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但昭义的音乐世界

2012-04-29 00:44刘元举
音乐探索 2012年4期
关键词:肖邦钢琴音乐

刘元举

进入盛夏,关起门来读浩瀚之作——《但昭义钢琴艺术人生》、《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但昭义钢琴作品选集》,并同时倾听《但昭义钢琴教学实录CD版、DVD版》,那是一种大海托抚般的浸泡与漂泊。这期间恰逢台风暴雨季节,连续的“泰利”、“韦森特”让整个南中国屏住呼吸。在南方客居数年,曾见识过“达维”、“碧斯”等猛兽,而“泰利”和“韦森特”之威慑对我而言,则被另一种风暴所替代。这是一种头脑之风暴,由现代创造学奠基人奥斯本提出,准确说那是一种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法,此法因其独特新奇,一经提出便迅速影响世界。

感受:自然台风引发出奥斯本头脑之风暴

我由美国人奥斯本的头脑风暴法引出但昭义的钢琴风暴,旨在说明我的阅读之状。几年前,中国有位志存高远的作家写了两个“风暴”即《智慧风暴》和《新教育风暴》,前者写的是中关村科技界,后者则直面中国教育弊端,两个“风暴”均产生过震撼。如此看来,将风暴用作文章题目,更有其警世醒世之效。

20多年前我为撰写《中国钢琴梦》一书,在上海和北京认识了一批钢琴名家,他们当中有高调而玄学的才子,也有德高望重身居要职的名人,他们分别代表着北京与上海两地的钢琴高峰。当时无数学琴孩子们近乎颠狂地朝着这两座高峰滚滚奔涌。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见到了但昭义。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专程赶到北京为周广仁先生过63岁生日的。当好多京城的学子们迈进周先生热闹的客厅里时,一个清瘦而朴实的中年男子笑眯眯地停在门口,似乎在试探着是否应该跨进这个热闹之中。我当时记下了他的名字:但昭义。

如果将他与那时我在书中记载的一些显赫人物相比,他显然不够叱咤风云,然而,谁会想到十数年后,他在平和与淡定之中,在南中国悄然掀起了中国钢琴的“风暴”——

那一瞬间还在定格:李云迪被俄罗斯选手Alexander Kobrin一下子托举起来,这位清瘦的肖邦大赛金牌得主在人丛上方振臂一挥,世界的目光聚焦在中国的钢琴界。而第四名的陈萨也出自但昭义门下,如果这还不算钢琴风暴的话,接下来的张昊辰再夺范·克莱本桂冠,左章在深圳国际钢琴协奏曲比赛斩获金奖,薛啸秋的魔指影响力,还有更小一茬的古静丹、潘林子们的获奖——但昭义的弟子们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钢琴风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他的学生在各类大赛中频频取得的成绩让世界震惊!

可能一向务实低调的但昭义不会赞同我的“风暴说”,他一生禁忌张扬阔论,在他声名显赫时,他讲话依然像风沙低刮,即便到了湖面,也绝不荡漾风波。认识他近30年,从没听过他发出什么豪言壮语,也从不煮酒论英雄。当鲍蕙荞访谈时一开口提问他培养了那么多国际大赛获奖学生,有什么“绝招”时,你看把他难的,他答:“我哪里有什么‘绝招!”接下来,他说的是自己的不足,像在检讨似的:“其实我自己在学生时代学得很少,快15岁才进西南音专(四川音乐学院前身)附中,那时会一点点琴就能考上。实际上也就是进了附中才弹车尔尼849的水平,根本没法跟现在孩子的环境、条件和水平相比。”

他不是敷衍,是说真话,苦话,是掏心窝子的大实话:“我从前做梦也没想过让学生参加国际比赛,更不敢奢望在国际比赛中获奖。1994年那次中国国际钢琴比赛把我推上了‘战车。”“我的‘绝招就是学习、思考加认真努力。我的经验就是:首先是一种敬业精神,是一种热爱,一种追求;然后是选准苗子,精心耕耘;是教师、学生、家长三方缺一不可的付出和努力。”这些话并非警句格言,亦没有风暴之效。然而,“韦森特”再强势,过去了,就被人们忘掉。而但昭义的音乐世界在掩卷之后,留下的却是更加绵长持久的回味。其中的道行,不仅是钢琴经,还是做人之醒世恒言。尤其面临急功近利的现实社会,更是一剂良药。你要想有所作为,不能不从中深潜彻悟,否则,浅尝辙止靠小聪明讨巧,是绝不会弄出名堂的。

认知:平与不平之哲学

“培养世界冠军”这个书名,咋看时有些费解。钢琴不是田径运动会,不是跳水体操,如何与竞赛的竞技项目类比。然而,读罢全书,理解了出版者的苦旨——钢琴与田径竞技场既不同又相同,血与汗、血与泪,彼此间的咸涩滋味,绝无两样。正所谓:甘苦寸心知!

通常,人们认为一个教出了系列世界冠军的钢琴教师,一定有什么绝招诀窍。而要解开他的成功之“谜”,不能不认真研读《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这是一部具有文献价值的书,此书既有普及的大众性,又有深奥的经典性。这是他一生教学思考与实践的结晶,是从海水中提纯的盐。

第一部分的专业著作《少儿钢琴教学辅导》,曾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发行的,这部书他在20年前就赠予我,至今我还记得那个时代的学琴孩子的家长们,见到我手中有这部书时的惊羡表情。这部书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文字精准、语言鲜活,充分注意到儿童与家长的接受力。《让手指学会走路》,仅从这一章节的题目,就可看到生动的文学性。而“手指第一关节站牢的要诀”,对于打基础的琴童来说,会受益终身。这部书对于几代孩子学钢琴,在打基础阶段的重要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而他之所以能够将一茬又一茬幼苗扶植成大树,源自扎实的学问和足够的才智。

他的智性首先体现在哲学思维方面。全书最具份量的第二部分:“学术论文”,虽然只有十几篇论文,却编选得很精,每一篇都体现了他的哲学思维与辩证方法。

《论音乐的艺术表演与表演技巧的辩证关系》不是一个非此及彼,可以用简单概念来结论的问题。《论钢琴教学中的若干关系》论述了五大关系:“音乐与技巧的关系”、“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循序渐进与跨程度跃进的关系”、“纵深程度与横向广度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应该说每一种关系他都论述得清晰明澈,非常精彩。其中,他对“教与学的关系”体验得最深刻。因为当年他求学时,曾为自己钢琴进度不快而懊恼,周广仁届时给了他人生的目标——那就是将来搞钢琴教学。而他毕生都在解决这个“教与学”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他最具发言权,他还引用了涅高兹的话:“我认识许多优秀的表演家,他们无法使自己成为优秀的教师。”

傅聪讲学时说过一句话:我的成就得教于父亲的指导,而我的父亲从来不正面解答问题,总是旁敲侧击。傅聪这句话给他印象极深。“教学当然不能总是旁敲侧击,但启发学生发挥自己独立思考能力是一条原则。”“一个教师如果不懂得教育心理学,以为只要自己有一桶水就一定能使学生得到一杯水,那是不会如愿以偿的,教师难当,也许就难在这里吧!”但昭义如是说。

五大关系中,理论色彩最浓的是“音乐与技巧的关系”,这是最难论述的问题,因为历来众说纷纭。“从辩证的角度来看,音乐要依靠技巧来表现,有赖于技巧的发挥来揭示它的内容,离开了技巧,音乐表现意图只能落空;反过来,技巧只有在为音乐的艺术表现这一崇高目的服务的时候,才显示出它的意义和价值。这二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仅限于这样的认知,那绝不是但昭义的特点,他需要深掘,他有这股执拗。他在说明了彼此不是半斤八两之后,又从手段与目的角度去进一步阐述出两者的“主从关系。”不仅如此,他又做了更深入的论述:“事实上,许多具体问题比起认识来还要复杂得多。”尤其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处理好二者关系,这才是最为重要的。由此,他得出结论:要让学生达到“鲜明的艺术表现与尽可能完美的技术手段的统一。”这就是他清晰准确的认知。有了这种认知,才会完成他的教学目标。

音乐与技巧关系的论述,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钢琴。他将深奥的东西往简洁明白里写,即使很高深的问题也要浅出,再复杂的问题也要简单明了。他的朴实文风,尽管没有高山之巅的云蒸霞蔚,却非常有效可行。他并不停留在理论思辨的哲学层面,他以自己获得的认知去积极投入教学实践,使实践更具广泛指导意义。因此,他的哲学不是空玄的,是最聪明最适用的,这样的教授怎么可能不教出好学生呢?

《钢琴演奏中力度层次的设计与应用》,看似要阐述精湛的技术层面的问题,而他却给予了诗意的音乐解析:“贝多芬在《悲怆》奏鸣曲的引子中的主导动机用‘阴沉的,发号施令的压力和强烈的苦恼之间的对比并在Allegro的快速跑动开始前,使这个对比经过一系列彩色变化和不断推动暗示出‘明亮的希望与‘绝望的内在情感。这里力度上简练的fp及p与ff的对比所揭示的内涵是贝多芬‘深刻和具有逻辑强度的思维杰作。”“音乐中力度层次的强弱对比,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这既是实践的真知灼见,也是他勤于思考的结晶。

《浅论肖邦音乐风格》这篇,完全是他与李云迪“备战”肖邦大赛那些日日夜夜的苦挣苦熬的汗水提取出的“晶体”:他欣喜地发现“浪漫肖邦、天才肖邦、民族肖邦、爱国肖邦和悲情肖邦”是解读肖邦风格的五个重点。波格雷里奇不可思议的意外出局与阿格里奇的拂袖而去;邓泰山遭受的冷遇与接下来连续两届的金奖空缺,让肖邦比赛呈现一片迷茫。而但昭义恰恰在这样的背景下深探肖邦风格,他认为问题的核心是对肖邦音乐风格阐释存在的差异。因此,他在肖邦风格的研究上大下功夫,指导李云迪最终获奖。由此为他对肖邦风格的理解与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佐证。

可贵在于他既现场指导了李云迪的大赛成功,又不被这种成功冲昏头脑,而是理性地将这个过程提炼出论文,这是一个学者的所为。因此,但昭义不仅是经验丰富的钢琴教师,更是一个可以把实践升华到理论高度的学者专家!理论与实践,如两翼相辅,载他飞翔。

《钢琴演奏的声音技巧原理及其应用》这篇文章颇具学术价值,也是人们惊叹他的学生一茬茬出现在国内外舞台时,何以触键音色那般灵透美妙的原因所在。读这篇论文如同探秘揭谜。他由原理而及应用,丝丝入扣。钢琴是有其机械发声原理的,如果好好探索研究,由此去寻求或表现音乐的声音,就会获得千变万化的技巧,就会获取一个万紫千红、色彩斑斓的音色世界。他论述了声音的四条原理可供实践操作:1.触键体的坚度;2.触键体的运动速度;3.触键体的运动方向;4.触键体承载的重量。尤其在运用方面:手指支撑状态的变化、手掌肌肉控制的应用、掌腕关节支撑的应用与上臂大臂乃至身体重力关系等它们之间如何相对独立又互为补充协作,从而赋予声音以深度、厚度、浓度、强度,如何带来鲜明的音色变化。他的结论极富感染力:“让我们带着对音乐形象、意境、情感、诗意的追求,去探寻声音技巧原理的掌握与应用。”

如果你是一位善于思考与研究的人,要去寻求表现音乐美妙音色的途径,那么,你可以从但昭义这篇论文中获得可供实际操作的技巧。这些东西不是玄学,也不莫测高深,许多人读过这篇论文后从中获益,找到了通向美妙音色的钥匙,这无疑是但昭义对中国钢琴教学的一大贡献!

不久前,我在伊斯坦布尔的千年教堂听到陈萨演奏的“拉三”,音色之美,让千年素面大教堂色彩缤纷。美妙声音对古老空间的奇妙装点,令在场的土耳其听众惊叹不已。继而联想到了美妙音色的来源就在《钢琴演奏的声音技巧原理及其应用》这篇论文的字里行间。

哲学是明白学,是平中见奇的学问,但昭义深谙其理。

惊叹:滴水穿崖之奇功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基础性教学与研究中表现出才能的人,未必会适应高端教学或当好国际大赛的“教练”,反之亦然。但昭义则不同,他通教、通学、通研究;他勤于读书、勤于思考。他饱览众多文献,研究大量专著,他时常会谦逊地说对文献掌握得较少,但阅读他的著述,随处可见他对于许多名家的经典均有研究,且多有引用。他对于车尔尼与柏西·布克的观点、涅高兹的理论,都能深谙其妙,既旁征博引,又不简单照搬,恰到好处地纳入到自己的独立思考范畴,融会贯通。

他既是最基础的教育家,又是立于高峰之巅的“伯乐”,二者之间的桥梁他跨越自如。除了从西方的大理论家那里汲取营养,他还善于借鉴同行们的教学精华,从《重视钢琴演奏的基础训练——杨汉果钢琴教学特色浅议》一文中,看到他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他从杨汉果教授那里体会到指尖要“抠紧”,正是这个“抠紧”,让他“抠”出了许多好学生;听了赵晓生的一次讲座,便从中悟透“一关节”弹琴的妙处,并在实践中取得令人惊喜的效果。

从《纵论钢琴基础教学与教材的选用》等论文中,可看出他对于基础教学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修养,这种扎实与修养,好比一个金字塔的底座,有了这样的底座,他再盖起摩天大楼,不足为怪。

如果仅仅择出这几篇论文与钢琴界著书立说的同行们相比,或许在理论方面还嫌“单薄”,然而,这种“单薄”因之与血汗夯实的教学实践结合,便有了“混凝土”般的力量。但昭义真正的不简单,真正的人性深度,也许正在这里。这也是一座人性的富矿。真正读懂但昭义的人说,他培养出多位“世界冠军”的“绝招”是在琴外。这即是说,他并非每时每刻都去抠钢琴的技巧,去纠正每一个音符的对与错。在繁忙的教学之余,给自己留出一定的时间去阅读文献,去听名家光盘,去独立思考与研究。可以说,在琴外,他做出了许多普通钢琴教师无法想象也无法做到的事情。

读书与写作,他均不吝心血,乐此不疲。最能形象说明但昭义心血结晶的是贝多芬《降A大调奏鸣曲》(op110)。那个乐谱已成浮雕,悬挂在他香蜜湖最高层仿欧式圆形客厅的墙壁上。那是他为陈萨参加利兹大赛所做的案头备课,是一次杜鹃啼血般的教学指导经历。殊不知陈萨在参加利兹大赛之前他蒙受了多大的压力,因为他请来一位著名专家听陈萨弹奏舒曼的《狂欢节》,结果被专家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从脸面来说这非常难堪,而另一方面,但昭义懂得这种批评背后所包含的中肯。因此,他像一个消化能力极强的人,吞下了尖锐的“枪刺”,尔后将“枪刺”化为智慧的金币,让陈萨最终获奖。

李云迪在赴肖邦大奖比赛前的最后一次大师课,有位专家挑李云迪的毛病挑得太多,将他的信心几乎击垮。而但昭义在这种关键时刻,把握住了他学生的方向,不畏压力,一点点给学生灌输正确的理念、一步步耐心引导学生走出困惑和误区,这难道不是获胜的“绝招”吗?

钢琴教学是功夫与经验的堆积,也是见识与思考的过程。这是一个渐进,从爬行到飞翔,其间充满艰辛。铁杵磨成针,这是一个人人皆知的典故,然而,这个时代人们更关注的是磨针的诀窍、成针后的灵性与光彩以及针的实用价值,却忽略了铁杵磨针的艰辛过程,甚至会对艰苦孤寂的磨针过程予以哂笑。聪明的现代人,喜喧哗骚动,浸一日而非百年。当不厚道的小聪明越来越多的时候,耐性的缺失、扎实的缺失、报恩的缺失、祥和的缺失、集腋成裘的缺失,乃至儒家文化或曰国学的缺失,已经构成了民族性格的大隐患。而这一切的缺失,一并可以在这套书中,在但昭义的艺术人生、艺术实践、艺术教学和艺术传递蕴藏之中找到。

只要你耐心翻开,从中可以解读的不啻是钢琴教学的成功缘由,更有人生舞台的丰富诠释,就像奥运的那种火炬传递,传递的不只是一种形式,更有内涵深蕴,更具人性深度。

但昭义曾说,他与几位同胞兄弟相比,自己只有中等资质。但他身边的人都称他是“有心人”,“是思考型、学者型的智者,一个得道的、大智慧的教授。”

成功后的但昭义,仍然活跃或隐没在学生的触键背后,仍然嗓音嘶哑地在指导薛啸秋的《黄河》。他依然保持着眸子里的明澈目光,依然细心耐心地抠学生的弹琴毛病。琴房里的那个备课本,一笔一划写着学生的问题:关于徐起弹大波兰舞曲的细节处理,关于潘林子上课需要改进的地方。任何一个同学每堂课之后,他都要写“鉴定”式的评语,那全是心血,滴滴见红。川音前任院长宋大能在序言中写到:“人们夸他是‘有心人。这位热衷于多方求教,深知‘综合就是创造的‘有心人,也是一位明察秋毫、见微知著的‘细心人。”“在具体执教上,他十分强调循序渐进与扎实的基本功训练,特别注意帮助学生提高深刻解读音乐内涵的能力,做到‘用心灵敲打琴键。”“悉心指导学生在关键细节上做足功夫,‘杀鸡也用牛刀,这正是他执教能力的一大过人之处。”李云迪多次强调:“但昭义具备无比的细心和耐心。”

但昭义经常给学生发手机短信,他会把短信写成长信,这也是他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参加重大比赛或者人生经历到关键时刻,他的手机短信发挥了重要作用,就像张昊辰在赴美国的飞机上被但老师的短信感动得反复品味,从中品出许多感激,品出了宽容大度和厚爱。

但昭义以前给陈萨、李云迪、左章等上场比赛前写的字条,也构成了书的一部分。字里行间有着动人的力量,这些信与字条是他的苦心见证。曾经,范继森与范大雷父子有过这样令人动容的培养学生成名而自己啼血般的经历,但昭义对学生付出的心血堪与范氏父子相比!而在年轻钢琴教师当中,最需要的榜样,就是这样古道心肠、如慈父般的老师。他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当年川音老院长对他的恩情,点点滴滴穿透岁月在他身上得以延续,并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钢琴才俊。他对陈萨参加国际大赛关键时刻写纸条定军心,就连称呼都一下子改作英文“SaSa”,这一改,潜藏的深刻意味,让陈萨感觉妙不可言,也让她的紧张心理得以放松,这是只有心理学专家方可领悟的效果与妙处。真所谓:心行至诚,诲人不倦!

知彼容易而知己难!“吾日三省吾身”,他总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从不沾沾自喜或浅尝辙止,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

他是这样反观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在学生时代“太守规矩,有些过分言听计从,老师的话是金口玉言说一不二。”别的学生可以听到一首好听曲子会马上找来谱子在钢琴上摸一摸、弹一弹,但他但昭义绝不会,因为老师说了这样会弹出毛病。现在反观这样不敢越雷池带来的后果是学得“死”,不灵活,还造成识谱和即兴能力差。那么,他如何克服这些的呢?他如何超越“自卑”,走向自强自信?!从全卷书的第一部《但昭义钢琴艺术人生》中不难找到答案,尤其紫茵撰写的部分。

我们这个时代过度强调聪明与技巧,过分倚重智商,这会成为误区。当然,也不能过分强调下苦功夫,没有智性的苦功夫就是事倍功半的愚蠢。但昭义是聪明与功夫兼而有之,他拥有一个称得上“头脑风暴法”的“但式”键盘训练法。这个法宝就是让手指学会坚定地站起来,学会走、学会跑、学会飞翔……当别人在挥洒江河之时,他却在珍存水滴。他永远不擅长江河澎湃气势滔天,但他却最会利用一分一秒去滴水穿崖!

瞩目:钢琴人生之境界

刘诗昆对但昭义的评价为“四师名冠”,即高师、恩师、功师、名师。香港的李健揭秘:崇高境界和奉献精神或许就是但老师成功的秘诀。周铭孙教授说:“但昭义先生是当今中国钢琴家一代宗师中最突出的代表。”恩师周广仁先生则夸他:“取得如此史无前例的卓越成就。”

这么一个显赫成就的但昭义,却会去采访学生张昊辰。他问昊辰关于哲学对音乐的意义。他没有虚掩矫饰,而是真心相问,他要了解出国数年获大奖归来的学生之内心变化,影响比赛的诸多因素,尽管这是他看着长大的、昔日的学生,他依然认真严谨地与之探讨学问、探讨哲学。

师生俩的那番谈话颇有意味,已经长成大人的昊辰说:“我只是一个19岁的孩子,一个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对于这么让人搔头皮的命题,我实在不敢在这儿瞎弄道理。”接下来,他又非常认真地回答了关于哲学的问题。他认为哲学对于音乐的作用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不仅是从追寻哲理,同样可以从哲学出发看待音乐。”

“你对不同音乐风格的把握更多出自感悟还是理解?”但老师问。

昊辰答:“对于不同风格的把握,我想无论风格有多么不同,感悟和理解是一样重要,”“感悟多半指自然的悟性和体会,理解则更多是依靠主动地学习和琢磨。我的感悟和理解也都和上述的两种途径分不开。我感觉感悟和理解更多时候可以变成一回事——在感悟中理解,或在理解中感悟。所以,感悟了,也就理解了;理解了,也就感悟了。”

但老师及时夸他:“你的说法,充满哲学意味。”又问:“你有自己的座佑铭吗?对人生,你信奉的是什么?

答:“我曾读到美国著名哲学家梭罗的一句话:‘生活在你想象的世界里!成功对于每个不同的人来说,诠释却是相同的——用你自己的方式去生活,你就是成功。至于人生信奉,我比较喜欢陈丹青先生说的那句话:‘人生本是没有意义的。我费了半天劲才读明白他说的意思:本来没有意义的人生要靠每个人自己去创造意义!在万物众生的眼里,什么都不过是来了又去了,然后该死的还得死。没有天堂,没有地狱,也没有美丑。是的,本来什么意义都没有!但,因为人的智慧、理想、创造性、不甘寂寞、自作多情,把什么都赋予了意义,于是有了天堂,有了地狱,有了美丑,也终于有了艺术,有了音乐。所以对于我这个热爱音乐的人来说,人生本没有意义;有了音乐,人生才有意义!”这种对话是学术的交流,也是心灵的碰撞,“有了音乐,人生才有意义!”但老师感慨:“总结得多好!”

他为什么要采访张昊辰?几十年教学中他遇到过很多幼童、少年、青年。张昊辰的确是罕见的。在校期间他们没有深谈,“我不太理解,小小年纪的他的自制自控力来自何处。我也搞不清楚他博览群书到底吸收到了什么,他有正确的目的,还是因为猎奇、人前炫耀?”“学生的个体差异竟然是那么天壤之别,我的灵感驱使我必须抓住他这次回国的机会采访他,用访谈的方式走近他的心灵,让更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和更多的音乐学子从昊辰的心路历程中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向自己学生学习的方式,这是学习方法吗?这是做人的境界。在这种对话当中,师生境界得以同时升华。

但昭义的“虚心好学”是被公认的。他的学生杜天奇说:“他70岁,我18岁,他有时会说,杜天奇,麻烦你,我请教个事哈。那种表情、那种神情让你深信无疑。他绝对没有讽刺成分,绝对没有玩笑意味。”

川音易柯院长对但昭义评价道:“但昭义钢琴教育思想的深刻性和教学体系的完善性确实是一个体系,但昭义有着师者的胸怀与学者的风范。”

达到境界的教学,是快乐的教学。当年,他教16岁的陈萨弹贝多芬晚年奏鸣曲op110时,他与陈萨一起进行键盘跋涉,跨千山万水,一同领略无限风光,一同进入大道之境。陈萨的钢琴生涯走得扎实而持久,得益于但老师为她打下的极为扎实的基本功。弹钢琴是手指学步的漫长过程,是最浸功夫的项目。从手指的站立到手指跑动,再到飞翔,这是一个从平凡进入非凡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无数双手,在键盘上诠释出音乐之哲学,便是对一个教育家非凡品格与教学思想的见证。

研究但昭义的哲学,你会发现几个关系:虚心与信心,尊师与超师,反应不快与高度敏感。对世俗之事他可能有点迟钝,不过他有精明达观的内助,他只需在特殊领域敏锐即可。何况,时代给了他超越的翅膀,环境给了他超越的条件,自身的思索与悟道给了他超越自身潜能的可能。曾经的优秀学生、如今身为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总支书记的王雁教授对但昭义的评价是:“他绝不是那种耍小聪明、抖小机灵的人。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思考,一直在觉悟,但老师的境界大多数人无法企及其高度!”

但昭义成功的诀窍说到底还是人生的成功,是他性格锻造与磨练的成熟过程。他在挣脱自身的性格局限时,有着惊人的内裂变,像海底的地层升迁变化。这是人性深度的探索。因此,但昭义的教学与培养钢琴天才的过程,也是他人格完成之过程:他完成了自卑的超越,这个过程更具普世价值!

一套书,构筑了一座大厦,走进这座大厦,便拥有了开启钢琴世界的钥匙!他的世界如此广阔,他的起点却又如此平实。但昭义恰逢其时地汇入汹涌澎湃的大海,并在微笑平和间掀起“风暴”。

“先生琴艺高超,教育有方,却一生谦虚谨慎,低调做人;学识广博,德高望重,却一生孜孜不倦,严谨治学。亲力亲为,事事率先;不辞辛劳,不计报酬;胸怀宽阔,无私奉献。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生态度;勤奋敬业,高度负责的工作精神,在一个年轻学生面前树立了让你敬重佩服又可亲可敬的榜样,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成为我一生的学习楷模,使我还在学生时代就立下志向:‘今后我也要做这样的老师!”这是但昭义对周广仁先生的评语。现在,将这段话用于但昭义身上,叙述视角转换成他的学生,再贴切不过。真希望他有更多的学生将他的“火炬”接过来,一代代传下去,生生不息。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希望之所在,也是出版此书的最大意义之所在。

责任编辑:奚劲梅

猜你喜欢
肖邦钢琴音乐
“钢琴诗人”肖邦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肖邦
纸钢琴
音乐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肖邦故园,在谁的心里——我对《肖邦故园》教学的一点思考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