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专业与普及的互动※

2012-04-29 00:41肖珣王德芳屈波
音乐探索 2012年4期

肖珣 王德芳 屈波

摘 要:高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有全面修养的专业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精心研究,将专业核心知识以高效经济的方式教授给学生,以专业带动普及;教师为适应学情,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为建构跨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师应扩展知识视野,使专业与普及互动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现双赢的教学成果。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专业普及;专业互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12)04-0132-03

正式的艺术教育,发端于两千多年前。在中国,西周时期的学校实行“六艺”教育,“乐”在其中排名居次,与其它五门技艺共同构成了培育子弟的完整模式。在古希腊,各个城邦在重视对公民的军体训练和智育教育外,也注重美育教育,深知儿童也要接受音乐、唱歌和朗诵等科目的学习。虽然已过去两千多年,但艺术教育在人类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依然重要,尤其是随着现代分科式教育机制的形成,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感知、创造能力开发方面,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之故,众多综合性大学里开设了公共艺术教育课作为通识课程,以更好地培养有全面修养的专业人才。但很多艺术类专业教师并不愿意担任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学,认为这种教学既耗费了时间又无多大效果,对自己的专业成长也并无多大意义。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发现:艺术类专业教师只要真正深入研究公共艺术教育,精心施教,以自身精深的专业技能带动艺术教育的普及,艺术普及其实可以反过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专业与普及的良性互动,可使公共艺术教育成为一种双赢的教学活动。

一、明确教学目标,专业技能带动教育普及

在综合性大学里,艺术院系的教师承担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任务。毋庸置疑,这些教师有良好的专业素质,但是,优秀的专业能力只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并不能确保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效果的良好。目前在各高校进行的公共艺术教育,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通过一门或数门课程的学习,非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可能学会了一些艺术的基础知识,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但整体情况却收效甚微。造成如此现状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目标不明确,以致于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能得以发挥,造成了教学双方人力资源的浪费。

明确的教学目标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起着引领与规范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实际上,对在大学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有着详细的规定。2006年3月,教育部颁发了教体艺厅[2006]3号文件“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通知将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目标规定为:“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①但遗憾的是,许多从事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忽视了这一文件的精髓,在教学中要么过于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使学生望而生畏,要么过于迁就学生的水平而使课程流于蜻蜓点水似的泛泛而谈,对学生宽严失度,没有真正起到公共艺术教育应该起到的作用。

那么,对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而言,什么是专业教师最需要教授给他们的?如何才能使受过公共艺术教育的学生不再对艺术只是抱着猎奇的眼光和“看西洋景”的心态?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和总结,以为专业教师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应明确教学目标,理清本专业最核心的知识,用最高效的方法传授给学生,避免学生在艺术的门口长期徘徊。

以音乐教育为例,多年来笔者尝试通过选择古今中外较具代表性的经典音乐作品进行比较式教学,取得了良好效果。具体做法是:学生首先通过经典名曲欣赏,充分感受音乐的多元文化之美、古今艺术之变;其次是在实际演唱、演奏环节中,教师适当加入专业的要求,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感知音乐艺术严谨的特性;第三是教师让学生欣赏不同艺术家对同一部音乐作品的演绎,使学生理解音乐艺术的二度创作特点;第四是通过欣赏代表性器乐的演奏,让学生了解器乐艺术的基础知识;第五是通过学生的自创自演环节,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最终达到让学生理解下述道理的目的——“艺术应该被看成这样一种东西——它可以让我们每天的生活变得更加开阔,并且能教会我们更敏锐地感受生活。”

音乐教育如此,其他艺术学科的公共教育同样也不例外,比如美术公共教育,同样,学生可以通过对古今中外几件经典美术作品的欣赏,教师在其中穿插美术史、美术基础知识的讲授,配合简单易行的动手操作,让学生祛除对美术的神秘感,同时更加热爱和尊重美术。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专业能力有了用武之地,学生也能更容易地进入艺术之门,以真正达到公共艺术教育“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的目标。

二、教学相长,增进教师的学识

《礼记·学记》云:“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关于“教学相长”,艺术类专业教师可能更多考虑的是本专业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的促进,很少会想到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也能对教学改进作出实质性的贡献。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专业教师的心态问题。艺术类专业的教师本来相对自信,在非专业学生面前,这种自信更会在不觉间转化为一种盲目的自大。这种盲目自信使得教师丧失了很多提升自身专业技能的机会。非艺术类专业学生修习公共艺术课程,除了需遵照学校硬性规定修满学分这一原因外,绝大多数学生是对艺术感兴趣的。但是,学生们在艺术专业知识方面的基础薄弱甚至零基础以及对艺术技巧掌握的缺乏耐心,会造成教师施教的困难。如果按照常规的专业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不但会造成“事倍功半”的局面,而且会让部分学生从此对艺术兴味索然。以公共音乐教育为例,如果教师主要围绕严格的和声、对位、赋格练习进行教学,势必使普通专业的学生将公共音乐课程的学习视为畏途。作为一名负责任的专业教师,为了维护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照顾他们基础的薄弱、考虑他们的学习效果,就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目的,诸如观念是否僵化凝滞,手段是否深入浅出,学情是否把握准确等。在不断的反思中,教师逐步更新自己的观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当教师将这些在公共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用于专业艺术教育时,也带动了当下高等艺术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执教公共艺术课程时,专业教师还有一个重要的专业成长机会,那就是为了充分适应不同专业学生的学情,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教师需要寻找艺术类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结合点,建构一种跨学科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目标的推动下,教师应努力增加自己的学识,扩大自己的视野,从而加深对艺术专业本身的理解。比如在公共音乐教育中,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寻找音乐与其他学科的契合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案,在这种教学任务驱动下,教师就有了扩展知识面的动力。比如,在对人文社科专业学生施教时,教师可结合音乐的哲学观念、音乐历史、音乐与文学、音乐与社会等方面传授音乐学科的核心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加强文史哲方面的修养。对自然科学专业学生施教,教师可结合声乐的生理学特点、器乐的物理学、材料学属性等方面进行教学,这自然需要教师学习这些学科的相关知识。通过这样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教师扩展了自己的知识结构,也获得了观照艺术学科的更多视角,从而在更广阔的知识层面上审视和理解自己的专业,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结 语

对艺术类专业教师来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并非费时无效的教学活动,只要精心施教,认真总结,不断反思,这样的教学活动就将带动艺术的普及,教师也将从中获得专业技能提高的契机。教师应加强文学、艺术以及更方面的修养,扩展知识视野,从而能在更广阔的层面上审视和理解艺术,提升个人的能力。

责任编辑:马林

注释:

①教育部体艺厅[2006]3号文件“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

参考文献:

[1]迈克尔·基默尔曼.碰巧的杰作:论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人生[M].李灵译.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2]蔡元培.美育实施的方法——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55-156.

[3][美]亨廷顿(主编).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管建华.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