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与生活同行

2012-04-29 00:44林建全
黑河教育 2012年4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生活语文

林建全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用生活的资源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把生活资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中学语文,把语文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在用中学,在学中用,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陶行知说过:“生活与语文摩擦才能起教育的作用。我们把自己放在社会的生活里,即社会的磁力线里转动,便能通出教育的电流,射出光,放出热,发出功。”在新课改的今天,语文教学应该遵循的一条原则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师要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会生活。例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小稻秧脱险记》教学中,他指名学生读句子“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学生声音较大,于老师马上说道:“还没完。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伪劣产品,让我再洒一点点。”说完,于老师朝这位学生身上“咄咄”了几下。此时,课堂气氛非常轻松,学生兴趣盎然,深受启发。这位学生接着便急促地喘着气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教师又适时点拨,风趣幽默地说:“我可还没完,还能这样大声说话呢!”此时,学生便有气无力地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这时,于老师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资源,让学生敞开心扉,无拘无束地和教师进行心的交流、情的沟通,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的语文。

二、生活实践语文化

刘国正先生说过:“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生活场景是比较广阔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时时、处处留心身边的人、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与人交流时,注意应用规范的语言;记练笔时,记下身边的人、事、物和自己的见解及联想;定期制作手抄报,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使学生在留心生活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最让教师头疼的就是作文教学。学生总是感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怎么办呢?很简单,在平时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应有计划地让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社会。比如过春节自己写对联、过节给亲朋好友发祝福短信,采访乡里名人,写调查报告,亲朋好友有喜事时写祝贺词等。寒暑假期间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正是学生体验生活的最佳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良机,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在生活实践中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比如,笔者引导学生组成“雏鹰假日文明劝导队”,深入到离学校不远的风景区宣传环保,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宣传防火安全知识,提醒人们注意防火安全……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了第一手写作素材,并从中感受生活,丰富阅历,生活真正成为了学生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三、语文与生活链接化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将语文与生活“链接”,努力实现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沟通,语文教学才能像生活一样不断刷新,充满神奇的生命力。比如,在教学《画风》一文时,我让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是怎样感受风的,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画“风”。学生对此兴趣盎然,飘扬的红旗、斜斜的雨丝、放飞的气球……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把各种各样的风形象地表现出来。在画风的过程中,既把语文和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又如,指导课外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我要求学生自己蒙上眼睛去感受盲人的生活,通过自己的光明生活与海伦的双目失明、两耳失聪的生活进行比照,在对比中学生深切感受到光明的珍贵,也感受到海伦执著的精神、顽强的毅力。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听说读写的训练,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把自己在语文课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生活、领略生活的意义。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汲取营养,厚积薄发;运用语文知识去探索生活,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创设各种情境,让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贴近,让学生明白语文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懂得自己的生活世界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语文课堂。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教师要结合课标的理念,积极引导学生把学习语文与学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用语文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用生活的资源去丰富语文,从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生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