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宏 郝怀芳
[摘要]“敬畏生命”伦理思想为我们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理念。本文从伦理、哲学、生态和历史四个角度探讨了“敬畏生命”教育的深刻内涵,全面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敬畏生命;教育;和谐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07-0007-03
一、“敬畏生命”理论的提出
敬畏生命伦理思想最初是由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法国医学家、哲学家阿尔贝特·施韦泽于1915年提出。他不仅是一位人道主义者,而且也是独特的思想家。施韦泽年轻时深受俄罗斯著名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的影响,他认为托尔斯泰肯定伦理文化。托尔斯泰的伦理文化是他在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中获得的深刻真理。
19世纪末,西方人似乎普遍沉浸在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成就中,不仅如此,人们普遍相信,他们不仅在文明和知识方面取得了进展,而且在精神和伦理领域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和再也不会失去的高度。施韦泽对此持批判的态度。他说:“我认为,我们的精神生活似乎不仅没有超越过去的时代,而且还依赖着前人的某些成就;更有甚者,其中有些遗产经过我们的手而逐渐消失。”因此,他认为他的时代是一个正处于精神衰落的时代。他开始探求伦理文化软弱无力的原因,他认为时代需要建设性的工作。他开始追问一个基本的问题——“一种持续的、深刻的和有活力的伦理文化是怎样产生的?”他在不断的思索过程中,提出了“敬畏生命”的重要理论。
二、“敬畏生命”教育的四个角度
近年来,从药家鑫事件到小悦悦事件,一次次提醒我们必须重拾生命教育,一次次引发我们对敬畏生命的深度思考。
1.“敬畏生命”教育的伦理角度
为什么要敬畏一切生命?施韦泽认为这就是生命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人类应该意识到,任何生命都有价值,我们和它们不可分割。施韦泽指出,对一切生命负责的根本理由是对自己负责,如果没有对所有生命的尊重,人对自己的尊重也是没有保障的。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权力,谁习惯于把随便哪种生命看做是没有价值的,他就会陷于认为人的生命也是没有价值的危险之中。
施韦泽指出:“有思想的人能够体验到,必须像敬畏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敬畏所有的生命意志,他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到其他生命。对他来说,善是保存生命,促进生命,使可发展的生命实现其最高价值。恶则是毁灭生命,伤害生命,压制生命的发展。这是思想必然的、绝对的伦理原理。”这是施韦泽敬畏生命伦理思想的核心理念。道义论认为人的生命价值具有至高性,强调人的生命权,保护人的生命是社会的责任与义务,法律确定的紧急避险权原则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功利论则从衡量利益的大小出发,认为少数个体的生命价值小于多数个体的生命价值,然而,“人的生命是惟一的、独特的,生命的丧失是无可挽回与弥补的,故功利主义鼓励个体自我牺牲的价值导向或许适用于处理利益关系,但绝不适用于人们对个体生命的态度。”因为人以生命的方式存在,生命存在是实现人生理想和价值的前提条件。因此,离开生命一切将无从谈起。
“敬畏生命”理论首次将伦理学范畴从人类扩展到自然界所有生命,这对改变人类生存关系陌生化现状、减少“功利主义”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敬畏生命伦理为指导,可以在生命教育实践中更有效地改变学生对传统价值观的抵触,树立关爱他人、奉献、合作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对一切生命负责任的意识,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内在精神生命的形成和发展。
2.“敬畏生命”教育的哲学角度
从哲学的维度来看,尼采认为“生命的价值不可能被估定”,同时他还认为:人有什么生命价值?这是生命价值的本体论问题,是不容怀疑的,人的生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中国的道家有贵生的主张,认为万物的生命是最宝贵的,生命的价值是无可估量的。《老子》强调“自爱”“摄生”“贵生”“长生久视”,并用反问的口气提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的问题。庄子也认为,人类出于自身功利需要而对自然肆意践踏是完全背离“物我同一”的妄为之行,其最终结果是不仅破坏了自然,而且伤害了自身。
生命教育应从尊重生命出发,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和特征,引导生命走向更加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教育的基础与根本,应该先是育人。首先让他们成为一个正直善良、会规范自己行为、控制自己欲望与情绪的正常人,其次才是“有余力,则学文”。然而,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下,人们一味地追求知识、技能与学历,独独遗忘了孩子们最基本的需求——成为一个心理与生理健康的人!孩子的心灵其实是一块土地,只要你精心经营,细心呵护,必然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葱茏一片。但你要是懒惰荒疏了,它就成为一块荒野。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2011年9月28日曾报道:昨日上午10时许,12岁的小学生阿杰(化名)的遗体,从九龙江北溪被打捞上来。面对侄儿冰冷的遗体,阿杰的伯母蒋女士痛不欲生。更让她痛心的是,侄儿溺水后,同行玩伴们竟然统一口径隐瞒,还将阿杰的衣服和自行车埋藏起来。漳州浦南派出所介入调查后,称这些孩子大部分未成年,他们说是担心家长责怪,才做出埋衣藏车、隐瞒事实的举动。浦南派出所介入调查,确认阿杰等7名男孩,其中5名初中生、2名小学生,年纪最大的15岁、最小的11岁。前天中午,他们相约午饭后到九龙江北溪游泳。
当看到这样的报道之后,我感到深深的困惑:我们的孩子怎么了?生命在他们的眼中是什么?如果是陌生人,冷漠或许还有借口,但是他们面对的是朝夕处的玩伴,他们的冷漠仅仅因为担心家长责怪吗?在这里,我们无意去诘责孩子们,毕竟他们还是孩子,他们的行为追根溯源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教育的结果。太多类似的事件在重复上演,一次次挑战着我们的心理极限,让我们匪夷所思、痛心疾首。这些孩子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和敬畏,在他们看来,生命是可以漠视的,甚至是可以任意剥夺的。
开展敬畏生命、珍重生命的警示教育,就是重视人的道德素质培养、个性发展、身心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身心健康素质、明辨是非能力等,要让受教育者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社会,使他们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做到珍惜生命、尊重生命。
3.“敬畏生命”教育的生态角度
从当代生态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敬畏生命”的理论贡献不仅仅是伦理学内涵和范围的扩大,更为重要的是它前瞻性地解构了人类中心主义,富于远见地强调了整个生命支持系统——生态整体的终极价值。这对于人类文明的生态转向,对于人类共同努力建设以确保生态系统完整、平衡、可持续存在,以及人类与整个自然和谐友好相处的生态文明具有重大意义。
广义的生命表现为无数种生物形态。这些形态展现为从单细胞到组织、器官,再到无数细胞组成的多细胞有机体的独特组织形式,并非专指人的生命。生命观教育所讨论的是广义的生命概念,是自然界中一切形态的生命,其中包括了人类。所谓“敬畏”是指我们对事物的一种态度,它饱含了圣洁的景仰、尊重、敬爱,以及崇高的畏惧、悚然、惶恐。心之存畏是因为纯粹的敬,由此超越了狭隘的非理性束缚。敬畏生命的基本含义应该如此:不仅对人的生命,而且对一切有机体的生命,无论其以何种形态呈现,都必须保持敬畏的态度。
我们来看两则典型事例:
在荷兰北部城市吕伐登的一个展览厅,人们正在摆放400多万张多米诺骨牌,打算冲击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只麻雀突然闯进了大厅,并碰倒了一张多米诺骨牌,导致数以千计的多米诺骨牌顺势倒下。看着已经完成的工作被这只麻雀破坏,气愤的人们开枪打死了这只麻雀。这下惹了麻烦了,因为麻雀在荷兰属于被保护动物,主办者的这种行为引起了动物保护者的强烈不满,他们纷纷抗议,要为麻雀讨还公道。在强大的压力下,主办方作出了一个选择,为这只麻雀举行哀悼仪式,并向全国进行电视直播,以此来求得人们对他们的谅解。主办这次多米诺骨牌世界纪录挑战活动的恩德莫尔公司发言人说:“我们知道,我们对全国很多人的不满情绪负有责任。我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生命造成的伤害,因此以今天这种形式表达我们的哀悼和忏悔。”
在斯里兰卡的热带森林里,一群野象穿过一条铁路,其中一头小象好奇地停在铁轨上不肯离去,此时一列客车开来,小象被撞到了路基下,其他的象便发火了,一起朝火车冲去,它们用长长的牙去撬铁轨和枕木,一会工夫,铁轨和枕木就乱七八糟地躺在了那里。第二天,许多工人在对生命尊重与敬畏的警察的保护下开始修铁路,但修到离野象50米远的地方时,站在那里的象群开始冲向人群,把刚刚修好的铁轨又捣毁了。第三天,当局派来了两个排的军队,士兵们一下汽车就摆好了阵形,端着枪慢慢地往前走,密集的子弹射向了象群,但不是真弹,而是用来吓唬野象的“空包弹”。他们想把野象吓进森林。然而这个办法也没能奏效。于是就在这一天,政府作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停止“战斗”,绕过撞死小象的地方另修一段新铁路,而且要沿整个铁路线为野象和其他丛林动物修一些专门的通道。这场“战斗”最终以人类的妥协而告终。
为一只麻雀开追悼会,为野象让路,这两件事之所以让人感动,是因为它们体现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品质: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君子不器,技术上的修为不仅仅是为了建功立业,甚至不是为了服从于国家利益,而是服务于生命本身。生命高于一切,这才是评判一个国家、民族发展和进步的标准。只有当我们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所有生命,对它们给予尊重和爱护,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无限生机。对所有生命常怀敬畏之心,我们才会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
人与自然的相融互契还包含着对万物生命意志的肯定与感喟。“我们越是观察自然就越是清楚地意识到,自然中充满了生命……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秘密,我们与自然中的生命密切相关”,要发现这一点,必须有一颗体物之心,像敬畏人类生命一样敬畏万物的生命,像体验自己的生命意志一样去体验所有的生命意志,在自己的生命中体验其他的生命,也在其他的生命中体验自己的生命。
张晓风曾在《敬畏生命》中记录了自己一次直面生命的短暂经历。作者在湖边看书时,无意中看到几棵树靠风力传播种子的场面:(种子)“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尽管如此,“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垠的云库似的”。面对这些“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生命投资,作者感到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就这样,在一次无意间与自然的相遇中,“我”学会了敬畏生命。生命的诞生如此艰难、偶然,难道不应该获得敬畏吗?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因作者的体物之心而升华为具有哲学意义的个人体验。
4.“敬畏生命”教育的历史角度
十九世纪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西欧步入工业文明阶段,追求欲望满足的物质文明泛滥,精神文化的发展被忽视,物质文明严重超过了精神文化的发展,西方文化出现了危机。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精神文化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人们只是疯狂地极大限度地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这种扭曲的价值取向为施韦泽所鄙视,他呼吁回归真正的人道和虔诚质朴的价值观。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须同步发展,倡导理性的回归,方可获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十九世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一次又一次的文化危机给当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我们在发展经济和科技的同时,应如何建立健全的精神文明以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的需求,使人类精神得以健康发展?敬畏生命理论告诉我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化须保持同步发展,健康的文化和伦理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敬畏是对于生命最为核心的伦理原则。正是有了敬畏之心,人类才得以在与残酷的环境抗争中不断进化。先民们对太阳、山川、宇宙的崇拜,使人类能够遵循自然规律;对生命现象、人类创造活动的崇敬使人类确立了正确的方向;敬畏之心使人类得以生生不息并不断延续。
哲学家黄克剑提出,教育当是生命化的教育,应向着人的生命本真回归。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的生命教育,不只是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发挥潜能,成为自己;不盲从盲信,教人发现生命内在的意义,欣赏自己,尊重和理解别人。
参考文献:
[1][法]施韦泽著.敬畏生命——五十年来的基本论述[M].陈泽环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43-44,44,7-8,29-36,131.
[2]甘绍平.以人为本的生命价值理念[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3.
[3]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4]夏东民,陆树程.敬畏生命观与生态哲学[J].江苏社会科学,2008.6.
[5]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74.
[6]陆树程,崔昆.关于自然内在价值的哲学反思[J].社会科学,2006(2).
[7]林治平.中原大学宗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C].台湾:宇宙光出版社,2000.71.
[8][加]克里夫贝克. 学会过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M].詹万生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3.
[9]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台]林宝山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2.5.6.
[10]郑晓江.论生活与生命[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
[11]侍崇艳.学校体育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7.
[12]王东莉.生命教育与人文关怀——青少年教育的终极使命[J].当代青年研究,2003(6).
[13]唐庆,唐泽菁.死亡教育漫谈[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2).
[14]高锦泉.青少年生命教育基本理念探讨[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15]郑晓江.论现代人之自杀问题及其对策[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
[16]梅萍.生命的意义与德育的关怀[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17]申晶晶.青少年自杀心理解读与对策[J].青年探索,2004(2).
(作者单位:山东省泰安东岳中学,泰安,271000)
编辑/于 洪杨 怡 终校/何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