变化不但是周家渡作为上海一个传统渡口的变化,更是大上海变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魏民的周家渡摄影是一个社会学性质的影像文本,所以除了视觉上的魅力之外,它带给人们更多的是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魏民的影像不是愉悦人们视觉的“摄影艺术作品”,周家渡在魏民的眼中是自己的身体,他的感受绝不同于外来“猎影”的旅游者,所以他可以将本土人身份记录周边变化的“目光”投射到自己身体的每一个“细微之处”。他看到这个有百年历史的老渡口在凯歌高奏的城市化脚步中近乎须臾之间的变化,看到在老街老巷中生活的许多街坊邻居忽然换了衬托他们存在的背景。魏民以一种历史性的摄影方式将人与场景变化的过程呈现,这是一种非常老实的叙事方式。其实,我们现在的摄影太多的“影像经营”,在普遍艺术化的观看中,真正令人激动的历史脚步却被花哨的影像所湮没。魏民的周家渡摄影正是在喧嚣的影像海洋中一支稳定潜涌的海流,他不为波澜所动,坚持着自己的方向。他把周家渡的变化做成自己的影像方案,希望在这个过程中看到自己所亲历的变化。
所有手持相机的人都会遭遇一个困惑,那就是相机虽然是自己眼睛的延伸,但是自己的眼睛却总是被自己权利化的身体所阻碍。身体的脚步总阻碍自己,他既需要安全也需要省力,于是许多的相机和眼光实际上是相当有限度的。基于以上两种原因,“相机”总是拍自己最容易获得的影像,比如那些变化明显的外景。大家都拍那些拆迁中的断壁残垣和正在崛起的高楼大厦。无形中将所有变化之中最重要的主角—人们—遗忘了,即使有一些,也是作为大景象中的点缀。魏民的“相机”要深入许多,他着力捕捉在周家渡这个变幻的舞台中的人们。在他的相机镜头中,有那些世居周家渡的老居民,也有参与周家渡快速变化的外来工人,还有周家渡管理者的政府干部。这些构成了一个社区由外到内的变化关系,也才是周家渡这个社区最主要的内容。
目前周家渡的风景已经彻底改变了,魏民的摄影又开始了新的阶段。新风景下一定有新的文化,继续关注风景中的人们,可能是魏民今后摄影最主要的方向。祝愿魏民的摄影取得更大的成就。
责任编辑/李红霞
各地民工施工队汇聚周家渡。世博民工村里甘肃“同乡队”民工在宿舍的合影。2010.1
周家渡逐渐展现现代新城的天际轮廓线。民工们在40米高的“阳光谷”膜结构高空作业。2009.7
2005年黄浦江周家渡岸线的老渡口老工厂贫民区。2005.3
2011年黄浦江周家渡岸线的文化中心江边公园。2011.11
作者简介
魏民,1949年生,上海自由摄影师,“四月风实名制摄影圈”会员。
摄影经历:大型国企工会摄影员;城市展馆总体策划、图片规划;社会纪实摄影专题。
展览:上海、平遥、丽水大型展览的入选展、联展、个展;社区展览。
作者博客 http://weimin.blog.siyue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