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华
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凭借阅读教材,主动地进行阅读基本功训练,从不会阅读到会阅读,从而形成阅读能力、发展智力,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致力于“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一、导预读,理思路
“导预读”是指教师在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后,实时提出预读任务,指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尝试抓住文章线索探寻课文思路的过程。“大凡读一篇文章,摸清作者的思路是最要紧的事,按作者的思路去理解,理解才能透彻。”(叶圣陶)指导学生抓思路,理线索,寻找阅读的突破口,是“导预读”的关键。由于每篇课文的体裁、题材、构思、语言特色等均不相同,“突破口”也就因文而异。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重点应在于使学生领会对周总理的怀念与敬爱之情。预读时,可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十里长街”为何不说成“长安街”,它突出了什么?谁送总理,为什么送总理?随后指导学生读题,渲染气氛,从中理清思路:十里长街——送——总理。《飞夺泸定桥》抓住“飞夺”;《别了,我爱的中国》抓住“爱”;《饲养员大叔》抓“赵大叔喂牲口真有意思”一句;《桂林山水》抓住“总——分——总”结构。
二、导熟读,促理解
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课文特点,参照学生的质疑重点启发、诱导、熟读、细读课文,帮助学生解决前期预读中遗留下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主要内容。第一,整体认识,教师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方案,让学生进入角色,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清课文思路,划分层次,掌握内容,明确写作目的;第二,定点评析,围绕教学目的,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文众多的知识点中选择切合实际、含义深刻的句、段,紧扣字、词、段进行评析,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句子含义,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中志愿军与朝鲜大娘告别的一段时,可紧扣中心句“八年来,你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你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让学生细读,“送打糕”“救伤员”两事例,比较“打胜”与“昏倒”“丢下”与“背过”两组词,学生在读文中感受,在比较中思索朝鲜大娘那种对志愿军慈母般的深情和似亲人胜过亲人的情谊,会给他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学习《繁星》时,应抓住重点段渗透,理出“听读,画出感兴趣的句子;默读,想想产生感受的原因;朗读,读出表达的感情”,让学生从读中仔细理解课文。
三、抓精读,重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选而来的,其中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文辞优美,构思巧妙,感情充沛,是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典范。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学生读文察意,也要指导学生学会表达,帮助他们将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教师可精选文中的精彩片段与学生共同欣赏品味,通过诵读、比较、议论等形式去体会作者驾驭语言的技巧。如《鸟的天堂》中有两段描写榕树静态的精妙片段,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细致品味,尤其品味文中的这样几句:“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那么多绿叶一簇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先让学生反复诵读,找自己认为用得最好的词,找出“垂、卧、堆”等词后,引导这几个词能否用“伸、插”“睡、躺”“叠压”来代替,为什么?学生通过换词诵读、比较、讨论,自然体会到“垂”的形象、“卧”的生动、“堆”的贴切,从而积累有关描写树木的词语。
四、导思维,重创造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会读书、善思维,因此在阅读教学上,教师就必须坚持以发展思维为核心,加强读的训练,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以逐步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质量,以实现学生的主体性。如教《将相和》中“负荆请罪”一段,要学生回答“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这句话为什么是因果倒装句?意在让学生理解蔺相如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有学生答非所问:“为了赵国的利益,就不能一味回避。”这个回答无疑带有创造性意识。教师因势利导,“为什么这样想呢?”学生答:“如果蔺相如的话没有传到廉颇的耳朵里,那廉颇居功自傲的错误就会发展下去,秦国就会乘机打进来。这不是损害了赵国的利益吗?”“那你认为怎么办?”“蔺相如上门劝说,要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廉颇能接受吗?”“从后来廉颇负荆请罪的行为看来,廉颇是个直爽人,知错就改,他听了传言就改,蔺相如亲自上门劝说还会不改吗?一定改!”教学中注意鼓励学生求异,定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成果,这个学生显然是带有创造性的思维因素的。
(新安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