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师亦友袁大姐

2012-04-29 00:44郎咸芬
上海戏剧 2012年4期
关键词:吕剧祥林嫂名家

郎咸芬

1954年华东地方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我第一次见到並结识了心仪已久的雪芬大姐。那时我是个刚踏进戏曲艺术门坎的青年演员,因为主演《李二嫂改嫁》而受到业内专家和广大观众的喜爱。近40天的观摩学习、相互交流,使我眼界大开,並和许多兄弟剧种的名家名人结下深厚的友谊。记得在一次座谈会后,袁雪芬大姐走近我,问起我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对我在《改嫁》剧中塑造的李二嫂形象给予肯定和鼓励。我告诉她自己通过体验生活向农民学习,在导演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才逐渐走近李二嫂这个人物的。她说这就对了,不理解人物的生活背景,思想状态及性格形成的各种因素,就很难成功地塑造好一个艺术形象。说到主演《祥林嫂》的体会,她说她就得益于自己出生在江南水乡,热爱鲁迅笔下的生活和人物,真切理解並感受到祥林嫂命运的悲苦,才较好地完成了角色的创造。她谦虚地说自己不是一个天赋很好的演员,靠什么改变自己呢?勤奋、多思,舍此没有其他途径。雪芬大姐这些话,对于初出茅庐的我来说,真如醍醐灌顶,使我受益终生。后来在与黄梅戏名家严凤英和沪剧名家丁是娥的闲谈中,言及雪芬大姐的话,她们都说,你和她交往的时间长了,体会就更深了,她是个很关心青年演员成长的好人。

1956年,我荣幸地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之后,我与雪芬大姐又多了一个沟通的渠道。会前会后,只要有机会,我就把自己近期工作中、生活中的一些情况说给她听听,她也总能够很得体地提供些意见让我参考。我只要到上海演出或开会,总要抽出时间登门拜望她。去的次数多了,她的三个儿子也和我成了朋友,每次见面,都是十分热情地接待我。雪芬大姐也一直惦记着我,凡有吕剧团抵沪演出,她都去打听,甚至跑到后台去找我。好像凡是演吕剧的,都和我是在同一剧团工作似的。大姐对我的关爱,由此可见一斑。

2001年,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文化厅、山东电视台联合举办的“郎成芬从艺50周年庆祝活动”。越剧名家傅全香、范瑞娟两位大姐专程赶到济南祝贺。她二位还捎带了袁雪芬大姐捎给我的一封贺信,信中,袁大姐一如既往殷殷嘱托我戒骄戒躁,鼓励我为吕剧事业的发展尽心尽力多作贡献。

解放初期,大多数山东人对越剧並不熟悉,一部彩色戏曲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让朴实憨厚的山东人开始醉心于越剧那吴侬软语和淡雅优美的音乐旋律中。我们吕剧的一些古装戏和新编历史剧在化妆、服装及舞美设计等方面从越剧艺术中汲取了很多有益的经验,在创造角色的方法和表演程式的运用中,我们也从越剧演员身上受到很大的启发。当我看了越剧电影《祥林嫂》后,深为雪芬大姐深刻生动的表演而折服。正是因为她对鲁迅先生的原著和人物的生活背景及悲苦命运有着深切的理解;正是因为她对越剧表演手段的把握和运用有着得心应手的造诣,因此,她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人物,不是概念的、形式的、表面化的,而是一个真实可信,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我知道雪芬大姐在上世纪50年代曾和上海戏剧界的同仁一起聆听过前苏联专家的讲课,深得斯氏体系现实主义表演方式的真谛。所以她在舞台上不是拼命“做戏”,而是令身心投入地演绎着一个人物的生命历程。简言之,她是在“演人”。她举手投足,一站一走,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生活,那么有韵律感,那么有“戏曲味儿”。她的目光不游移,不恍惚,眉目之间传情达意,内容充盈。她把话剧强调的“体验”和戏曲程式化的“体现”结合得天衣无缝。我认为她塑造的祥林嫂这一形象是她艺术创作生活中的一个高峰,就我见闻所及,似乎无人可比。

猜你喜欢
吕剧祥林嫂名家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名家
名家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
吕剧进校园 唱响家乡戏
浅论黄河口吕剧的传承与保护
论小学生学习吕剧的几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