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但昭义系列丛书”的出版喝彩

2012-04-29 00:44朱贤杰
音乐探索 2012年4期
关键词:钢琴文章老师

朱贤杰

在三百余年钢琴音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国外有关钢琴教学法的书籍称得上汗牛充栋,多年来,国内翻译介绍的也只是其中的凤毛麟角。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钢琴热”在神州大地持续升温,与之相应,探讨钢琴教学的有关书籍也出版了不少。中央音乐学院出版了周广仁的《钢琴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学院有郑曙星的《钢琴教学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则更多:朱工一《钢琴教学论》、李嘉禄《钢琴表演艺术》、杨峻《钢琴教学艺术论》、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应诗真《钢琴教学法》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书籍的出版,总结了我国钢琴界前辈们的宝贵经验,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但是,以上书籍基本上总结的是中央音乐学院与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教授的教学经验,鲜少有涉及地方音乐院校的,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在地方院校中,异军突起的四川音乐学院曾经涌现出为数不少的优秀教师,作出了为国内钢琴界所公认的突出成绩,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但昭义教授则堪称其中的出类拔萃者。但老师从事钢琴教育工作已经四十余年,培养了不少出色的钢琴演奏人才,从四川音乐学院到深圳艺校,一系列学生在全国钢琴比赛和国际钢琴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李云迪、陈萨、张昊辰等青年钢琴家更是蜚声国际乐坛。近年来,“但昭义教学”的话题是钢琴教育界探究的“热点”,同时也引起了出版界的高度关注。在这样的形势下,四川音乐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组编的《培养世界冠军的钢琴教育家但昭义》系列丛书上、下卷,由上海音乐出版社于2011年11月出版,正是适当其时,必定得到钢琴教育界的深切关注,受到钢琴教师与青年学生以及琴童家长的欢迎。

据悉,此次出版的“但昭义系列丛书”经过近一年时间精心编撰而成,是但教授从教四十余年来的心血结晶。它分为上下两卷:上卷有两册,分别讲述但教授的钢琴艺术人生和登载钢琴教育文论;下卷则是钢琴作品选集和教学实录,包括DVD和CD。除了珍贵的文本介绍外,书中还收录了但教授三百余幅富有代表性的精美照片。整套书篇幅巨大,资料详实。

《艺术人生》卷的第一编是作家紫茵所写的传记,生动地展示了但老师鲜为人知的成长轨迹、生活道路与艺术人生。几十万字的长篇文气连贯,结构紧凑,如一气呵成,也让笔者爱不释手。从传记中,笔者不但分享到了但老师丰富的人生阅历,而且还学习到了他宝贵的教学经验,既有生动有趣的生活场面,又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

第二编《特约文章》是由但老师的音乐界同行与他的学生所写。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讲述了他们心目中的但老师:一位为艺术事业执着追求的教育家,虽功成名就但谦虚谨慎,造诣高深且勤思好学;他是同行眼里为人师表的典范,是学生心目中的慈父恩师。于笔者而言,这些文章中最有看头的,是有关但老师上课的情景回忆。从李云迪、陈萨和张昊辰,一直到左章、薛啸秋、杜天奇、古静丹和潘林子,他们从学生这个“受教者”的角度,提供了一手资料,讲述了但老师的教学特色。钢琴比赛的冠军教练究竟有何“秘籍”或者“高招”?他是如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青年钢琴家的?在教学中他是如何启发学生一步一步地提高演奏质量的?但老师的众多弟子以生动的事例、点滴的细节,使读者领略到了钢琴教学艺术的风采。而但老师的年轻同行们,王雁、肖枚和陈光泉等老师则以具体的教学案例呈现了但老师“润物细无声”的作风,关爱培养新一代教师,新老传承,带领年轻教师在艺术上不断进取与提高。

《特约文章》的最后三篇是胡杨吉的《成功启示录——兼析“但昭义现象”》、汪音婵的《但昭义钢琴基础教育特色随谈》以及顾国权与沙蒙的对谈《传统颠覆者:李云迪和他的老师——关于钢琴演奏、教学及其它的思考》。胡杨吉的文章深入分析了但老师钢琴教学艺术的几大“要诀”:之一,是“别具慧眼、匠心独运”。文章引用了但老师的话:“培养钢琴人才,首先是选好苗子,然后是精心耕耘。”但老师的一双慧眼,不仅表现在识才与选才上,更体现在育才方面的因材施教、合理引导,发挥学生的潜质,扬长避短上。“要诀”之二,是“科学思维,辩证施教”。作者分析了但老师几十年来形成的先进教学体系,认为其“绝非靠一时的突发奇想或信手拈来,而是靠科学思维和辩证施教,靠长期的探索和积累。”作者还例举三篇但老师的学术论文以说明其善于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要诀”之三,是“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但老师的勤思善学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注重对各类钢琴文献(包括钢琴作品和有关的理论)的分析研究,以前人的成果为师;二是广拜良师、遍求同仁,直接以人为师。他虚怀若谷,在充分吸收别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善于归纳梳理,并在新的高度形成自己更为合理完善的教学体系。凡是关注“但昭义现象”,希望借鉴其宝贵经验的业内人士,读来都能获得深刻的启迪。

上卷的第二册《但昭义教育文论》收录了但老师多年来写的钢琴音乐教育方面的文章与专著,这是但老师结合几十年教学实践,由经验上升到理论层面的系统总结。第一篇为《少儿钢琴教学与辅导》,分为“学前篇”、“入门篇”与“基础篇”,详尽地论述了少儿教学中各个阶段与各个方面。其阐述既深且广,无论是对专业还是业余的钢琴教学,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家长,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学术论文》中的“论钢琴教学中的若干关系”、“论音乐的艺术表演与表演技巧的辩证关系”等文章,从宏观的角度探讨了教与学的关系、音乐与技巧的关系、质与量的关系、循序渐进与跨程度跃进的关系等钢琴教学中的一系列重要课题。如果说,上述文章堪称高屋建瓴,充满思辨的睿智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一组文章:《钢琴演奏中力度层次的设计与应用》、《试论钢琴作品中复节奏的演奏》和《钢琴演奏的声音技巧原理及其应用》等,则细致入微地研究了钢琴演奏与教学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胡杨吉关于这些论文的赞语说得很到位:“这些撰文是但昭义钢琴艺术探索的长期积淀,字里行间处处充满着真知灼见,也洋溢着他对钢琴艺术的执著之情。无论是选题、立论、阐释和文笔,这些文章均堪称上乘之作,在音乐表演领域无疑是鲜而有之的。”这些论文不但展现了但老师深厚的学问和理论功底,也证明但老师是钢琴艺术领域中一位积极进取的探索者。它们是但老师善于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又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的结晶。

如果说,在上述论文中,读者看到的是一位长于思考,逻辑思维严密,善于将复杂而枯燥的理论问题深入浅出、鞭辟入里地作出清晰阐述的但老师,那么在下卷中的其它栏目里,我们看到的则是一个有着真情实感,富于人格魅力的但老师。无论是每一个具体教案、每一次访谈、每一封书信便函,还是每一次演讲发言,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他对学生的爱,对中国钢琴事业的使命感与责任心,以及对钢琴艺术教育的真知灼见。

这套丛书的下卷包括了《但昭义钢琴教学实录》的CD版、DVD版与《但昭义钢琴作品选集》,这是但老师的教学成果展示。“成果展示”部分有李云迪在2000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演奏实况与陈萨1996年在英国利兹钢琴比赛决赛时的演奏实况,让我们重温了那些令人难忘的激动人心的场景。令笔者觉得更加有兴趣的是,其中收录了张昊辰在2002年时演奏肖邦12首《练习曲作品之10》的演奏实况,虽然录像质量不够好,却是相当珍贵的资料。在少年张昊辰才华横溢的背后,我们看到了但老师在发掘学生潜力方面过人的胆识与把握教学进程的精准性。而左章、薛啸秋、潘林子、古静丹、杜天奇等一大批少年英才的演奏,则较为全面地展现了但老师斐然的教学成果。《教学实录》则记载了但老师部分课堂教学内容,这些原始记录无疑是我们真实了解但老师钢琴教学情况的宝贵资料。

笔者惊喜地在下卷的《但昭义钢琴作品选集》中发现了之前一直在寻找的《思恋》的乐谱。今年春天,陈萨与厦门爱乐演奏了贝多芬与拉赫玛尼诺夫的两部协奏曲,演出非常成功,在听众热烈要求下,她加演了一首根据谷建芬的歌曲《那就是我》改编的钢琴曲。虽然旋律来自歌曲,但是其手法非常钢琴化,织体精致,和声富于色彩,情绪由宁静到流动,层层推进,乐曲最精彩的部分在高潮段落,奔放的感情在达到fff的力度之后,下一个小节出乎意料地转为极弱的升C音,而就在时刻,思念的旋律在这个音上轻声而深情地再现了,这一转折极具情感上的张力,整首曲子在陈萨弹来情深意长,让听众为之动容。音乐会之后,笔者赶紧找到陈萨,询问该曲是谁写的,她笑着告诉我:“是我的老师啊。”笔者旅居海外20多年,对国内钢琴创作情况不很了解,虽然知道但老师在繁忙的教学之余也喜欢创作,却没有想到其创作水准是如此之高。现在笔者有两个学生在弹这个曲子,他们都很喜欢。相信诸如此类的“发现”或者“惊喜”,有心的读者在这套丛书里可以遇到许多。

这套丛书的编辑与出版对渴望了解“但昭义现象”的人们来说,是一种全方位的展示,为那些希望从他创造的钢琴奇迹中学习与求教的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供浏览的宝库,读来受益匪浅。呈现在笔者眼前的是三本厚重的图书和两部音像制品,要编辑这样一个“五部曲”结构的丛书,其构思之周密、工程之浩大,是显而易见的。整套丛书从策划到文字、图片、音像与乐谱等资料的收集整理、编辑制作,编委会是下了大功夫的,丛书的内容极为丰富而装帧设计又是如此精美,令人为之喝彩。

责任编辑:郭爽

猜你喜欢
钢琴文章老师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纸钢琴
钢琴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